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建設大數據平臺的責任擔當

蘭州現代職業學院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何成軍

李軍,蘭州現代職業學院教師、計算機專業工學博士。在抗擊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堅守崗位,恪盡職守,第一時間向學院黨委寫下請戰書,帶領技術團隊研發出“校園疫情日報管控系統”和“疫情防控大數據管理平臺”,短短十天之後就正式上線,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為掌握蘭州現代職業學院和8所蘭州市市屬中專學校近1.8萬名教職工、中高職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健康情況,李軍帶領技術團隊從大年初二開始,全力研發“校園疫情日報管控系統”和“疫情防控大數據管理平臺”,僅用十天時間便正式上線,實現了學院每位教職工、中高職學生及服務人員的健康、生活情況的實時監測,學院通過平臺可以第一時間精準掌握師生假期動向和當前身體狀況等信息,有效緩解了寒假期間廣大師生狀態信息統計難、工作量大等問題。

該平臺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用於監測位於蘭州新區的蘭州現代職業學院、8所市屬中專學校近1.8萬名師生的“校園疫情日報管控系統”和全面監測收集數據動態分析的“疫情防控大數據管理平臺”。

“若借用第三方管理平臺,無形中將1.8名萬師生的個人隱私全部提供出去,這樣信息安全會存在巨大的風險。”在設計大數據系統之初,李軍對於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隱患問題做了大量的思考和周密的部署,將系統搭建在學院自建私有云中,通過超融合分佈式存儲完成學院的數據中心假設,所有數據通過脫敏後進行數據交換和數據分析,在滿足疫情防控信息化的同時,實現了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

“上報容易統計難!”李軍表示,統一平臺可以提供日報功能,像釘釘、微信等,隨時可以知道人員每天上報的情況,如“今天多少人打卡了”“身體健康與否”等,但對於普通單位而言,若不借助第三方平臺,打卡之後數據如何統計?尤其在學校,人數較多,工作量很大,信息化疫情防控十分必要。日報程序負責基礎數據採集,大數據平臺負責數據統計和數據分析處理,在有效保護師生隱私的前提下,科學智能掌握師生情況,為學院疫情防控提供分析、監測、預警和決策支持工作。

“健康情況日報程序”整合在該校微信公眾號中,師生可通過“每日填報”欄目進行自身情況填報,後臺數據統計和彙總關注師生每日健康,可第一時間精準掌握師生寒假期間的動向和當前身體狀況等信息。

“大數據疫情防控管理平臺”在保證用戶隱私安全的基礎上,通過數據挖掘與分類分析的方式,重點監測日報數據中外出、接觸、居家等多種類型人員的分析和統計,利用算法模型和規則提供相關數據分析和智能應用,並對師生情況進行連續性跟蹤及14天隔離信息預警。

平臺還設置了異常通報功能,師生如發現異常情況,或接觸確診及疑似病例等,可分五類進行報備。同時,根據省、市及蘭州新區相關主管單位實際管理出發需要,將原本手動填報的報表逐步向“自動採集、自動統計、數據導出、審核上報”的模式轉變,充分依託信息化技術為學院疫情防控提供精準統計和可視化展示,也為開學後實行網格化管理提供便利。

為使師生及時獲取權威疫情信息,該平臺還藉助AI技術在程序中嵌入心理諮詢問答、附近疫情查詢、疫情實時分析等欄目。發佈信息與甘肅省衛健委等官方平臺同步更新,提供新冠肺炎疫情實時動態、治療與預防等多方面內容。

自開始研發疫情防控大數據管理平臺起,李軍就未休息過一天。單位在蘭州新區職教園區,他的家在蘭州市區,所居住的小區實行出入證管理制度,一戶一張卡,他上班去了,家裡的其他人員就必須在家不得外出,每隔幾天他需要驅車70多公里從新區返回蘭州,為家裡添置生活必需品,基本上一天24小時連軸滿負荷工作。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李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蘭州市青年專家應有的擔當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