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錄第24集 二連浩特

二連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北部,北與蒙古國口岸城市扎門烏德隔界相望,東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西、南與蘇尼特右旗毗鄰,距首都北京680公里,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邊境陸路口岸,距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714公里、俄羅斯首都莫斯科7623公里,邊境線長72.3公里,是我國對蒙開放的最大陸路口岸。

轄區總面積401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27平方公里,下轄一個蘇木(5個嘎查)、8個社區,全市總人口約10萬人,戶籍人口2.7萬人,大部分是外來的流動人口。

二連浩特歷史上屬於蘇尼特右旗,解放後,因為中蒙口岸才設市。所以,二連浩特地區也是屬於蘇尼特旗的,整個蘇尼特地區應該包括左旗、右旗和二連浩特,總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0萬,其中蒙古族人口4萬多人。

伊林驛站遺址位於二連市區東北9公里處,佔地約1600平方米,是張家口—二連—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古“茶葉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遺存。伊林驛站設於清嘉慶25年(公元1820年)。“伊林”為蒙語,漢語意為“紀元、初始”。

二連浩特的歷史就是驛站的歷史,這裡是清代伊林驛站的所在,目前只剩下遺址和博物館(上圖)。

早在蒙元時期,這裡就建立了玉龍棧。

1257年,大蒙古國大汗蒙哥在玉龍棧曾與其弟忽必烈會面。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這裡正式設立“伊林”驛站(上圖,重建的驛站)。

光緒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架通張家口至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的電話線,又設電報局,並將此地標入當時的地圖,名為“二連”。

民國七年(1918年)張家口旅蒙商開辦“大成張庫汽車公司”,開通了張家口至庫倫的運輸線,二連鹽池為當時重要站點之一,站名“滂北”。

清代在內外蒙古地區設有數百個驛站,大站間隔百里,小站間隔50裡。大站有兵丁數百人、馬匹近百匹,小站有兵丁50人左右,馬匹30匹,還有賞賜的土地、牛羊等補給物資。(上圖,驛站令牌)

清代的草原驛站在早期都是用於軍事用途,主要為了是清準(準噶爾)戰爭,那時候,所有的馬匹、牛羊、兵丁等物資都要當地蒙古盟旗提供,這給當地蒙古人造成了很重的負擔,也激起了很多反抗,甚至是造反、叛逃。

外蒙古喀爾喀部降清後,曾經發起了幾次對大清的中小規模起義戰爭,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清中期以後,和平年代,驛站除了送信外,還承擔送物品的快遞業務(伊林驛站就是這時候的產物),驛站的官員和兵丁得到朝廷的俸祿和賞賜,逐漸富有起來。爭取到驛站任職和爭奪驛站的財富,又成了清中後期蒙古地區驛站問題的根源,矛盾紛爭不斷。

伊林驛站博物館在原址附近,展示了以北方茶絲之路、張庫大道和歐亞大陸橋為一體的“路—道—橋”線索,對古代驛站制度、草原商貿文化、草原鹽文化以及相關歷史主題等進行展示。

這是二連浩特的中蒙邊境的老國門,曾經的國內驛站,如今成為了兩國交界的國門。

內蒙古的口岸很多,最大最繁榮的是滿洲里和二連浩特了。滿洲里主要是針對俄羅斯的,而針對蒙古國最大的口岸就是二連浩特。

現在,中蒙之間除了貿易和商業、工程、礦產開發等往來和合作,其他交流也有一些,比如學術交流、蒙古文化交流等。也有一些的內蒙古的蒙族去蒙古國工作,蒙古國到中國工作的很少(畫家藝術家有一些),留學生不少。

蒙古國的旅遊大多僅限於邊境一日遊,很少有針對中國人的專業的深度遊、自駕遊(歐美人整這個的不少)。這幾年,冬季到蒙古國打獵的項目針對中國人開放了,但是價格不菲,一個人要幾萬元。(上圖,邊境地區沙塵暴有,但也不是太常見)

中蒙的友誼、合作還是我們宣傳的主流,但是大家現在也都知道了外蒙古的人對中國人不太友好,甚至是對中國的蒙古人不友好。客觀實情真的如此嗎?(此圖是2010年左右的照片)

據我瞭解一些在蒙古國工作過的老鄉,外蒙古人也是被很多極端的觀點影響了,對中國人有些成見,但並不是那麼嚴重。

大部分蒙古國的人民還是善良友好的。

界碑的意義,可以寫很多篇博士論文。中國曆代疆域的變遷真是一個複雜、多面的問題,爭議太多了,我們還是文溫火慢燉,自己逐步體會吧。(此圖不是二連浩特的界碑,僅僅是借圖而已)

