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出貴子, 要闖多少關?

在努力程度近似、 智慧相同的條件下, 名師名校培養出來的學生, 成為“貴子” 的幾率, 顯然要大於窮困學生。一位當了 15 年教師的人日前在網上發帖, 稱現在成績好的孩子越來越偏向富裕家庭,

“這個時代寒門難出貴子! ” 發帖教師直言, “寒門學子輸在了教育起跑線上” 。 該帖在網上點擊率已有 40 多萬次。在師資方面, 大量優秀人才的流失, 讓寒門子弟承受著不公平。 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體現, 教師資源的匱乏、 教師生存環境的惡劣, 讓農村以及偏遠地區的孩子, 站到了比城裡孩子低得多的起跑線上。 艱苦地區有 92. 5%的校長反映 35 歲及以下青年教師流失, 其中 74. 6%的校長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幹教師。 分析這些教師流失的原因是, “待遇低、 生活條件差、 工作環境艱苦、 個人發展機會少。 ”即便寒門子弟埋頭苦讀, 大學之門也並非向他們公平地敞開。 從上世紀 90年代開始的高校收費改革, 到 1996 年左右並軌時, 全國平均收費標準年均約為500 元, 但到 2005 年時, 收費即飆升到 5000 元左右, 10 年漲了 10 倍。 近幾年漲幅漸緩, 但每年上萬元學費的大學屢見不鮮, 對窮苦家庭的學生來 說, 這無疑是一筆很大的數字。進入北大、 清華, “寒門貴子” 會愈加顯現出其勵志功用, 而如今非重點中學的學子想進入這樣的名校也非易事。

比如, 全國那麼多中學, 為什麼只有少數重點中學才有推薦資格?校長實名推薦的理由, 為何出現大量類似“綜合成績優秀” 這樣的籠統用語?對“寒門出貴子” 最直白的理解是, “越窮的人家越容易出人才” 。 這個觀點強調的是窮人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份, 懂得知識是改變命運的惟一途徑。用感性的角度理解, 這個觀點是成立的, 但理性一些看, 它卻不符合常識。 什麼是常識?在努力程度近似、 智慧相同的條件下, 名師名校培養出來的學生, 成為“貴子” 的幾率, 顯然要大於窮困學生。 窮困學生惟一的“武器” , 是藉助教育的公平與公正實現翻身, 但這個“武器” , 在他們接受基礎教育時就被打折了。“重點高校, 中產家庭、 官員、 公務員子女則是城鄉無業、 失業人員子女的 17 倍。 ” 這個現實背後, 隱藏著多少寒門子弟的無奈、 悲觀與失望。 從幼兒園開始, 他們就展開了實力懸殊的闖關, 但從求學到升學, 從畢業到就職, 中間無數道關口, 任何一道都可能讓他們夢碎。 在這個背景下, 就不難明白, 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有著多麼沉甸甸的分量。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 就有人感嘆“為何一些名牌大學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了 ” 。 那其實是“寒門難出貴子” 的不同表達罷了。我從寒門出, 仍是工薪族, 還有一些親戚朋友仍生活在農村, 皆為寒門。作為寒門中人, 我又該怎樣給我們的孩子解釋“寒門難出貴子” 呢?時下確實存在“拼爹” 的情況, 可我也不想讓孩子回到“老子英雄兒好漢, 老子無能兒混蛋” 的價值判斷中去。 我要告訴孩子, 我國憲法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週歲的公民, 不分民族、 種族、 性別、 職業、 家庭出身、 宗教信仰、 教育程度、 財產狀況、 居住期限, 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 同時, 我還要告訴孩子, 生在寒門, 你也可以有幸福的人生。 不是有句老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 苦難有時也是一種財富。 你早早地嚐到生活的艱辛, 也會更懂得生活的不易。 既然現實不那麼容易改變, 只有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 人家出門旅遊看山水, 其實你住的地方的空氣比城市裡好多了。 當然, 一些好的老師紛紛調進了城裡, 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那你更要加倍努力, 千萬不要破罐子破摔。

我還要告訴你, 我曾經看過的四篇文章。 一篇是《我奮鬥了十八年, 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 另一篇是《我奮鬥了 18 年不是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 還有一篇是《奮鬥了 18 年, 咖啡還能喝多久》 , 另一篇是《其實, 不喝咖啡又如何》 。 這四篇文章, 既講了現實, 也講了理想, 還講了人生。 其實,寒門的孩子, 也許註定無法過著安逸的生活, 但經過自己艱苦打拼出來的成就,同樣是可以獲得人生的滿足與快樂。 不管讀什麼大學, 最該懂得感恩、 要有孝心, 有顆善良的心, 那樣完全可以讓你的生命怒放。孩子, 不管你未來在哪裡讀書, 都不要失掉了自我的尊嚴; 不管是從事何種勞動, 不要失掉了對未來、 對生活的希望。 請不要啃老, 也不要被暫時的困難所擊敗。 最好用自己的行動與成就來向“寒門難出貴子” 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