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22歲被迫離婚,卻成了她實現自我的開始


張幼儀


《小腳與西服》的由來

張幼儀這個名字,你也許聽過,也許沒有聽過。

如果你沒聽說過她,今天,你會新認識一位民國奇女子。她一直被當作傳統守舊的代表,是舊式的“小腳女子”;然而正是這位舊式女子,經歷了離婚喪子事件後,沒有自暴自棄,發奮圖強成了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

當然,也許你早就聽說過張幼儀,畢竟她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前妻。

在民國那個標榜思想解放,愛情自由的年代,張幼儀卻順從著父母兄長的意願,在十五歲的時候,嫁給了徐志摩,兩人共育有兩個孩子。

在張幼儀22歲那年,徐志摩以追求婚姻自由為由,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那個時候,離婚是一件超級不光彩的事情。以至於後來,張幼儀的家人提起這場婚姻,也都是用“丟臉”“可悲”的語氣。

張家的後輩中,只有一個人對這場離婚案提出了質疑。這個人就是《小腳與西服》這本書的作者張邦梅。

張邦梅是張幼儀八弟的孫女,換句話說,張邦梅是張幼儀的侄孫女。

她從小生活在美國,在哈佛大學“中國史概論”的課堂上,她聽到了自己姑婆張幼儀的名字。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婚姻,被稱為中國第一樁現代離婚案。作為“中國第一樁現代離婚案”的女主角,她只得到“守舊”“詩人棄婦”的標籤。

張邦梅對張幼儀和徐志摩的故事進行了訪談,把張幼儀的口述編撰成書,就是這本《小腳與西服》。

在這本書裡,我們能認識到一個與傳聞中完全不同的張幼儀:她堅韌、向上、不屈不饒。

沒有纏腳的女孩

在傳言裡,張幼儀的形象一直是思想傳統的小腳女人。其實,張幼儀是家族裡第一個沒有纏腳的女孩。

張幼儀出生於1900年,戊戌變法剛剛過去,義和團、八國聯軍肆虐中國,正是一個風雲變幻、新舊思想交鋒的年代。

張家是江蘇寶山縣的大戶人家,張幼儀的兄弟們多接受過現代西學教育。在張幼儀三歲的時候,她的母親試圖給她纏腳,但是張幼儀哭鬧不止,此時二哥出面阻止了母親,告訴她,現在沒有人覺得纏腳好看了。因此,張幼儀躲過一劫。

在張幼儀的成長過程中,受到兄弟姐妹的幫助甚多,尤其是二哥張嘉森,四哥張嘉璈。現在要提起張幼儀,也不能避免地要提到她的這兩位哥哥。

我們先來說說二哥張嘉森,他還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叫張君勱。現在看來,張君勱的名氣恐怕還不及張幼儀,但是如果要研究民國政治史卻不能繞過這位張家二哥。他是民國時期活躍的政治家,哲學家,有著”中華民國憲法之父“的美譽。

這位二哥,在張幼儀年幼時就開始給她講訴外界的變化。

他拿一個西瓜,把西瓜比作中國,挖出來瓜瓤瓜皮,用來類比中國被迫割讓的土地;形象而生動地把清政府的無力,義和團的守舊造成的後果一一說給張幼儀。

他還鼓勵張幼儀不要在乎外在的行為,要尊重自己內在的感受。無論是二哥表達的思想,還是講訴的事情,這些都是張幼儀憑藉自己的力量所不能學到的。

但是透過哥哥的眼睛,張幼儀也觸摸到了時代的變化。

苦苦求學的女孩

在哥哥們的影響下,張幼儀是家裡四個女孩中最有求知慾的,她一直都試圖外出讀書。

但悲劇的是,在那個時代,即使是張家這種富裕的大戶人家,對待女性依然守舊而苛刻。

張幼儀的母親經常說,她的八男四女中,只有八個兒子才算數,女兒都是要嫁人的。負責照顧張幼儀的阿嬤也會咒罵她是,吃乾飯的,是外人。

張幼儀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十分重視,既請來私塾先生培養他們的儒學功底,又送他們出國去接受西學訓練。但是對於女兒們,卻是另外一種態度。女孩們只能等到家務做完,教書先生不忙的時候,才能跟著學一些儒學啟蒙讀物。

