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

對中國人來說,有家就有家風。

01、六子皆為風雲人物

說起宋嘉樹,可能很少有人知道。

但要說起他的六個子女,可能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每一個都是20世紀呼風喚雨的風雲人物。

宋靄齡——嫁手握國民政府財政大權的孔祥熙,善於積財,富甲天下。

宋慶齡——嫁國父孫中山,成為國母。

宋美齡——嫁蔣介石,權勢顯赫,呼風喚雨。

宋子文——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外交部長、行政院長。

宋子良——曾任國貨銀行總經理和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宋子安——中國建設銀公司和香港廣東銀行董事長,在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舉足輕重。

是什麼讓他教出了六個如此出色的子女?

宋嘉樹非常愛孩子,但他不溺愛,而是言行身教,教給孩子三樣東西——寬容,獨立,堅強。

一次,宋嘉樹帶宋慶齡去龍華。此時風雨交加,宋嘉樹不僅不帶宋慶齡參觀龍華古剎,反而讓她扔掉手中的雨傘站在古剎上去淋雨。

宋嘉樹指著高高聳立的龍華塔對孩子說:

“你看這座塔,千餘年來不怕風雨,為什麼?因為它基礎牢固,骨架緊密。你將來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要從小打基礎,練骨架。現在讓我們一起開始比賽,圍繞寶塔跑六圈!”

宋嘉樹帶頭跑了起來,宋慶齡在泥濘中跌倒了,迅速地爬起來再跑,不肯落後……

02、兩代七教授,兄弟三博導

“張一帖”於明朝嘉靖年間張守仁起,張氏後人代代為醫,傳承至今已有460餘年歷史。

“張一帖”第十四代傳人李濟仁家庭,不僅創造了“兩代七教授,兄弟三博導”的佳話,還被評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

張其成——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豔——中醫科主任,皖南醫學院主任醫師,弋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全國第六批名老中醫專家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李梃——“張一帖”第十五代傳人,新安國醫博物館館長。

李標——中國科學院博士、旅美科學家。

李梢——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為了提醒後世子孫,張守仁定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16字家訓,並要求後世子孫銘記於心、遵行不悖。

後來,張氏子孫又在16個字的家訓基礎上衍生制定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厚德”的12條家規。

有一年,新安江洪水咆哮,擺渡的船家都上岸避險了。

這時,江對岸有位病人奄奄一息,張舜華的父親張根桂心急如焚,在出高價讓船家將病人接過江來無果後,張根桂一咬牙,自己冒險撐開渡船,把病人接到家裡救治。

張舜華從小耳濡目染,行醫後很自然地傳承了父親的仁心仁術。

國醫大師李濟仁說:“我們全家為人處世的一切都是根據家訓來做的。”

直到今天,定潭“張一帖”還常年在路邊免費供應“藥茶”,為年紀大的病人或家庭困難的病人免費看病。

對於這個家庭來說,傳承不僅僅侷限於技術與品德,更是骨子裡的一種堅韌與執著。

03、一門十二博士,三代皆教授

諾貝爾獎獲得主、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每一個頭銜都響噹噹,可他卻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因為朱棣文他家“一門十二博士,三代皆教授”,簡直就是“常春藤收割機”和“博士生產器”。

李書田——天津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高等教育家、水利學家。

朱汝昭——早年曾留學日本。

朱汝華——化學家,芝加哥大學化學工程教授。

朱汝蓉——化學教授。

朱汝瑾——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美國三所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靜貞——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朱築文——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斯坦福大學醫學系教授。

朱欽文——政治學博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美國頂尖律師。

吉恩——物理學博士,斯坦福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

朱棣文的祖父是一位讀書人,十分重視培養後代,將“耕讀世家”作為其家風。

朱棣文父兄輩中至少有12位擁有博士學位或大學教授職位,出身學術世家對他取得的成就有相當的影響。

朱棣文坦言自己是“第一個沒去常春藤盟校的人”,在獲得諾貝爾獎時,他顯得比較淡定,最讓他感到高興的是“感覺諾貝爾獎比常春藤厲害多了,在家人面前不會那麼抬不起頭了”。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一個家族能人才輩出,與家族的家風不無關係。

家風是無言而最直接的教育,正如家族全是碩士及以上的學歷,在其他人還在糾結是否要考研的時候,那個家族的孩子只會覺得考研如小學升初中那樣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現在很多父母抱怨教育不好孩子,總是一味地找孩子身上的問題,卻忽視了對自己的反省。

總想孩子博覽群書,自己卻一直玩手機;總想孩子刻苦努力,而自己卻好逸惡勞。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作家馬伯庸曾寫過:“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一個家族家風才是立足之本,因為家風家德是一個家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