《蔚藍之境》,9.3分的國產之光

中國大陸海岸線綿延1.8萬公里。

3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主張管轄海域上,星羅棋佈著11000多座海島。

從北到南,從海岸到海底,生靈富饒茂盛,海洋遼闊多變。

守著如此瑰寶,我們竟從未擁有一部自己獨立拍攝,全面、系統拍攝海洋的記錄片。

現在,它來了,帶著滿滿的誠意。

這等9.3分的好片不推,還寫什麼公眾號!

《蔚藍之境》

2020.1.24

每次中國拍的自然紀錄片,總免不了被人拿來和BBC比上一番。

蕉姐要誠實地告訴你,《蔚藍之境》在拍攝技術和敘事水平上依然比不過BBC。

不少人誇讚它媲美BBC,其實是超出期待後,掩飾不住激動的過度反應。

大概是這樣一個心理過程:

太壯美了,哭了……

什麼?央視拍的?不是BBC?

臥槽!吹爆!!

《蔚藍之境》以中國近海為舞臺,講述海洋生物的故事。

從海面冰封的渤海灣,到四季分明的黃海、東海,再到長夏無冬的南海,呈現一片神秘、壯闊、活力的蔚藍之境。

01.它們就在你家門口

本土紀錄片,要的就是那份家門口的親切。

拍美食,能讓人想起樓底下好吃的美食店,看老闆刷料口水直冒,喚醒人的貪慾。

拍動物,在保持神秘感的同時,讓人感到他們與我們休慼與共。

他們就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與你相鄰,你從未留意過他們,甚至不知道他們如何生、如何死。

但你知道他們與你命運相連,呼吸相關,每一天都在極盡所能地存活著,綻放著。

中國海域最北端,渤海遼東灣。

世界上緯度最低的結冰海域,也是斑海豹在全球最南端的繁殖地。

動物依靠身體,感知環境和季節的變化。

吃奶的小海豹,剛拱上媽媽的乳房,媽媽就撲通一聲,破冰落水了。

“誒,媽媽呢?”

小海豹瞪著圓溜溜的眼睛,一臉懵逼。

媽媽知道,氣溫升高,該帶小海豹去學游泳了。

夏季。

海洋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達到頂峰,也意味著更激烈的食物鏈爭奪。

身在深海,必須要有自保的本能。

沒有速度和力量,沒有堅硬的外殼,也該有鮮豔的顏色。

提醒天敵:我有毒,吃我你就死定了。

東南沿海海蛞蝓。

色澤豔麗,看似柔弱可愛,其實並不好惹。

還有一種叫六腮海牛的海蛞蝓,擅長逃生術,逃起來活像一種火鍋食材——“肥牛卷”。

深圳福田紅樹林灘塗上。

生活著大量的大彈塗魚,它們是極少數可以用腮和皮膚呼吸的魚類。

對於喜歡獨居的大彈塗魚來說,領地寸土必爭。

犯它領地者,雖遠必誅。

天津大港溼地。

一隻雄性鳳頭鸊鷉,正在與雌性進行一場高難度的儀式。

彼時這頭雄性剛打敗情敵,意氣風發。

他們努力挺直身體,站立在水面上,撲騰雙腳,用同樣的節奏擺頭,在湖面上舞蹈。

接下來,他們共赴魚水之歡,像極了人類醉酒跳舞后,顛鸞倒鳳的樣子。

02.不炫耀你都不知道

我算看透了,這部歷時4年拍攝的海洋生物故事,醉翁之意真不在動物,

而在不遺餘力,使盡渾身解數地炫耀。

炫耀什麼?

炫耀我國幅員遼闊,海岸線綿長,生物種類繁多。

從解凍後的鴨綠江口灘塗,到中國南海最大的群島西沙七連嶼。

一個為遷徙的斑尾塍鷸,提供唯一停留地;

一個是綠海龜在中國海域,最主要的繁殖地之一。

秋季遼寧盤錦,壯美的火紅灘塗;


南海深處,圍繞著珊瑚礁生長的生命爭奇鬥豔;


從遼東灣浮冰上的斑海豹,到鄂爾多斯湖上的遺鷗;

從山東榮成的白天鵝,到廣東大亞灣的抹香鯨;

從崇明島蘆葦種建巢的震旦鴉雀,到鹽城海灘越冬的丹頂鶴;

從廣西北部灣浮游的布氏鯨,到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的石滬。

無不顯示著生物繁衍不息的奧秘。

石滬,玄武岩堆砌而成的捕魚陷阱。

圖騰一般的巨大圖案,從近海延伸至海洋。

締造他們的是古代的智慧。

石滬遵從潮汐的節律。

每逢漲潮,魚兒跟隨潮水流進石滬;

退潮後,來不及逃走的魚類被困入其中,成為潮汐送給人類的禮物。

石滬並不捕獲大魚,跟現代海洋捕撈手段比,石滬對海洋更加友好剋制。

它的存在時刻提醒我們,智力並不是凌駕一切之上的理由,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受到永久的庇護。

