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火車:重構人生思考的關鍵“三問”

如果不仔細加以分辨,生活也許就那麼單調。

如果不仔細加以思考,工作細節容易被忽略。

如果不認真探索原理,事物發展會被當做必然。

讀書,學習,困惑,迷茫……為了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我們探索求知,學習模型,最後又反作用於具體實踐中。

很少這樣深入去思考:究竟它是怎麼來的?又形成了怎樣的結構?

傳統問題解決思路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和“病了吃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一個道理。

設計思維不是依靠邏輯式分析解決,它的本質是用設計的流程從逆向的角度思考人生。

設計思維要求從事物最本質的角度出發去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背後的原理是什麼?我能怎樣去運用它?

因此,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這三個經典結構永遠不會過時。


WHAT:碎片化學習

信息碎片化的社會,我們有限的注意力正被拆解得乾乾淨淨,體現為很難集中大塊的精力去思考探索,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焦慮。

其實焦慮感的來源正是由於事務性的東西太多,把注意力哄得團團轉,會因為有若干個尚未完成的事項而感到恐懼不安。

我們無法改變碎片化的趨勢,那麼就從改變自身的想法開始。嘗試著去接納這種感受,通常如果已經意識到這是一種碎片化的行為,那麼離改變其實也就不遠了。

很多人把碎片化學習,理解為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系統知識。

於是在地鐵上,在公交車上可以看到很多人捧著大塊頭的書,或者是看著kindle。這種爭分奪秒搶奪時間的學習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從效率產出來講,其實並不是很理想。

我們要清晰的掌握系統的知識,需要集中大片的時間做專注的思考和學習。

碎片化的場景決定了我們當下的環境是斷續的,嘈雜的,容易受干擾的,這樣的輸入環境將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效率。

因此碎片化學習應該理解為:把系統化的知識拆解為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又拆解為若干個細小的知識,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攻克每一塊知識,以少為多以慢為快,慢慢去掌握系統知識。


WHY:反向思考,高質量提問

探索事物的原理,我們需要了解“為什麼”

我們要學會在海量信息中突破無用信息,進行反向思考的能力,用求證的方式突破信息的陷阱,這個過程離不開提問。

有的人喜歡提一些細枝末節的,非常微觀的問題。用提問代替思考,把學習當做“借腦”提問。這樣積累下來的經驗,其實並沒有太大進步。

用高質量的提問,提煉精華。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自己思維盲點的過程。善於思考的人會從多角度去探索背後的來龍去脈,進而突破自己的思維侷限。

為什麼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明白很多道理,是說明這個人在思維上,在眼界上是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這些道理只是停留在知道上面,還是已經深入骨髓,對道理有深刻的理解呢?

知道和深刻理解,是完全不同的,產生的結果也會有天壤之別。


HOW:最小化執行,找到切口

知道的事物背後的原理,我們還要懂得怎樣去運用它。

就像報寫作實踐班,知道了怎麼寫出10萬+的標題方法,最後還是得落腳到具體實操上。

我們的大腦天生是懶惰的,常常會把看到的聽到的直接當做學到了,用虛幻的存在感去替代具體的輸出成效。

所以要根治眼高手低的毛病,無非就是一個字:幹。一定要克服那種“無從下手”的想法,找準一個方向,從小切口入手大膽去幹,開啟行動改變的第一步。

做正確的事是前提,然後才是正確地做事。因此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檢視反思一番,給自己“照照鏡子”,讓別人“咬耳扯袖”,良藥苦口,保證質量。


設計人生五步驟

解剖分析、逆向推理,離不開生活學習的記錄。要開啟極限記錄模式,記錄每日見感思行,為日後的覆盤分析做好量的積累。

習慣的養成在於堅持,從每天的記錄開始,從定期的覆盤分析開始,通過設計人生五步驟,實現精進提升:

第一步,解構(接納當前的現實,幫助轉換視角)

解構的前提是接納,只有接納才能毫無保留地自我覺察。

第二步,觀點(有意識地轉換觀點,“回頭看”)

“還能更好一點嗎”、“已經是這樣了嗎”,有意識地轉換觀點,思考更深一點!

第三步,重構(梳理短板,尋找盲區)

定時覆盤,找到薄弱環節,制定改變計劃。

第四步,表達(在行動中做思考,最小迭代執行,啟動行為改變)

然後,執行這個計劃,先行動起來。

第五步,優化(對外模仿、學習,多與人分享交流)

精進提升不是閉門造車,在交流中碰撞火花,得到昇華。


關鍵的“思考”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一方面享受學習之易,另一方面要經歷思考之難。

思考很難,執行更難。方向錯了,前功盡棄。

因此,學會逆向拆解,用設計思維反向思考,很有必要。

無非還是WHAT WHY HOW,抓住這關鍵三問:及時用,及時覆盤,及時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