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學習指導(6)——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從3月14日起,原創文章公眾號“劍鳴濤聲”正式開通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教材課程學習輔導。您只要加關注,每天都可以按時收到相關課程的學習指導文章!現在同學們大多都有了課本和譯文資料,所以有些內容相應做出改變!首先開講第二單元宋詞的學習,一天一課,同學們自己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靈活機動的適時適地學習!——只要您想學,打開手機就能學!課餘還可以讀一讀本號每天都會準時推出的一篇原創文章!

鄭重聲明:為避免節外生枝, 本文含作者手稿圖片!

今天推出第3單元第9課:

9.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一.單元學習內容

隨筆、雜文

二.單元學習要求

1. 從文章結構入手,沿著作者思路,看作者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怎樣把觀點和材料結合。

2.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質疑或闡發,以接近或進入更高境界。






四.重點註釋:

見課下注釋。

五.作家作品和文體介紹:

艾瑞克·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精神處境。精神分析學說對世界有影響力,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愛的藝術》、《心理分析和宗教》、《被遺忘的語言》等。

作者關於愛的主張和學說:

1.愛的要素

對人來說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禁,而這隻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2.成熟的愛(見課文)

3.自愛

自愛不是“自私”,自愛是愛他人的基礎,對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長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愛的能力為基礎的,這就是說,看你有沒有能力關懷人、尊重人,有無責任心和是否瞭解人。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創造性地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但如果他只愛別人,那他就是沒有能力愛。

4.性愛

性愛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愛一輩子的諾言就沒有基礎。一種感情容易產生,但也許很快就會消失。如果我的愛光是感情,而不同時又是一種判斷和一項決定的話,我如何才能肯定我們會永遠保持相愛呢?

六.導語設計

一提起“父母”,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嚴父慈母”這個詞。選自《戰國策》的《觸龍說趙太后》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意思是: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會為他們考慮得長遠些。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哲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看看西方哲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七.問題設計

1. 你是怎樣理解題目的含義的?

2.全文共幾個自然段?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3.作者認為母愛和父愛在本質上有何區別?

八.主旨點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相互的:孩子未成人前,從父愛和母愛中汲取愛的力量;等到孩子逐漸長大,愛的能力不斷髮展,到成熟時期,他綜合父愛和母愛從而擁有健康而成熟的靈魂,——有能力去愛別人時,再把愛傳遞給父母和一切需要愛的人。

九.課後習題及答案

1.認為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有什麼根本區別?各有什麼積極面和消極面?聯繫實際對作者的看法做一番評析。(設題意圖:旨在調動讀者的經驗和知識,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並聯系實際對作者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

答案: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母愛從本質上說是無條件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2.本文是一篇譯作,在遣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純粹的漢語寫作有所不同。你認為哪些語句反映了譯文的特點? (設題意圖:引導讀者注意譯文的語言特點。)

答案:譯文在遣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純粹的漢語寫作有不少不同。例如,譯文中常有一種複句,組織嚴密、信息量大,在漢語中極為少見。最典型的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的一個長句子:“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又如,譯文中有一種插入句,漢語很少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有這樣一句:“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本文沒有像《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那樣典型的例子,但有一些近似的例子可供揣摩。

十.板書設計:


十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A(1-3)愛的能力的發展:

1. 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有被人愛的資本。(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

2. 從“要被人愛,無條件的被人愛”,到孩子第一次感到送給母親(或父親 )一樣東西。

3. 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原則)

4. 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成熟的愛的原則)

5. 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不成熟的、幼稚的愛)

6. 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成熟的愛)




十一.“孩子的愛”是怎樣逐步發展直至成熟的?

階段 愛的能力發展

1. 剛出生 無愛的意識

2. 8歲以下 有被愛意識

3. 8—10歲 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努力去喚起愛

4. 少年期 感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愛比被愛更重要,

給比得更滿足、快樂

5.成熟期 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

【附】問題設計參考答案:

1. 二者(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相互的。

2. 全文共分三部分:1—3段:論述人從嬰兒到童年時期感受和體驗母愛的能力的發展。(論述愛的能力的發展)

4—7段:論述愛的對象的發展(從愛母親發展到愛父親,論述父愛的性質以及父愛與母愛的區別,換言之:接受父母對自己的影響)

8—10段:指出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兼具父愛和母愛兩種本質,成為自己的父母(亦剛亦柔,剛柔相濟)

第4節開頭有句話:“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可見前三節寫“愛的能力的發展”,第8節開頭:“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從分述父母之愛轉向綜合,最後總結全文。

3. 母愛:無條件(會鬧的孩子有奶吃,慈母)

父愛:有條件(嚴父:符合要求,履行職責,像我—不肖子孫:不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