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信,你肯定沒有看過這麼有逼格的電影!

作為擼片多年的老司機,也算是見多識廣。


英劇、美劇、日劇、韓劇甚至意大利劇都有涉獵。


喜劇、愛情、恐怖片、驚悚片、科幻片全都不在話下。



但今天這部電影它既是電影又是紀錄片更是戲劇,既是在演戲又上演真實生活。



反正看完就一個感覺——懵。



《凱撒必須死》



本片導演是意大利兄弟檔導演保羅與維克托里奧·塔維亞尼



2007年,美國舊金山國際電影節給兩人頒發了“終身成就獎”。


這個獎項相當於給兩人的導演生涯判了“死刑”。


可這兩個倔強的老頭一點兒不服老,5年後搗鼓出了這部《凱撒必須死》。



最終捧得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


那一年,哥哥83歲,弟弟81歲。



兩人真實詮釋了“人心不老,藝術心不死。”


曾經有人把兩人定義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傑出的意大利左派導演”。



而他們的作品絕對配得上這個稱號。


《我父我主》、《早安巴比倫》、《子夜的太陽》都是藝術水準較高的風格之作。



有這些高逼格電影在前,《凱撒必須死》肯定不會弱。



該片主演們來自於意大利監獄。


他們或因走私毒品或因多項罪名不得不經受多年牢獄之災。



或因謀殺罪或者有組織犯罪被判終身監禁。



這群犯人在監獄基本數著指頭過日子,生活極其無聊。


為了豐富牢獄生活,監獄準備排演莎士比亞戲劇《尤利烏斯·凱撒》。



為了找到合適的演員,他們進行了海選。


導演要求每個人用悲喜交加的方式介紹自己。


雖然他們都是重刑犯,但有些人非常具有演戲天賦。



和專業演員一樣,他們非常放得開自己。


儘管有些人演技略顯浮誇,但很有戲劇效果。



正好適合戲劇的演出要求。


最終,導演按照角色的人物性格和每個人在海選時的表現,選出合適的演員。



令人難過的是,我們不知道這些演員的真名。


幾乎每個人都是按照角色名字區分。



真實又殘酷的有些可怕。


就像他們出演的電影能在電影節獲獎,可他們卻不能享受這份榮譽一樣。



他們演出完戲劇,仍然要回歸牢獄生活。



其中一個演員的話最能表達他們的心聲:


當我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藝術,這小房間又變成了一間牢房。



讓一群囚犯發現自我,是幸運又是一種悲哀。


因為演出結束,電影成功與否和他們已沒有關係。



這話或許有些殘酷,但卻是現實!


可無論結果如何,這群犯罪都在為自己的演出努力著。


他們在牢房排練,在監獄空地彩排,在舞臺上表演。



在彩排時,我們已經很難分辨他們究竟在演戲還在上演真實生活。


在懵懵懂懂中繼續混淆下去,是電影成功的原因之一。



友情、權利、背叛、暴力、不忠·····


監獄中的犯人帶著各自的身世經歷、恐懼和希望一起投入這部2000多年前的歷史陰謀故事。



在排練時,凱撒和迪喬因為元老院產生爭議。


迪喬來找凱撒,兩人的對話劍拔弩張又勢均力敵。



互不相讓,互相藏著自己的小心思。


有意思的是,兩人的衝突延伸到戲外。



凱撒指責迪喬在背後捅刀子,迪喬強勢回應。



雖然此時兩人的對話已經不在臺本範疇內,但依然用演戲時的神情繼續下去。


這種處理方式,為現實生活的矛盾增加了戲劇衝突。


意料之外卻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電影開頭,導演交代:舞臺上死掉的凱撒,在現實中也必須死。


而觀眾則必須直視凱撒的死。



在彩排中,凱撒身邊的臣子各懷鬼胎。


終於找到機會,臣子和他的親生兒子布魯托聯手殺了他。



面對群眾的質疑,布魯托回答:


你們是希望凱撒活著而我們在奴隸制度中死去,還是凱撒死去而我們活在自由之中?



簡單的一句話,便把自己推到道德制高點。


既洗白了自己,又把責任全部推到了凱撒身上。



這一幕也是對他們監獄生活的最好寫照。


凱撒的存在就像他們每個人犯下的罪責,洗脫乾淨了他們可以獲得自由。


如果不知悔改,自由只會離你越來越遠。



這就是對《凱撒必須死》的最好闡釋。


因此,在戲劇舞臺上凱撒已經死了,活著的凱撒只留在了排練中。



為了表現這種對比,導演特意選用黑白與彩色切換。


監獄場景使用黑白,戲劇表演採用彩色。


這正是對凱撒生與死的最好說明。



可以說,導演找到了一種恰當的形式將無聊的歷史劇介紹給現代人。


但主角不是凱撒,而是現代人。


可以說,《凱撒必須死》藉著罪犯的視角,給我們每個人上了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