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江南》赏析:字斟句酌处,得见庐山真面目

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背过的古诗《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说实话,我原来一直不明白,这首诗好在哪里?要押韵不押韵,完全没有章法,为何一直传诵至今?


直到上周读《周涛散文》,周老师在“读《古诗源》记”中谈到《江南》这首古诗时, 给予了这样的赏析:

此诗不用注解,通俗至此,童稚可懂。

以鱼之倏忽,衬梁武帝之上适,甚至还有一种百无聊赖的情调。

明明可以押韵偏不押韵。倘把鱼戏莲叶间放在最后一句,似乎完全可以押韵,且与内容无损;或将东西南北略一调换,也可押韵上口;然而不,非如此不足现出单调、无聊、闲适的意味,也不足显示皇帝吟诗的随心所欲,不循规矩。

诗心虽然单纯明朗,诗味却并不简单。非有返璞归真的艺术欣赏趣味,很难看见其中“奇格”之处。只是这“奇格”,看似简单平常,却不易养得这番修养和功夫罢了。


图片来自《周涛散文》节选实物拍摄


当时经周涛老师这么一讲,感觉赏析角度很独特,当即如获异宝。

但紧接着,又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好像一直以来《江南》这首诗不是这样作解的。

当时,周涛老师赏析《江南》时,在旁边打一括号,里面注明:【梁武帝作江南弄即本此】。然后,我们也看到,上面的赏析心得中,周老师是将本诗作为梁武帝的作品给予了赏析。

可是,印象中《江南》好像是汉乐府歌词,与梁武帝所处的朝代有出入。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又上百度搜来了传统的解析,根据百度查询结果(如图所示):

《江南》乃汉代汉乐府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而梁武帝是南朝南梁政权的建立者,二者朝代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传统的解析有问题,还是周先生的赏析有问题?《江南》到底是谁的作品?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首先买来了《古诗源》,我想不管是百度还是周老师,其获知该诗的本源一定是在这里。从哪里产生分歧了,我们就回归到哪里。

果然,在《古诗源》的第161首诗中找了这首《江南》 ,书中是这样写的(如图所示):

《江南》,乐府歌辞,页脚注解:梁武帝作《江南弄》即本此。

页脚的注解也恰是周老师的读书笔记上的小注,只不过周老师小注里的《江南弄》不带书名号。

图片来自《古诗源》节选实物拍摄


那么,核心问题找到了:那就是对《古诗源》这本书中作者的注解里“即本此”的理解。

显然,周老师把“即本此”理解为“就是这个”的意思,所以把梁武帝理解为《江南》的作者给予了赏析。

那么,“即本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平时不求甚解的时候,读个大概差不多就行了,但此次事关本诗起源,不能将就。

于是,我又买来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去查“本”的古文含义。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关于“本”的第4条注释(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

本:“根据,掌握”的意思。

图片来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内容实物拍摄


由此,我们再联系到“汉乐府”和梁武帝的朝代先后顺序,以及梁武帝作的《江南弄》,几相对比,真相基本大白。

1、《江南》是汉乐府歌辞,是江南姑娘采莲时一边划船采莲一边唱和的采莲曲。

2、根据历史朝代更替,汉朝之后,时隔若干年,南朝梁武帝也在同样的场景下,根据当时的采莲场景及《江南》这首采莲曲,作了自己的《江南弄》七曲中的《采莲曲》。内容如下:

游戏五湖采莲归。

发花田叶芳袭衣。

为君艳歌世所希。

世所希。

有如玉。

江南弄。

采莲曲。

3、从上述推论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古诗源》里的那个页脚注释:【梁武帝作《江南弄》即本此】的精确含义。

周老师虽有误,但从那样的视角来给本诗作新解,也着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赏古诗本就是见仁见智各赏各的,每个人都能从中品赏出属于自己的意味,就达到赏的目的了。比如,针对这首古诗《江南》,我的赏析是这样的:

这首诗是汉代汉乐府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是当时姑娘们采莲时,划着小船一边采莲一边唱和的小曲儿。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出一幅明利美妙的画面,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我们可以体会一下,采莲姑娘们欢快地划着小船,一边采莲一边唱歌,你唱一句我和一句,这个唱“鱼戏莲叶南”,那个对“鱼戏莲叶北”,另外一个唱“鱼戏莲叶东”,再有一个嘻嘻笑着,再和“鱼戏莲叶西”。这样的场景,单是在脑袋里想一想,当时欢快的采莲场景就要呼之欲出了。


参考文献:

《周涛散文》(耕读卷),周涛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

《古诗源》,邓启铜注释,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