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徐霞客的历史足迹 是什么原因在上林历程54天?



徐霞客在《粵西游曰记四》中,以一支生动传神之笔,模上林山,范上林水,状上林物,描上林俗,最不吝笔墨的是上林的岩洞。关于上林得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就与岩洞有关。“上”系壮语“洞”的近音,林”系壮语“水”的谐音,“上林”意为有泉水流出的洞。

大龙湖

大龙湖

大龙湖

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素有浓厚兴趣,经他考察过的上林境内大大小小的岩洞,仅有名称记载传世的就有20个,包括韦龟岩、琴水岩、佛子岭北岩、佛子岭南岩、佛子岭西北岩、独山岩、小独山岩、白崖堡南岩白崖堡南山下洞、青狮南洞、青狮北洞、堡北岩、独山村西北水岩、砥柱岩西峰水岩、后营东山洞、罗洪洞、汛塘后坞石洞、东岩、罗隐岩荔枝岩等,其中有17个在三里、洋渡一带在考察的过程中,徐霞客不仅观察和记录了岩洞的形貌,还对相关的自然现象进行了科学论证。在勘察过佛子岭南岩后,他认为岩洞和地下水道系由地下水侵蚀、反溢造成,这一结论与现代岩溶学研究的结果完全一致;他用来描述洞穴和岩溶地貌的峰丛、天生桥、石笋、石乳石柱等称谓,也为后代学者所认可,成为学术专用语;他对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科学记录广泛而系统,在世界喀斯特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数百年后,翻读游记,上林这片土地穿越时空的神奇魅力仍呼之欲出,令人不禁想要追寻徐霞客当年的足迹,去走,去看,去比照,去遥想。

大明山峡谷

大明山峡谷

大明山峡谷

有关大明山,徐霞客的第一印象便是西面两座险峻的山峰和缭绕于山间的云雾,再以此切入,为这条山脉绘制了一幅简略但引人入胜的肖像之后,他又针对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做了进一步的探究,澄清了有关大明山的一些历史疑点。在当时可查的志书中有记载,上林与武缘(武鸣区)境内都有“镆铘”和“思邻”两座山,但大明山的名字并未在其中出现,而大明山山脉中西北走向的部分恰好处于上林与武缘的交界处,据此,徐霞客猜想镆铘山可能就是大明山。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南宋时,大明山的确曾被称作镆铘山,《舆地纪胜》中记载:“镆铘山,在上林县南三十三里,昔人有得古剑于此,故名写到三里城,徐霞客首先对参将府周边种植的乔松倾注了一番笔墨。

大明山峡谷

大明山峡谷

大明山峡谷

他眼见百余棵乔松高剌云霄,枝干需3人合抱,以为树龄足有几百年,得知才60多年后,不由惊叹:“地气涌盛如此,三里城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王阳明在平抚八寨起义后收容离散,重编户籍,在此建城。所谓三里,曰上无虞里,二日下无虞里,三日顺业里”。在游记中,徐霞客追溯了前人的建树,也没忘记肯定今人的功绩。守城参将陆万里增修城墙,设置了东、西、南三座门楼,南门又建一座南楼,互相呼应,与三里城三面环水、两山合抱夹持的特殊地形相得益彰,使得三里城变得威武坚固,作为徐霞客在上林游历最久、着笔最多的地方,洋渡自然深得这位千古奇人的青睐。三里、洋渡山水相连。三里城南的汇水河,自北向南流入洋渡,汇水河、清水河在这里交汇,蜿蜒于石林平野之两岸石峰峭拔耸峙,海拔一般在300米左右,其中较高的山有弄贬的旁山、曹学的隘山和洋渡的老总山。石山内部岩溶洞穴较多,钟乳石千姿百态。

三里洋渡

三里洋渡

三里洋渡

三里洋渡

三里洋渡

三里洋渡

三里洋渡

三里洋渡

三里洋渡

三里洋渡

徐霞客在三里、洋渡一带考察,北至后营(今乔贤镇乔贤社区高祥庄内)东山洞,南至青狮岩(今澄泰乡下江村敢旷庄内),东至周泊隘(今三里镇龙联村刁薄庄内),西至佛子岭(今三里镇黄楚村、森隆村交界处),攀奇峰,临清流,下溶洞,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在三里、洋渡,他考察了17座石山岩洞,主要有韦龟岩、琴水岩、独山岩、佛子岭南岩、佛子岭北岩、白崖堡南岩、青狮南洞等,将所见情状悉数记录在游记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