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清華等團隊對蝙蝠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

​大家都知道蝙蝠向來都被人們稱為“百毒之王”,主要還是因為它是“百毒不侵”的一個“純天然”的病毒蓄水池,那為什麼它們為可以隨身攜帶大量病毒,但卻安然無恙呢?我們人類是不是可以從蝙蝠的身上獲取一些對付多種病毒的方式方法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就在上個月的31日,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由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發表了一篇名為“Orthogonal genome-wide screenings in bat cells identify MTHFD1 as a target of broad antiviral therapy”。的突破性結論成果。

這些研究團隊經過一段時間對蝙蝠細胞的兩萬多個基因進行了一個系統的全面篩查,最後終於確定了數十個“病毒複製”所離不開的重要的蝙蝠基因,甚至還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新宿主基因“MTHFD1”。並且經過研究團隊的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了“蝙蝠細胞的MTHFD1表達水平其實遠遠不及人類相應組織的細胞”,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可能跟蝙蝠經常飛行的生活生理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MTHFD1產生的抑制劑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

經過該團隊的研究發現,RNA病毒包括腮腺炎病毒、馬六甲病毒、寨卡病毒等都對MTHFD1的缺失非常敏感,而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對以上幾種病毒自身的複製,有特別強的抑制性。當然這種現象在蝙蝠和人類細胞中都特別明顯。Carolacton是一種天然的產物,它被人們當成抗生素的候選分子,來用於限制細菌菌膜的產生。讓人歡呼的是,該團隊通過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發現抑制劑carolacton也可以有效的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細胞中進行復制行為,尤其是它的抗病毒有效濃度已經遠遠低於細胞毒性的濃度,由此也展示出了抑制劑具備的良好成藥性。

這個研究成果不僅可以對現在新冠病毒藥物的研發有積極性作用,還可以為人們有力的抗擊疫情和人類對未來抗擊突發病毒的流行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人類需要廣譜抗病毒藥物

其實,在之前出現的SARS、埃博拉、再到2019年的新冠肺炎(COVID-19),都可以看出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一直都是當前全球範圍內,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主要病種之一。縱觀這些疫情的發展史,已經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針對這些突如其來的疫情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對廣譜的抗病毒藥物的研發。

眾所周知廣譜抗病毒類藥物,對於那些新發突發的病毒感染應急性治療是相當重要的,往往都可以救人於危難之中,甚至對於降低死亡率和緩解疫情更有著相當可觀的作用。但是,我們日常使用的抗病毒藥物都是以病毒蛋白作為攻擊靶點,所以,這些藥物在用語不斷出現的多種不同類別的新型病毒時幾乎作用有限。除此之外,在對抗病毒時,病毒特別容易通過突變自身的基因而對這些藥物產生“免疫”。當前人類發現的很多種病毒想要在細胞內複製,都是需要很多共同的宿主蛋白來完成。因此,只有研發出針對病毒複製依賴的宿主蛋白產生作用的新型抗病毒藥物,才可以具備廣譜性和不易產生耐藥性的雙重優點。

在論文中還提到,已經發現蝙蝠是埃博拉病毒、SARS-CoV、MERS-CoV、亨尼巴病毒屬和新冠病毒等一些傳染性較強的病毒的“天然的”宿主。該研究團隊想要試著從蝙蝠的基因組開始進行分析,使用當前領先的功能基因組學等相關方法,來系統地尋找病毒生命週期所依賴的宿主因子,以此來通過對病毒-宿主因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的理解,找到新研發抗病毒藥物作用的靶點。

除上述之外,研究團隊在研究前期建立的全基因組篩選系統,在後期將會在針對蝙蝠的其它組織細胞,尤其是免疫細胞的研究中展現出強大的作用,以此來更好的幫助相關領域研究者們,進一步的探尋關於蝙蝠的更多的奧秘,來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