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吉鎮地處福建陽東部中心,雨水充足,土地肥沃,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是為閩北重鎮水吉。當地除了有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建窯遺址外,還有大覺禪院,文武殿等名勝古蹟。
閩北地形多為丘陵,自古是著名的產茶區。那麼問題來了,水吉鎮同樣有著優越的氣候條件,為何不是以茶聞名,而是以建盞聞名?或者說建盞為何沒有誕生在其他地方,卻偏偏誕生在此地。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明白建盞誕生所必須的幾個條件。
第一,產地周圍有足夠的燃料,以便能大規模建盞消費的能耗;第二,必須有一個合適的地理環境,但是這山斜面的傾斜度不能太高,從而方便建立一定規模的龍窯;第三,擁有便捷的交通通道,發達的交通出口;第四,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原料含鐵量高,要有能形成析晶的胎土、釉料。
正好水吉鎮就符合這幾個條件,我們來一條一條的捋一下,首先水吉地處丘陵地帶,四周群山環抱,而丘陵的海拔並沒有太高,坡度也比較適當,以此來建造幾十米甚至幾百米長的龍窯。
其次當地氣候造就了全山茂密的植被,使其擁有了豐富的森林資源,木材儲存量將近三萬立方米,年採伐木材量也達到了2.2萬,因此也不需要擔心柴燒的燃料夠不夠。
再者古時的陸路交通條件相對較差,肯定不如現代交通發達,尤其在丘陵為主的地區,更是不太穩定。畢竟建盞也是一種瓷器,易碎且分量重,若是要選擇走陸路,距離近一些還好,若是長路跋涉,難免會發生碰撞,那成本不會太低了。
因此以水運為主,陸運為輔,才能有效降低產品損耗和運輸管理成本。恰好水吉鎮背靠,閩江支流建溪的主要部分支流南浦溪,這裡本來就曾是閩北的古碼頭,建窯所在的池中和後井更是離南浦溪很近。而建溪作為閩北地區的主要水路要道,北上可直接出省,到達中原;往下可通入閩江,直接出海。有了這麼方便的交通,建盞出口自然是極為方便的。
事實上,如果只是以上三個條件,其實也不算太難,別的窯口同樣有,但這第四個條件只有水吉才有。水吉鎮的高含鐵量的粘土是宋代特有, 就連距離水吉窯遺址僅幾十公里的武夷山遇林亭窯,同為建窯系窯口,但胎土的鐵元素含量卻遠低於建窯。距離建窯更遠的他窯口,就更不用說了,確實很難找到類似原料。
除此之外,從水吉不到四十公里的建甌市東鳳鎮,也就是宋代御茶園北苑所在之處。相關研究人員推測,皇帝派來監督北苑御茶園的官員,有可能在同一時間監督進貢瓷建盞的燒製。畢竟頂級貢茶與頂建盞一起進貢,也是非常合理的一件事。
建窯鼎盛時期,數十座龍窯都在燒製建盞,而且每座窯口的規模都還不小,當時池中和後井之間,大約有十二萬平米的山地,都存在建窯遺址堆積。而且整個宋代時期的窯口,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窯口都發掘過黑瓷,僅在福建就發現了不少建窯系窯口。
不過,正是水吉鎮有著無法代替的胎釉,適宜的氣候和地理條件,盛行於宋代的茶文化氛圍,建盞才在此地誕生,更得到了皇帝為之背書的——民窯官用,最終讓建盞成為宋代第一茶器!
宋韻建盞,專注建窯建盞文化傳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盞或更多建盞相關的知識,歡迎評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