張幼儀7歲的時候,張家發生過一場變故。張幼儀的大哥被誣陷偷了堂哥家的珠寶,張幼儀的父母也因此搬離了寶山老家。張幼儀的父親比較要強,搬家時沒有要求分家產和租金,生活境遇一落千丈。經濟困頓之下,女兒們的教育,是被首先犧牲掉的。

在張幼儀的幻想中,如果沒有這場變故,父親也許會大方一點,給她請個先生,或者去讓她去林徽因、陸小曼就讀的一流學校讀書。在現實情況的逼迫下,張幼儀只能去一所收費超級低廉的蘇州女校就讀。

這次讀書機會是張幼儀自己爭取來的。

張幼儀的母親十分守舊,她對張幼儀去讀書有兩個要求。首先,學校的制服得是能遮住脖子的,第二張幼儀不能獨自離家。

還好,這所女校的制服是遮脖子的,張幼儀又想方設法說服自己愛吃喝玩樂的大姐與自己同去,這才過了母親這一關。

張幼儀的父親不願意為教育女兒花錢,但是張幼儀找到的這所學校,費用實在便宜,最終他也同意了。

張幼儀特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學習十分認真。在學校裡,一位教學特別嚴格的算法老師,也把勤勉好學的張幼儀當作自己的得意門生。

比較有意思的是,學校老師對待纏腳和沒有纏腳的女生態度十分不同。纏了腳的女生在課堂上回答錯了問題,老師會說沒關係;如果是張幼儀這種大腳女生,回答錯了,老師就會敲著戒尺,讓她思考,為什麼會是這個答案。

張幼儀的學習之路維持的並不長。她剛讀了一年多書,家人就給她和徐志摩訂了婚。

徐家希望等到徐志摩初中畢業之後再結婚,於是張幼儀又向父母爭取了一年的讀書時間。

她求學的最後一年,學校的老師卻懶得糾正她的錯誤了。老師們似乎已經看透了張幼儀的命運,她將和大部分女孩一樣,完不成學業就要嫁人去了。


張幼儀和徐志摩


被丈夫嫌棄的女孩

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婚姻,是由張幼儀的四哥促成的。

張幼儀的四哥張嘉璈,是除二哥張嘉森外,對張幼儀影響最大的哥哥。他是民國時期有名的實業家,銀行家。張嘉璈態度比較傳統,他時常指點張幼儀要保持得體的舉止,十分維護妹妹在外人面前的形象。

按照張幼儀的所說,張嘉璈先是發現了徐志摩的才華。十幾歲的徐志摩,模仿梁啟超的文筆惟妙惟肖;書法也是氣度不凡。打聽過徐志摩的來歷之後,張嘉璈就寫信給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提議徐志摩和張幼儀成親。

現在我們提起來張幼儀,感覺是她佔了徐志摩的光,屬於高攀。但從張幼儀的家庭出身來看,嫁給徐志摩算是下嫁。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社會共分了“士農工商”四個等級,最高等級的是士大夫,最低等級是商人。張家算是士大夫之家,張幼儀的祖父擔任過清政府知縣,父親則是當地有名望的醫生。與出身於硤石鉅商之家的徐志摩相比,張幼儀算是出身於名門望族。而且提議兩人結婚的張嘉璈,在當地也已經很有名聲了。

徐志摩的父親很快回了消息,回信上寫: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意思是,張幼儀能成為徐家的兒媳,我感到十分榮幸。但是徐志摩並不以為然,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張幼儀照片,就十分嫌棄她土。兩個人的不合拍,從一開始就有了。


婚姻上的守舊女孩

愛求知,受過新式教育,張幼儀並不是一個完全的舊女性,為何成了守舊的代表?

其實這完全是對比出來的。沒有纏過腳、又受過教育的張幼儀,跟那些完全沒有讀過書女性相比,自然比較新派。但是站在徐志摩面前,與徐志摩愛慕過的林徽因、陸小曼相比,她依然太過傳統。

張幼儀的守舊在婚姻上表現得十分明顯。

多年後,她跟本書作者張邦梅說起婚姻的事情,也是十分信奉“父母之命”。她執著地認為,通過父母長輩選定的伴侶,比”自由戀愛“來的伴侶要靠譜。

張幼儀一生都比較遵循倫理綱常,遵循“在家從父,嫁人從夫”那一套。相較之下,徐志摩是一個個人意識很強,西化得很完全的人。遵循家長制還是個人意識,這是張幼儀和徐志摩之間的核心衝突。

