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机构三年业绩(一): 分化加剧增速普降 中银、华融很"受伤"


近期,国内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相继披露了2019年的财务数据。金融观察团将梳理这些机构三年来的财报,每期汇总六家的营收、净利润表现,从中发现企业动态和行业发展。


首批六家消费金融机构为招联、马上、中银、中邮、华融、中原。近三年,行业分化加剧,招联、马上头部效益凸显,营收、净利上持续处于领先。利润方面,中银消金业绩坐上过山车,难复当年“赚钱王”风光;华融处于亏损状态,三年来下滑明显。


总体上看,消费金融行业已渡过高速发展阶段,整体增速放缓、回归理性。


营收:招联、马上领先 中银下滑近15% 整体放缓


持牌消金机构近三年营收表 制图:金融观察团


2016年前后,国内消费金融行业迅速发展,持牌消金机构凭借资本、资金和合规优势,业务随之爆发式增长。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17年,各家机构营收增速都十分亮眼,同比增速几乎都突破100%,最低的中银消费金融也达到了68.38%。


2018年以来 ,监管收紧等因素对持牌消金机构业绩形成制约,在经历了“跑马圈地”式的快速发展后,持牌消金机构业绩增速整体放缓,头部效应凸显。


从营收增速上看,行业整体明显放缓。招联金融从2017年171%的增速下降到2018年的67%、2019年的54.4%。中银金融波动较大,近三年营收增速分别为68.34%、28.04%和-14.71%。华融消费金融增速也明显缩水,从2017年的555%将至2018年的165%。


从平台差距上看,尽管招联、马上虽增速放缓,但地位稳固,近年来稳居前列。其中,招联金融2019年营收超过百亿,马上金融紧随其后,取得近90亿元的营收。马上金融营收从2017年的46.68亿元达到89.99亿元,几乎翻番。位于河南的中原消费金融表现不俗,2017年元旦开业至今,营收增速保持高位,总额从2017年底的不足一亿元增至2019年底的12.2亿元,增长超11倍。2019年,六家中营收总额最高与最低之间差距接近10倍。


净利润:招联赚14亿 华融亏1.98亿 中银波动大


持牌消金机构近三年净利润表 制图:金融观察团


与营收走向类似,六家机构的净利润差距加大。招联金融连续三年赚超10亿元,但华融消金徘徊在亏损边缘。马上金融位居第二,整体表现亮眼,2019年净利润超过8.5亿元。


不过,六家的净利润增速整体下滑,除了中邮消金增速超过70%外,其他几家增速集中在20%之内。


招联金融2017年净利润就突破了10亿元大关,在六家机构中居于首位,但在2018年净利润增速从2017年的266%大幅下滑至5.4%,2019年增速略涨,至17%。


中银消费金融这两年净利润和增速双双坐上了过山车,剧烈动荡。2017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56%,超过当年的招联、捷信、马上,成为2017年净利润最高的消费金融公司。但2018年急转直下,净利润惨遭“腰斩”,跌幅超过59%,失去“王冠”宝座。2019年中银消金净利润有所恢复,但已风光不再,在六家中屈居第三。


华融消费金融背靠华融集团,但净利润表现令人大跌眼镜。2017年一度扭亏,利润过亿,但一年后就跌去了88%,成了1200万,2019年转为巨额亏损。根据股东之一的合肥百货发布的2019年报,2019年因投资华融消费金融亏损额4553万元 ,较上期下降4839万元。而合肥百货在华融消费金融中的持股比例为23%,因此同期华融消费金融的

亏损额大约为1.98亿元

来源:合肥百货《2019年年度审计报告》


那么,同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为何机构营收、净利润表现较差呢?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指出,部分消金公司根本不具备资产获取能力,主要依靠外部合作,若助贷资产比较差,有共债问题,资产恶化问题比较严重。此外,消费金融公司在规模扩张的情况下,通过规模扩张,净利润比较好看,但收紧之后企业无法借新还旧,逾期坏账会爆发,对利润有比较大的侵蚀作用。


尽管各家机构营收、净利润增速放缓,但从市场空间上看,行业仍处于红利期。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预计,我国消费金融仍会有五年以上的高速成长期,表内消费金融占总信贷规模有可能突破25%。


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情况,陈文表示,消金公司很多都在利用金融科技实现线上化。因为传统线下业务赚钱比较难,成本居高不下,扩张意味着更多人力投入。而业务线上话之后,做大做强的同时为提高利润创造了可能。


动荡背后:中银、中邮争议不断 华融股东拒绝增资



对于消费金融行业来说,财务报表上的数据,都是业务开展情况的直接反应。这两年业绩颇为动荡的中银和华融两家,正说明了这点。


中银消费金融方面,从前几年的明星消金机构到如今风光不再、业绩波动大或许是因为监管压力、风控等因素影响。


合规问题方面,中银消金多次“露怯”。2020年初,中银消费金融卷入莫名其妙给“客户退费”事件,被媒体认为是配合监管要求的24%利率上限而退还超过部分。这也侧面说明了,在此之前中银消金有超过法定利率上限的放款行为。(中银消金大退费:或为“砍头息” 预计机构将跟进)


早在2018年,中银消金就曾因存在“以贷收费”行为,接连吃了三张罚单,合计被罚金额近300万元。2018年5月28日,中银因办理部分贷款时,存在以贷收费的行为被上海银监局处以138.68万元的罚款。10月10日,中银因违背《征信业管理条例》被上海银监局处以10万元罚款。三天之后,上海银监局又对中银消费金融处罚款150万元。(中银消费金融年内三次被罚 累计近300万 去年赚超13亿)


在风控方面,不少媒体称中银消金风控主要靠“诉讼”。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发稿前,中银消金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起诉他人的裁判文书合计31625份,远远超过其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堪称“诉讼之王“。


华融消费金融的处境也差不多。从合规问题上看,仅在2019年,华融就三次被罚。据互金商业评论统计,2019年1月,华融消费金融被央行处以罚款5万元。2019年11月14日,华融消金被安徽银保监局罚款60万元。问题有二:一是消费贷款用途不合规,其二是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形成重大风险。四天后的11月18日,时任华融消金总经理助理兼风险总监、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章琼也领到处罚,其对华融消费金融公司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形成重大风险的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最终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五万元。


除了合规、亏损问题,华融消费金融还曾被股东拒绝增资。2019年12月,在消费金融行业增资潮之下,华融消费金融计划将注册资本从6亿元增至9亿元的计划。但其股东合肥百货、深圳华强资产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新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均未参与增资。


中邮消费金融是个例外。背靠邮储银行、近年来业绩表现不错,但仍因高管频繁变动、业务合规问题、高额罚息争议等问题登上舆论焦点。


截至发稿前,中银、中邮、华融三家消费金融公司在聚投诉上的投诉量分别为1277件、2662件、267件,中邮消费金融居于首位。其中,3月29日,还有用户投诉中邮消费金融“违规收高额迟纳金。”


*声明:金融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