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之形》带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声之形》给每个人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带着欢笑和泪水,那么每个人带入的角色本身就不同,这个故事即便是经过了弱化,但是还是不可避免地让人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然后狠狠地把自己的过去摆在了面前,自己最无法直面的就是自己,这种冲击感让人很受震撼。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部电影本身把这种震撼摆在了面前,把自己想要埋藏的东西重新翻出来,然后最终的结果却是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结局,世界是如此的美好,然后呢,然后什么都没有了,它把人的心理防线摧毁的同时,并没有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而且所给出的答案在自己看来甚至是荒谬可笑的,是完全站在一种道德制高点来评判一切,就像上帝嘴里的众生平等一样可笑而可悲,挑起了这种情绪的同时没能把这种情绪倾来,理所当然的,愤怒的观众就把这种情绪倾泻在了作品本身上。

本质上来说,这部作品就是把人心给狠狠打开,让你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但是又站在你面前给你念经,所以作为观众,脑子里的第一想法就是,我特么给你一耳光。

在我看来声之形的问题:


1.故事的主题应该是通过影片本身带给观众的,而不是通过主创访谈带给观众的。并且一部号称主题是“理解”的影片居然让许多观众得出“无法理解”的结论这本来不就是对影片极大的讽刺吗?

2.不管主题是什么,既然“霸凌”这一要素已经在故事里占到里极大的篇幅,那么影片必须对此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而现在就影片呈现出来的观点是不能服众的。故事里被“霸凌”的有两个:男主和女主,他们都认为是自己的错;霸凌者非常多但是除了男主以外都认为自己没错,并且的确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或者做出任何道歉就能和受害人愉快地相处——这种情节得出只能是“被害人原谅施害者是理所应当的”这样诡异的结论。这也是很多人愤怒的点——施害者道歉才是理所应当的,被害者要不要原谅是他们的自由。

3.对硝子描绘的漫不经心。原著对硝子的描绘本来就是难以使人信服:从重度心理问题要跳楼到最后痊愈简直不能自圆其说,而电影在这样的基础再次对此进行删减,最后得到的就是硝子根本没有完成自我救赎的结局:她仍然陷于病态的自卑中所以不责怪任何人对她的伤害,只是因为害怕伤害别人暂时不敢自杀而已。——这能算是喜欢上自己吗?而硝子的自我救赎没有完成让将也最后完成的自我救赎也变成了某种程度的伪善——明明说着要帮助别人结果只帮助了自己。将也放下捂住耳朵的手听到了所有声音?他真的听到了硝子的心声吗?

《声之形》从各种意义上来说,定位为沟通我都觉得是个90分以上的定位。从沟通的角度来看剧情,除了莫名其妙的几个点,我觉得本身并无大问题。其剧情上的不圆满并不构成致命伤害(除非决战顶尖作品)之外的任何方面都很棒(画面音乐分镜),其细节更是被深度挖掘……

个人认为《声之形》之所以这么大争议,很大一方面在于国内上映的删减以及宣传。首先,这部作品描述六年级欺凌事件仅仅用了十分钟左右的篇幅,其余两个多小时都是在讲述将也等人的救赎与行动,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并不是校园欺凌。而大陆上映的官方宣传是“校园冷暴力”,把观众的注意点直接带偏了。此外,删减的剧情很多都是对于小高潮的铺垫,以至于观影时觉得很多情感冲突部分有些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