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土家族——服饰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利川的土家族服饰也在不断演变,解放前所用衣料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史书称之“溪布”或“峒布”,本地称“家机布”或“龙头宽布”,衣着颜色基本为青、蓝、白三色。本文就清末至解放前这一时段述其服饰式样。

(一)男装

衣 男上衣,劳作时着对襟短服,钉有七至九颗布纽扣,小衣小袖,无滚边,青蓝二色,便于劳动,不易弄脏,俗称火汗头。出门则穿高领长袖,白色火汗头,滚韭菜花蓝边,蓝色滚青布边,青色则滚蓝布边。春秋两季内穿白布火汗头,外套青布褂褂(似坎肩,解放以后称卫生褂褂)。此种穿法是比较讲究的,称为穿“燕儿毛”或称“鸦鹊毛”,因其黑白相间,形似燕子或鸦鹊(即喜鹊)。老人喜穿蓝布长衫,干活时前后两只衣角分别扎进腰带,出门时不扎腰带,不扎衣角。滚边长衫称排子衣。

较为古老的男装为琵琶襟,衣边贴梅花边,绣银钩。

帽 成年男子喜戴风帽,帽后白布齐肩,上绣动物图案,不绣花草。现代多缠长布帕,平常缠青色帕,出门缠白色帕。帕长三尺、五尺、七尺、九尺不等,最长一丈二尺,越长越显富贵。缠法各异,老人缠裹整齐即可,青年人常缠额前人字格,也可缠吊三寸、吊七寸、指天骂地、朝天冲等样式。一头吊出耳际,依吊出长短称吊三寸或吊七寸。一头朝上,一头下垂称指天骂地。两头内压,额前缠出人字格称朝天冲。

裤 男装裤子为青蓝色,白布裤腰,大腰大裤脚,裤管短,齐膝下,膝下缠裹脚(即绑腿),俗称“坛沿裤”,又称“一二三裤”。古时裤脚边绣花,膝盖也绣花,后改为裤脚滚边。

鞋 解放前土家人多无鞋穿,赤脚劳作,狩猎砍柴,翻山越岭,荆棘无惧。或以稻草编草鞋,名包谷草鞋。也可用稻草编草窝子作鞋子穿,也可用棕片缝棕鞋子套草鞋穿。做一双圆口青布鞋只在逢年过节穿一穿,试新鞋时双脚并拢跳出门槛,不然哪只脚先迈出门槛,这只鞋就会先烂。也穿一种鞋面有一股筋的“改凉鞋”,富人冬天穿浅腰棉鞋,俗称“蚌壳棉鞋”。解放后流行一种鞋面钉金属扣眼的“力士布鞋”。和草鞋样式相同的还有苎麻编成的麻草鞋。质量最好的要数利川低山地区男人穿的“凉鞋”,以布作底,以线作耳,以皮革作鞋鼻,以绣花青布作鞋跟,鞋鼻缀以彩线做的绒花球,美观结实,常为女青年送给小伙子的定情物。还有一种皮筋草鞋,样式和草鞋同,但在鞋底夹置牛皮条筋,皮筋草鞋特别结实,防滑,行走时吱呀作响,戏称闹喳子草鞋。

(二)女装

衣 女上衣可分为外托肩和二马居两种。外托肩:短领、滚边、右开襟,在袖口和下摆绣二道丝栏杆。二马居,介于长衫和短衣之间的一种上衣,豇豆领,在袖口和下摆绣二至三道丝栏杆,胸襟前用彩线绣花纹、图案。二马居类似于现在的中长服,中老年妇女喜欢其“前遮羞后遮沟”的作用。年轻妇女喜穿外托肩,并喜欢大衣袖,有的衣袖大到可以从袖筒中给小孩喂奶。


裤 古时土家女喜穿八卦裙,近现代喜穿绣花长裤,较早也和男人一样穿“坛沿裤”,青蓝裤加白裤腰,后逐渐改为穿裤带或缩筋裤,裤脚有三条宽度不同的梅花条,有的绣到膝盖以下,梅花条上挑绣杨柳吊、狗儿花、树树花等图形,裤腿比男裤长,长齐螺蛳骨,中青年妇女不扎裹腿。富裕人家用红色窝缎布料作衣裤。

鞋 妇女均喜穿绣花鞋,鞋底以白布罩面卷边,称包底鞋。鞋面青色,鞋面外侧以彩色丝线绣花,图案多为兰草梅菊蜂蝶之类。富家人喜在鞋面缀一对响铃,做花袜底。年轻女子善绣善穿,图案有万字格、满天星、八角花等。


帽 主要戴帕子,女帕多为黑白二色,长五至七寸,以龙头宽布一撕两破即可。在家缠黑色,出门缠白色。中年以上妇女兴缠两条帕子,内缠白色,外缠黑色,以此显富。有一种女帽称帕林,以青色缎子布料制成,形似柳叶簪子,上缀各种银饰,主要是银制牡丹、菊花等,常以手工敲打而成,层层花瓣分明,戴在头上颤颤悠悠,价值五斗米以上,为富贵人家妇女的镇箱之宝。妇女梳头式样:已婚妇女挽粑粑髻,穷人插豪猪毛签、竹簪子,有钱人家插金银玉簪,银簪子最为盛行。少女梳三块瓦,脑后梳长辫扎头绳,鬓角喜插鲜花。

(三)童装

童装特色突出体现在童帽背带及骨饰上。童帽:随着小孩年龄不同缝制不同样式的帽子,如狗头帽、风帽、斑鸠帽、凉帽、圈圈帽、荷花帽。比较典型的童帽如斑鸠帽,冬天用,外用青布,内用红布,中间垫棉花,脑后有披风齐肩,额前和披风均绣斑鸠上树或喜鹊闹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又如,凉帽是用八块不同颜色的布拼成,每块布上缀一枚银饰如八仙图或十八罗汉或福禄寿喜、长命富贵等银字牌,一般悬挂两只小银铃。再如狗头帽,帽侧有护耳,如狗耳,额前以五小块白布缀饰,小白布以红线绞边,中间一块较大,绣狗头图案(亦称虎头),其余四块小白布分别绣上花鸟草虫,也常见四块小白布不绣图案,红边白里,缀在青色帽面上也很漂亮。童帽在过去土家人心中有三个作用:一是御寒,二是美观,三是避邪,可预防小孩生病遇灾。


无钱人家在童帽上缀猪八戒(猪头骨中的一小块八角小骨),胸前挂猪牙帅(公猪的獠牙)、狗牙贝(贝壳)、花椒棒儿作饰物,也有把小巧漂亮的羊角作饰物的。这些骨饰习俗,应是古代狩猎的遗风。

民国以后,境内服饰逐渐变化,特别是抗日战争以后,布料和服饰变化明显。直至解放前夕,火汗头、长帕子、坛沿裤、包谷草鞋、棕袜子、草窝子、黄铜烟杆、麂子蹄、花荷包、夹板刀仍然是土家男人的主要服饰。外托肩、二马居、白帕子、花围腰、绣花鞋、银簪子仍然是土家族妇女的心爱服饰。布料有所改变,样式改变不多,土家传统服饰仍为主流。

发展至今,除极少数偏远地区服饰比较传统外,绝大多数土家人着装新潮,只盛大集会或逢年过节着民族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