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游記之二 60年代遷來漢中的企業

曾經的記憶

特殊時代的特殊遷移

60年代鑑於當時的國際形勢,毛主席提出:將沿海及一些中心城市的工業及軍工科研單位遷往內地。一批又一批的三線建設者響應毛主席號召,來到了這個位於秦嶺腳下、巴山深處而今最具歷史文化魅力之城——陝西漢中,兩漢三國真美漢中!這裡誕生了一大批三線企業:這裡有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中堅企業——陝飛集團(當時叫彤輝);有中國機械工業的骨幹漢江工具廠、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等;隸屬於核工業部的405、813廠;更有北京大學在校長周培源的帶領下在這裡創辦了北大分校(對外稱653),也曾在這裡從事科研教學!(1977年遷回北京)這些肩負著共和國重託的三線企業,40多年過去了而今依然在市場經濟的錘鍊中發展前行,為《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實現而努力奮鬥!

六十年代的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自1964年起國家在中西部地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以及確定“三五”期間加強內地建設、合理工業佈局的建設規劃。當時的國家計委和國家建委在一九九五年聯合下達計劃,明確機床工具行業以上海機床廠、北京第二機床廠、哈爾濱第一工具廠等在陝西漢中建立漢中機床工具總廠(即當時的65號信箱),機床工具總廠下設漢中第一機床廠、漢中第二機床廠、漢中工具廠、漢中鑄鍛件廠(即分別為65號信箱一廠、二廠、三廠、四廠)。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五日,漢中機床工具總廠籌備處成立,籌備處設在原漢中褒惠火柴廠舊址。

一九六七年,經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批准,漢中機床工具總廠撤銷,漢中第一機床廠改名為漢江機床廠,由上海機床廠組成新的籌建領導小組主持漢江機床廠的籌建工作。

在籌建選址過程中,籌建選址人員一致認為漢中的氣候條件對精密機床製造極為有利,地理位置符合“備戰”要求,逐將漢江機床廠廠址選在原張宅蘋果園,後又將廠址向北推移兩公里,沿坡靠溝,形成“瓜藤式”的工藝總體佈置。

不得不提及的還有012基地。012基地曾是三線建設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機械工業部(後改為航空工業部)在漢中地區建立的一個軍品生產基地。主要產品有軍用運輸機、空對空導彈等。該基地相關信息曾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密。1990年代後拆分重組,主體企業陝西飛機制造廠改組為陝西飛機工業(集團)。運八及周邊配件。由蘇聯安-12運輸機發展而來。"霹靂"2號空對空導彈(PL-2),由蘇聯K-13空空導彈發展而來。其中運8、運9就是代表。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閱兵儀式上,由陝飛自主研製的14型18架飛機米秒不差地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於此同時的還有很多企業,在當年也深深的紮根於漢中盆地至今。813、405、012、307、3201……等等很多很多既陌生又熟悉的代號,不僅是一串數字,也是一段時代的痕跡,只是感慨近六十年的轉眼即逝。

當時漢中的工業實力還是不低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沿海的開發,這些企業有的漸漸淡出歷史,有的成為歷史,有的轉型,有的繼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發揮著極大的貢獻。

60年代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要抓緊

運8飛機(改預警機)

現在的漢川廠生活區

現在的生活區,承載著記憶

生活區的老樓和60年前的舊樓並排

現在的漢川學校

兒時的同學有很多曾經在這裡讀書,轉眼就是三十多年了。

曾經的招待所餐廳

現在留下來的舊八角樓餐廳,在這裡生活過的人們的記憶

通往廠區的路,滿是滄桑的坑坑窪窪,都是一些記憶

漢川機床的廠門

一段插曲

上點年紀的漢中人常常抱憾,說中國二汽本來選址在漢中,因為當時的領導們以農業為重,建汽車廠要佔用大量土地,思想轉不過向,所以導致二汽只能東移,放在湖北省的十堰市。

一汽1956年投產,差不多9年後,中央提出要建二汽,1964、1965年開始籌建二汽,二汽當時的方針是為備戰考慮,所以二汽就設想要放在山區。陳祖濤說:“當時我還在一汽工藝處工作,一機部汽車局開始組織二汽選址,一提到選址,他們立刻就把我調去,參加選址小組。當時二汽選址的矛盾,既要為備戰著想,也要為汽車廠的未來發展考慮,雖然山區絕對不是一個好去處,但身處那個時代,某些東西是很難改變的。”

一機部任命了饒斌、齊抗、張慶梓、包括他在內的5人為領導小組,其中3位現在已經去世了。1965年花了整年時間,二汽地址基本上選定。陳祖濤又回憶說,二汽選址剛開始河南、四川、陝西都去看過,最後在湖北地區看了30幾個縣,最後為什麼定在十堰?因為四川一條鐵路線路過武當山北線,從成都貫通直接開往上海。

陳祖濤當時就看中了十堰,十堰是三線,山區山不高,和丘陵一樣。但是上面不同意,還要往裡走,要選在陝西安康、漢中,沿著秦嶺一線。運輸怎麼辦?物資無法進來,車子怎麼出去?所以否定了這個要求,最後就定在十堰。十堰當時幾十條山溝,但是這裡還可以建廠,因為幾十公里外是襄樊大平原,離河南近,當時要求二汽“一臺設備隱蔽在一棵大樹下”,空中看不見,以防戰事不測。在那個年代,二汽的選址,牽扯到很多戰略和政治需要,“進大山”始終成為陳祖濤很難改變的時潮,但陳祖濤當時據理力爭,最終,還是選在了十堰。

如果當時選擇在漢中建設二汽,現在漢中的經濟格局又將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記憶的滄桑

熟悉的道路

佈滿灰塵的設備

結尾

這些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很多的記憶等著我們去回憶,有空記得回來看看,尋找到一些曾經的懷念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