兩人結婚不久後,徐志摩就跟張幼儀說,他想要離婚。

徐志摩已經察覺到當時中國的變化,他想向舊習俗挑戰。這些舊習俗無法讓他遵循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比如,包辦婚姻。

但是張幼儀並不能理解徐志摩“遵循內心真實感受”的想法。在張幼儀的觀念裡,離婚這種事兒,只有在女人犯“失貞、善妒、不伺公婆”等七出之條的時候才會發生。自己肯定不會落到如此的境地,所以她並沒有把徐志摩的話放在心上。

張幼儀和徐志摩旅居英國時,兩個人觀念差別之大尤為明顯。有一次,夫妻二人和徐志摩的朋友一起搭乘公眾汽車。

徐志摩和他的朋友坐在前面交談,張幼儀一個人在後面坐著。張幼儀發現,徐志摩和朋友談話時在有意識地迴避自己。

張幼儀猜測徐志摩有了女朋友,但是她覺得徐志摩處理這件事的方式十分西化。張幼儀的眼中,男人納妾很正常。 徐志摩的心浮氣躁,如果是為了瞞住她自己有女朋友這件事,那大可不必。

後來,徐志摩要招待一位明小姐來家裡吃飯。張幼儀誤以為明小姐就是徐志摩的女朋友,是要娶回家做二太太的。

她一方面猜測著徐志摩女朋友應該很有學問,懂文學,更能說流利的英語,這讓她備受威脅。

另外一方面,她又強迫自己表現的端莊大度,她覺得自己為徐家生過兒子,又辛勤侍候公婆,她原配妻子的地位是不可能被動搖的。

等她見到這位明小姐卻十分驚訝,明小姐打扮的十分時髦,但是她卻纏了小腳。張幼儀十分納悶,為什麼徐志摩覺得一雙大腳的自己土,一邊卻和一個真正纏了小腳的女人在交往。

等到徐志摩問她對明小姐的看法,張幼儀脫口而出評價道,小腳和西服不搭調。聽到這句話,徐志摩失控了,他忍不住地向張幼儀吼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

這次爭吵,是張幼儀和徐志摩親密關係的結束。據張幼儀回憶,這是徐志摩第一次發脾氣,他把自己的沮喪都表現了出來。這讓張幼儀十分不安,她察言觀色怕徐志摩再發脾氣,也對徐志摩為什麼要離婚,百思不得其解。不久,徐志摩離家出走了。張幼儀作為一個孕婦,孤獨又恐懼地留在了英國。後來,她在兄弟的幫助下輾轉到了德國,生下了她和徐志摩的第二個孩子,彼得。

彼得出生不久,徐志摩就正式提出了離婚。

站在現代人的角度看來,張幼儀和徐志摩婚姻破裂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張幼儀在婚姻上表現十分傳統,她遵循傳統倫常,信奉“夫為妻綱”,覺得自己不犯“七出之條”就能守住婚姻了。徐志摩卻很個人主義,他力圖打破舊規則,期待著能遵循自己內心的感受,尋找自己的靈魂伴侶。

兩個人的處事風格、處事觀念完全不同,在徐志摩的眼中,張幼儀雖然沒有纏腳,但在思想上,她就是一個小腳女人。

年長時的張幼儀


被離婚成就的女孩

在那個年代離婚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徐志摩越出名,張幼儀面臨的社會壓力越大。

張幼儀曾在火車上的遇見兩個討論她離婚的女人。一個女人八卦道,張幼儀一定長得很醜,而且思想非常落伍。另一個女人則說:要不然徐志摩幹嘛離開她。

張幼儀覺得那是她忍受過的最糟的情況,她不得不感謝遇見這些人的時候,她已經實現了獨自自主的夢想,否則她將無法忍受人們對她的議論。

張幼儀把自己的一生的分為“德國前”和“德國後”兩個階段。去德國前,她是一個膽小怕事的弱小女人,去德國後,她為自己贏得了自立自強的機會。

去德國的時,張幼儀正身懷六甲,之前徐志摩的離家出走讓她無依無靠,只能跟隨自己的兄弟來德國生活。她剛到德國不久,便經歷了產子、離婚。

在很多傳聞裡,張幼儀都被描寫成一個詩人棄婦的形象,覺得在離婚這件事上,張幼儀是無從選擇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張幼儀內心已經打算成為一位新式女子,摒棄之前的價值觀。

