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講述】港東社區戰天鬥地,成“全國唯一”

1973年,柬埔寨的賓努親王

來到嶗山的一個小漁村參觀


短時間裡,這個小漁村先後接待了60多個國家

成為當時全國唯一的對外開放村

今天 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小漁村

瞭解它背後戰天鬥地的故事


圍海造田,改造家園


一個山腳下的個漁村為何會吸引這麼多國家來參觀學習呢?這就不得不提港東的地理位置了三面環海,一面臨山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港東
用當地人的話說山窮水貧災害多,人多地少土層薄,年年歲歲欠收穫


而就這貧瘠的土地上港東黨支部做出了一個決定圍海造田


從1963年開始港東人用了十年的時間三次擋起了大壩避免了海水倒灌和風暴潮的侵襲


3000多公尺長,垂直高度5米,壩底寬18公尺大壩工程建好之後便開始了造田


攔海建壩,港東婦女功不可沒


攔海造田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這些建起來的大壩背後卻是港東婦女的血汗


這片廣闊的海域就是當年港東婦女們一勺一筐築起來的大壩壩底


全村幾百名婦女靠肩挑人扛

硬是把十幾萬方的土石築成了3000米長的攔海大壩

造出了300畝良田


正是在那個戰天鬥地的年代

港東的婦女們讓港東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


1966年,在農業學大寨的浪潮推動下社區又建起一二三級提水站

修建了一條完整的環山水渠


1973年,人民日報 新華社向全國報道了社區圍海造田、治山治水的先進事蹟


六十年後的今天


在這個曾經戰天鬥地的地方如今是一派滿載而歸的景象


當年的那些老人已經八十多歲了但直到今天
他們的笑聲裡依然留存著當年的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