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白云山上白云飘 文



从府谷往佳县高速路上,同车的朋友讲,到了佳县,一定就要去白云观看看。

  到佳县县城已是午后一点。塬有多高,山就有多高,天就有多高。塬在地上,山在塬上,天在山上。佳县县城的天很高,看不到天尽头。稍稍偏西明晃晃的太阳,把小县城水泥地面照得白花花的,眼里尽是碎金白银。

  民以食为天,吃饱了再上白云观。关中人是面肚子,几天不吃面就想得慌,到了陕北吃面就要咥羊肉面。我们进了一家沿街的横山羊肉面馆。面馆不大,也就普通两间房。半明半暗的操作间里,一位衣帽不太白的胖厨,一边揪着面片,一边往面馆汤锅里下。一对年轻夫妇,男的招呼客人,盛菜取酒,算账收钱。女的端饭上菜,收碗筷拾杯盘,擦桌抹椅。一位老人来回打扫地上的杂物,得空帮着儿媳收拾残羹剩饭。

  走进操作间洗手,发现操作间背后悬空。透过缝隙,但见万丈绝壁沟底,一条大河从西向东汹涌而流,投入不远处另一条南北奔腾大河的怀抱。等羊肉面期间,我问老人两条河叫什么名字。“东西流向的叫佳芦河,南北流向的就是黄河”,老人用浓重的带着陕北鼻音的话答道。

  白面红肉,撒上葱花,放入油泼辣子,大口嚼起来。面筋肉香,汤汪味美,蒜辣葱鲜,顿时口舌生香,大汗淋漓。咥得好美!汤足饭饱,神清气爽,在县城溜达一圈。脚大的县城,就建在一座独独的石山之上,“三面绝壁,一墕锁喉”,黄河、佳芦河环绕,东北深壑之下,佳芦河汇入黄河处河面甚为开阔。县城古称铁葭州,鹤立黄土高原,雄视群峰,下俯黄、佳。县城虽小,人喧车嚣,房拥屋挤,矮窑高楼,古朴时尚各得其所。

  不知山因观而得名,还是观因山而得名。山名白云山,观为白云观。下了石城,驱车又登白云山。白云山距县城十里,车一直开到白云观后门前的广场上。固然免受了登山之劳顿,却也少了攀爬之趣。

  据《白云山道教音乐》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终南山碧云洞道人李玉风云游到此,见此山上云雾浮空,苍松翠柏,黄河缠腰,认定此山乃道家福地,于是在此创建道观。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陕西布政司邀全真龙门派第六代传人、北京白云观道人王真寿等五人主持此观的道教事务。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朱翊钧钦赐圣旨一道,《道藏》4726卷。白云观因皇封,享誉北国,名冠天下。

  我们一行从后门进入白云观,先绕行至前门,下四道天门,到达五龙宫,然后再返回山上游览。据说从黄河滩头登白云观,须攀618级神道天梯。观内底层建筑为五龙宫,二轴为观音楼、四道天门,山脊真武殿乃白云观的主要建筑。真武殿四周,藏经阁、瑞芝阁、超然阁、七圣楼、玉皇楼、文昌楼、东岳庙、关帝庙、三灵庙、二斗祠、圣母祠、三清殿、三宫殿、白云洞、真人洞等错落有致,殿、楼、阁、洞、祠等摆陈有序。斜阳穿过古松老柏和殿、楼、阁、祠空隙,稀稀疏疏洒落满地。蓝天寂静,白云悠悠,和这山,这观,这松柏,恬淡相守。俯听滔滔黄河,绵绵万年。远观塬驰川走,山移峁动,沟牵壑连。

  白云观的签灵验天下闻名。听说路遥在创作中篇小说《人生》完成以后,休整期间曾到白云山一游,抽得一上上签“鹤鸣九霄”,《人生》当年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贾平凹先生在《又上白云山》一文也曾自述,在白云观抽得上上签“日出扶桑”,第二年(2008年)长篇小说《秦腔》即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些,也只能当做一种饭后谈资,抑或文坛逸闻趣事,听听而已,当不得真的。

  来白云观的游客真不少。烧香磕头拜神仙,求神还愿了心愿。求学求官求财,祈福祈愿祈姻。男女所求不同,老少所祈各异,却是一样的虔诚、一样的渴望。我的心有些忐忑不安,抽签还是不抽?既有强烈的美好愿望和无限的憧憬,继而又极大的恐惧和无法面对失败。生存的艰辛,使生命对美好产生了憧憬,同时也对苦难产生了恐惧,于是会产生了庙宇,产生了神佛。我最终还是没有去抽签。人创造神,人也创造了神仙的灵验。人也在不断地创造自己。

  看到白云观道职人员照片,我想起自己与白云观主持张道长在终南山金仙观有过一面之缘。趁着朋友游览叩拜的时间,我拜访了张道长。张道长讲,白云观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明清古建筑群,道观有“三宝”,木榫建筑、壁画,石刻。道教、佛教经变故事和山水人物彩壁画1900余幅,很多是难得的精品,国内很少见到。白云观塑像超过四百多尊。

  告别张道长,我又仔细观看了白云观经典之处。不觉太阳西斜了大半,同行朋友早已坐在道观前广场树荫下等我。走出正在修葺的元辰殿,通过石牌楼,牌楼正中“终一持真”四个红字。两边对联曰“求本命求天命命命在自求,行小运行大运运运于己行”。这时,当年李玉风道长看到的那几片白云,从我头顶悠闲地飘过。

  命在自求,运在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