在徐志摩要求她簽署離婚文件的時候,她儘管覺得不稟告父母就離婚是不孝,但還是簽了字,大大方方地告訴徐志摩,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

離婚後,張幼儀在德國住了三年。這三年,她在一位德國朋友的幫助下撫養兒子彼得,直到彼得患病去世。

與此同時,她決定要在回國前做到自立。她去了德國的一所師範學校進修,十分努力地學習德語。等到三年後她回國,在東吳大學教授德語,靠得便是那個時候的訓練。

在東吳大學教了一學期德語後,張幼儀被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聘請為總裁。張幼儀的四哥張嘉璈是銀行界的知名人物,她可以借用他四哥的影響力來做業務。

來聘請的人坦白的告訴張幼儀,聘請她,是看她的關係,而不是能力。張幼儀抓住了這次機會,出任了女子銀行副總裁。她把自己的辦公桌放在銀行的最後頭,這樣可以對銀行情形一覽無餘。

這次機會來源靠的是兄長,但這並不是說張幼儀沒有能力。

在銀行任職期間,張幼儀一直保持著很好的職場習慣。她總是分秒不差地在9點到達辦公室,從不遲到。

同時她為自己請了一位老師,來幫助自己多瞭解一些文獻和名著。十五歲時,因婚姻而中斷的教育,在她離婚後又續上了。

靠著自律和好學,張幼儀也很快補齊了自己對金融知識的不足。她曾經靠著在股票市場賺來的錢,給徐志摩的父母蓋了一所房子。

在戰亂時期,她靠倒賣染軍服的染料賺了一筆錢,又把這筆錢投資到棉花和黃金上去。在張幼儀的同事中,只有她賺到了錢。

有一位宋太太十分看好張幼儀,總是跟著她做投資。後來這位宋太太去了香港,還寫信給張幼儀說,她最高興的日子就是跟張幼儀在一起的那一年。

成為職業女性的張幼儀,不光專業技能過硬,職業口碑也很好。

1937年,日軍入侵了上海。人們都爭相去銀行提款準備出逃,現金稀缺,張幼儀經營的女子銀行差點倒閉。張幼儀把銀行建築抵押給更大的銀行,為銀行保住了最後的四千塊。

這時候,有位客戶卻想要提取這筆錢,如果讓客戶提走,銀行明天就得倒閉,於是張幼儀提議讓銀行經理為客戶擔保。但是客戶表示,如果是別人擔保這筆錢,他是不相信的;但張幼儀擔保這筆錢,他相信。

經營的銀行的同時,張幼儀還經營著雲裳服裝行。雲裳坐落在上海最繁華的南京東路上,售賣的服裝都很獨特出眾。當時的人都以從“雲裳”定做衣服為榮。雲裳服裝行是張幼儀的八弟以及徐志摩幾個人合作的小事業。這個時候,徐志摩和張幼儀的關係緩和很多,他們是在離婚後才開始密切聯繫的。徐志摩在外旅行的前,就會去張幼儀的雲裳定做衣服。

徐志摩因飛機失事去世的前一天,還詢問過張幼儀訂做襯衫的事情。張幼儀聽說,他要乘坐小飛機去北京,還勸他不要搭乘,以免不安全。

徐志摩大笑著告訴張幼儀,他不會有事的。後來,我們都知道,徐志摩正是因為這次的飛機失事去世的,時年35歲。這就是張幼儀和徐志摩最後的交集了。

感謝離婚的女孩

很多人曾經告訴張幼儀,她為徐志摩做了那麼多事情,肯定是很愛徐志摩。張幼儀為徐志摩做過什麼事情呢?

挑幾件典型的來講,不管是在徐志摩生前還是去世後,張幼儀始終照顧著徐志摩的父母,徐志摩父親人生的最後幾年就是和張幼儀一起度過的。

徐志摩去世多年之後,張幼儀又提供了一些信件,請梁實秋把徐志摩的所有著作變成一套文集出版。她希望能留下一些紀念徐志摩的東西給自己的後人。

儘管所有人都覺得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婚姻是一場悲劇,張幼儀也曾因徐志摩要和她離婚備受折磨。

但是最後回憶起這場婚姻時,她卻覺得離婚這事情要感謝徐志摩。如果不是離婚,張幼儀就不是今天的張幼儀了。

離婚讓她找到了自己,成長為另外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