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長教育孩子的12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這幾點值得借鑑

全球多元化的今天,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和教育理念,也是相互學習借鑑,取長補短。

要說其中差距最大的,要屬中國和美國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我們認知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相對來說比較傳統,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要聽從家長的安排。

只要孩子不聽管教,家長就會對孩子批評打罵,實行“棍棒教育”。

而美國的家庭,和孩子就像是朋友一樣,和平友好地相處。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也會表現得很寬容,也不會打罵孩子,家庭環境很輕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其實美國的很多家庭教育孩子時,也有專業的教育法則,並不是對孩子實行順其自然的“放養”政策。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則”,這是從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衍生出來的法則。

對熟知少兒身心成長過程的專業教育人員來說,這些只不過是最基本的常識。

在美國,很多普通家長也會通過請教學校老師輔導員或參與兒童組織志願服務接受培訓,而掌握較為專

業的教育法則。

美國家長教育孩子的12法則

1、二十碼法則

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這個“二十碼”是個象徵,美國人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家長不會以孩子為中心,你覺得是關心孩子,孩子卻感到束縛。

家長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有自己的主動權和決定權。

當然,家長還是要在二十碼之外注視著並隨時準備介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碼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2、結構法則

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法律是社會結構穩定的保障。要實行這條“結構法規”,父母首先做的就是自己知法懂法。

因為在美國這樣的法制社會,教育孩子做到這點並不太難,法制教育融匯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之中。

孩子從小就被耳濡目染,心中都有道德底線和法制底線。


3、後果法則

讓孩子了直到自己行為產生的後果

有時候,孩子犯了錯誤或是做一些彰顯個性的事情,父母沒弄清楚事情的後果,就責罵訓斥孩子。

孩子無端被打罵,自然也就不聽父母的管教。想要讓孩子心服口服,父母首先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

然後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交流,可以從後果的好壞開始,讓孩子知道自己犯錯的後果和需要承擔的責任。

4、懲罰法則

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要謹慎使用

單純的懲罰,尤其是體罰,會讓孩子變得叛逆,也不利於孩子人格的塑造。

從小被暴力處罰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很容易有暴力傾向。不提倡對孩子使用體罰的方式。

但不是不可以批評孩子,也以採用適當的方式做些處罰。但前提是必須讓孩子認識到做錯了事,甘願接受處罰。

懲罰方式也要合理,可以採取不讓他們做喜歡的事情,比如可以罰其幾天不許看電視上網玩遊戲;但決

不能不許孩子吃飯,或者罰站數小時。

5、求同存異法則

尊重孩子的看法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們會有很多不符合現實的想象。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想法優質而潑冷

水,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會讓孩子因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時候,純真的孩子才有客觀的看法,敢於說出真理。童言無忌。要結合“聲音法則”,鼓

勵孩子們敢於表達,正面肯定他們的想法。

6、榜樣法則

父母以身作則

家長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很重要,孩子的教養、興趣、愛好等,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

父母、兄姐、親友、師長、社會關係等都對孩子產生影響。

母親對於女孩,父親對於男孩的影響頗為重要,雙親不全或者親子分離過久,對孩子的成長顯然不利。

這裡的十多條法則其實都可以用言傳身教灌輸給後代。

7、聲音法則

耐心聆聽孩子的想法

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他們發言權,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才願意和父母傾訴。

如果家長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視孩子的心聲,久而久之,他們會和父母變得疏遠,也不願袒露心扉。

而且,家長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如果家長不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孩子也會學樣,不肯聽大人的話,以

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8、管理法則

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父母要適當管束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未成年的孩子自控力太差,父母要適當地管束。

但這種管束應該是充滿親情、人性化、科學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來任意修理擺佈。

也不可採用簡單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顧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9、力量法則

不要用”激將法“刺激孩子

父母總是比孩子有力量,無論是體力還是生活經驗,父母和孩子”鬥智鬥勇“,原本就是實力懸殊、

當然,父母可以和孩子比賽一些他們擅長的具體項目,比如打球等,但不要以輸贏為目的。

家長、老師以及與孩子關係密切的成年人,不可採用與孩子賭氣、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

對心理感情處於不成熟階段的少兒來說,“激將法”是不合適的。


10、希望法則

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家長們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遠用正面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們看到希望,認為自己確實有希望呢?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愛對孩子喊:“你比豬還笨”,“你這輩子都沒出息”,“你算是沒指望了”之類的話,

站到孩子的立場想一想,自己會看到希望嗎?

11、四W法則

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who),

在什麼地方(where),在幹什麼(what),

以及在什麼時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長看起來對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可到時候卻不知道孩子的這些W,這可算不上好家長。

12、歸屬法則

給孩子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每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但有些家長卻是“有心無力”。

比如過分溺愛慣縱孩子,讓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孩子變得好逸惡勞或是沉迷網絡,也大都是沒有從父母那得到溫暖和關心。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我家孩子小時候就看了不少的繪本,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

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10冊不過是69.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要直接將法則用在孩子身上,家長要對症下藥,根據孩子的性格和需求,做出相應的措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