《蔚藍之境》攝製組奔波四年,拍攝生活在中國領土內的近120種生物。

後期聲音設計花了一年半時間,由配音演員劉琮擔任解說。

號稱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內容最為全面的海洋拍攝行動。

我想,儘管別人可以還原中國大自然的奇觀,可以用技術捕捉生命的驚喜與脆弱。

但是有一樣東西別人是拍不出來的——

中國人對生活的這方土地,這片海域的熱愛。

最讓蕉姐感動的,不是攝影機呈現出的壯美景觀,而是隱藏在這壯美之後的家園意識。

它讓攝影機前的景物,與熒幕前的我們達到了一種美妙的共情。

那種共情,只有共同深愛這片土地的人,才能彼此領會,心意相通。

遼寧盤錦。

入秋後的灘塗,被染成火紅一片,壯美異常。

隨著鏡頭拉伸,晚歸的夕陽,將這片火紅添上透亮的色澤,天、地、枝椏與生命達到共融。

這奇異又質樸的景象,讓人想起夕陽垂落馬路,將人的臉染成金黃的某個平凡普通的傍晚。

紀錄片也解釋不清,這片灘塗為何變成火紅。

它就是存在著,像我們在這片土地,看到過的很多解釋不清又美妙的事物一樣。

遺鷗,全球僅存不到3萬隻,有近一半生活在中國境內。

翱翔在渤海灣的遺鷗,或許是這個種群在世界上的最後遺存。

鏡頭還跟隨遺鷗,來到陝西紅鹼淖,擔憂他們的生態環境和飲食狀況。

自家門口的故事,總有一種親切感。

它親近到動物的每一點改變,都跟我們呼吸相關,我們與他們共患難。

很久之前,看過一部叫《美麗中國》的紀錄片,BBC與CCTV合拍。

很多人讚美紀錄片呈現出的祖國大好河山,震顫心靈。

當時還納悶,為什麼“美麗中國”,要由別國呈現給我們呢?

別人既不會了解我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有多深沉,也不會飽含深情地拍我們摯愛的家園。

不是狹隘,是十分想鼓勵一下本土紀錄片。

在門口架起攝影機,把祖國的美鐫刻在錄像帶上的誠意與進步。

給觀眾帶來視覺盛宴,為生物多樣的富足之地而驕傲。

03.抹香鯨的最後凝視

只有喚醒對家園的愛,才能對生活在這片熱土的動物們有所掛牽。

抹香鯨。

動物王國的潛水冠軍,鯨類中的旅行家,一般以5到20頭的數量結群遊蕩。

廣東大亞灣。

一頭雌性抹香鯨,懷著身孕卻和族群走散,孤零零迷失於淺海。

近岸淺海,巨鯨的“鬼門關”。

遍佈的漁網是致命陷阱,過低的水位隨時會讓她擱淺,

目睹此情此景,救援船隻趕到,向抹香鯨附近製造聲響,驅使它離開海灣,迴歸深海。

抹香鯨似乎感應到什麼,扭頭向深海游去。

但抵不過連日來的疲憊不堪,與形隻影單的孤立無援,

她生命的旅程至此到達終點,帶著未出生寶寶的遺憾長眠於此。

三年前。

同樣在廣東大亞灣,同樣是一頭懷有身孕的抹香鯨。

2017年3月,她被漁網纏住,擱淺在近海。

潛水俱樂部的志願者,海洋動物專家紛紛趕來,營救了三天,最終無果。

為了紀念這頭將生命的最後三天留在大亞灣,

與救援人員與很多民眾共患難的抹香鯨,人們給她取名叫“浪花”。

當時很多攝影記者拍攝到“浪花”的最後凝視。

浪花死後,眼睛露出水面,她的眼睛黑乎乎的,沒有光澤,好像死不瞑目。

紀錄片對抹香鯨的逝去,發出一聲喟嘆:人類可以做得很有限。

不!

人類其實可以做得更多。

“浪花”去世了,她帶來的正向能量仍在發酵。

黃晨迪,是當年參與救援的潛水員之一。

儘管現在工作繁多,他每個月都會以潛水俱樂部的名義,做與珊瑚礁監測和修復以及海洋垃圾相關的公益活動。

因為當年導致“浪花”死亡的漁網,有可能是漁民隨手丟下海的。

黃晨迪說,“自從浪花事件以後,人們才開始真正去關注海洋垃圾的問題。”

而像他這樣參與“打擊海洋垃圾”的潛水員,並不在少數。

我們所聽、所見太多人類自私自私的故事,卻缺乏對真正參與生態保護者的關注。

這是為什麼?

謾罵固然爽,善舉的傳遞效果,毫無疑問更有意義。

如果我們所知盡是這些晦暗的故事,那該有多悲哀。

很多人在孤獨、努力地堅守著。

他們竭盡全力呵護一片沙灘,一方海域,絕不僅僅是為自己,還為呼喚更多人的環保意識,呼籲更多人的行動。

圖源人民日報,海南三亞志願者在清理沙灘垃圾

圖源人民日報,“潛愛大鵬”志願者在海底收集珊瑚殘枝

《蔚藍之境》不少篇幅傳遞出對生物棲息地的關注。

鴨綠河口灘塗。

每年至少五萬只斑尾塍鷸在此歇腳,這裡是他們從新西蘭到阿拉斯加,一萬四千多公里的遷徙路上,唯一一次停留。

漫長的旅途中,這片灘塗異常珍貴。

明年只要這片灘塗還在,他們就會回來。

不需要煽情,不需要展示苦難。

用最質樸的情感,喚起記憶中家鄉的樣子,碧藍的湖,富饒的灘塗,與結隊的鳥群。

這是我們休慼與共的家園,願意盡其所能保護她,這是本能。

胡歌,除了演員身份,他還作為三江源保護站的志願者,達十幾年之久。

胡歌表示,高原上有一群不圖回報,甘心在蠻荒之地駐紮的志願者,他們默默堅守默默付出,工作平凡而又瑣碎,沒有盛名卻做著功在千秋的事情——

守護母親河,及這片美麗的棲息地。

我們從未得知過他們的姓名,不知道他們來自哪裡,為什麼不計酬勞地堅守。

這些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腳下這方熱土的人,才值得傳遞。

因為他們竭盡所能想要留住的不過是,這個世界最初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