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骨子裡的取名奇才


疫情期間,四川人很努力,除了熊貓,把能捐的都捐出去了。


但當看到千里迢迢從四川而來的兒菜和折耳根時,武漢人懵了圈,犯了難。


“兒菜是什麼?折耳根又是什麼?它們要怎麼吃?”



其實,兒菜學名抱子芥,折耳根又叫魚腥草,但四川人偏偏給它們取了個好玩的名字。


事實上,在四川,很多蔬菜瓜果的名字,都有屬於自己的有趣稱號。



不用懷疑,四川人就是骨子裡的取名奇才。



逛四川的菜市場,需要一點想象力


如果你是個第一次逛四川菜市場的外地人,在看著菜市場四川嬢嬢和大爺間無縫的交流,還有各種蔬菜和菜牌子。


你很可能會不知所措,覺得不可思議甚至離譜。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還沒搞清楚兒菜是什麼,怎麼媽媽就來了?.”


這的確只有四川人才懂,“媽帶兒”和“兒離開媽”,其實就是整菜和散菜的區別,你得分清楚兒菜身上,哪一部分是媽媽,哪一部分又是兒子。



但一看到下面的圖,甚至是四川人都一臉迷惑。


小乖乖是什麼菜?莫不是老闆的意思是喊路人,“小乖乖,過來買菜。”這次是真的猜不出來。



四川人對各種蔬菜的叫法,騷出天際,獨樹一幟。


但你認真一想,又不得不承認它們的合理之處,“其實還挺形象的”。


比如把萵筍寫成“O生8角”,意思是萵筍8毛一斤。“萵”就是拼音的“O”,而這裡的“筍”被四川人叫做“生”。



又比如把油菜叫做“瓢兒bei”,你看這菜,像不像瓢,多形象啊!



像這樣獨創的一套蔬菜叫法,在四川根本數不過來。


四川有些地方,又把折耳根叫“豬鼻拱”,把北方人叫的紅薯喊成“紅苕”,把一看就是大腦殼的芥菜頭取名“大頭菜”。


還有四川人很愛很愛吃的豌豆顛兒、藤藤菜(weng菜、空心菜)、鹽須(香菜)......



再數下去我怕今天的晚飯都有了。


總之,四川人對蔬菜都有自己的理解,取名就是這樣樸實無華且枯燥。



四川人取名,不止蔬菜


取名奇才四川人,當然不止給蔬菜取名。


他們還給水果取名,事實上,四川的取名方式,在各方面都自成一派。



四川人取名對一切的神秘感和高級感說no,怎麼好聽,怎麼接地氣,怎麼形象直接怎麼來。


櫻桃在四川,被賦予了高端洋氣的英文名“enter”。


日本桔子不叫日本桔子,但四川人直接了當,可能是覺得形象不過關,叫它“醜柑”。


春見柑橘本來是個很美的名字,但因為比較軟脆,四川人叫它“耙耙柑”。



當你聽到四川人說“青棗兒”的時候,千萬別以為他說的清早。


就連十分高級的“松露”,四川人也把它叫做

“豬拱菌”


四川人取名,就是這樣形象直接。他們除了善用“青棗兒”之類的兒化音,還喜歡用疊詞。


魚叫魚擺擺,雞叫雞咯咯,吃飯是吃莽莽,杯子是盅盅兒,雞腳鴨腳都叫“jiojio”。



廣場舞不叫廣場舞,叫壩壩舞,連《貓和老鼠》裡的老鼠,都叫風車車兒。


可以見得,四川人對兒化音和疊詞的喜愛,已經到了偏執的程度。

但你一定要正確認識到,“四川人不是在賣萌,這就是他們的叫法。”


雖然像什麼,拖鞋是“拖孩”,“我啷個曉得”,“你曉得個錘子”,“你笑個剷剷”,你也許會覺得可愛,是在賣萌。



但是真的,這就是四川人的取名方式!



學兩句四川話,在四川才把得到方向


在四川,你得懂幾句四川話,你才把得到方向。


因為即使你知道了有些蔬菜瓜果的四川話叫法,有些話看不懂,還是不知道怎麼買。


有些老闆簡單淳樸,“不要ha,捱到捱到撿”。



“不要緊到嘗”。



“絕不扯皮”。



四川人看了都覺得好笑,外地人看到一頭霧水。


但話說回來,這些讓人發笑的取名方式和方言背後,反應的都是四川人樂觀、開朗、偶爾還有點直接、喜歡煙火氣的性格。



最後,用一段散文詩,來體現四川人的這種性格。


“假如生活豁了你,標開腔,標裝神,你就在那兒孤到,一直孤到”。

“像豬兒蟲一樣,架勢板——架勢板,一直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