大家知道,蒙古高原盛產恐龍,蒙古的恐龍考古聞名世界,中國的內蒙古、遼寧等地,恐龍的發現也非常多。二連浩特的恐龍化石就是比較著名的。

二連浩特有國家地質公園,也以出產恐龍化石而著稱。恐龍和我們的主題差得有點遠,我就不多說了,簡單看看圖片吧。

二連浩特市區邊上,恐龍蛋造型的博物館

喜歡恐龍的小朋友一定喜歡這裡,白堊紀地質公園

二連浩特大酒店很多,這兩年中蒙邊貿蕭條了點,街上的外蒙人少了很多。

這個賓館,真是,夠牛啊。

內部也很好,低調,不多說了。

二連的美食是中蒙結合,有純蒙餐,西餐、漢餐、也有蒙漢結合的。

上圖,涼拌豆芽是內蒙古人最愛吃的涼菜。

魚香肉絲全國哪兒都有,但是內蒙古的做法獨具一幟,甜口味的,肉絲特別多,80%都是肉。

這是典型的內蒙古中部菜,莜麵茄子。

這又是典型的內蒙古西部菜——鐵鍋燜面。

搭配以上菜餚的,是我們自帶的蘇格蘭單一麥芽絕對小眾一般人從來沒喝過的泥煤味道的威士忌——46度本利亞克。

進出二連浩特的路邊都是恐龍雕塑

還真有點栩栩如生

這不是雕塑,是隻碩大的烏鴉。

“二連浩特”是蒙古語,“二連”以附近額仁淖爾(湖)命名,系“額仁”的訛音,意為“斑斕”,“浩特”意為“城市”,“二連浩特”意為斑斕的城市。

“額仁”是牧人對荒漠戈壁景色的一種美好描述,有海市蜃樓的意思。

上圖就是面積縮小了一大半的額仁淖爾。

二連浩特附近的生態環境本來就不太好,現在又到處都是探礦的機器,本來就乾旱脆弱的草原母親如何能承受?

想起了三毛的哭泣的駱駝,那是文人的矯情,這裡是真實的眼淚。

滿地都是老鼠洞,到處可以看到老鼠奔跑,二連浩特是我在內蒙古看到老鼠最多的草原之一。

中間那個昆蟲是牧草最大的敵人,真是雪上加霜啊。說到蟲子,突然想起一個話題,我們人類發明了火箭、原子彈、各種武器,但就是滅不了蝗蟲、蒼蠅和蚊子。不要以為人類有多牛X,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時代真的很短很短。想想恐龍,統治地球的時間長了去了,最後還不是滅絕了。反倒是不起眼的老鼠、兔子、蟲子活了下來。

偉大的蒙古武士,默默注視著逐漸乾涸的額仁淖爾,注視著日見荒蕪的草原。

矯情了一下,趕緊回來,再去看看馬。

二連浩特市區南邊不遠,有個策克馬場。

馬場老闆致力於引進歐洲、俄羅斯和阿拉伯的純血、半血、溫血馬,與當地的蒙古馬交配,希望能融合互相優質的基因,培育出優良的新馬種。

這些外國馬的優良基因一個是身材高大、外形漂亮,二是短距離奔跑速度快。世界短距離場地賽馬選用的都是這些純血馬、阿拉伯馬。

蒙古馬也有不少優良基因:

1、奔跑耐力強,擅於長跑若干個馬拉松

2、馬蹄硬、四肢短粗,適應各種岩石、沙土、崎嶇、坎坷的道路,跑起來不會崴腳、馬蹄膝蓋馬腿不容易受傷

3、耐旱、耐寒、耐熱、耐沙塵暴,生存能力強

馬場培育了很多小馬,效果如何還不知道

有些馬已經有了蒙古馬的特徵,但大部分還是高大型的居多

前幾年這裡也是一個著名的會所型的接待點,可以吃飯、住宿、騎馬,現在這些功能已經淡化了,沒熟人一般不接待你,參觀可以。

很多馬都搬家到了大興安嶺附近了,這裡的條件可能還是不太適合,太乾旱、風沙太大了,歐洲馬很難適應。

這些馬的市場需求還是有的,國內的高檔馬術俱樂部很多來買馬。

母馬們比較溫順,可以接近。

容易發情的公馬要有單獨的空間,非常危險,會傷人的。

有潛力的馬就要進調教圈,進行特殊的訓練

本集內容少,加幾張錫林郭勒盟的野生動物照片給大家看看,上圖這就是半翅,一種沙雞。

狐狸在草原很常見。

秋天的野兔很胖啊。

很難見到的蒙古瞪羚,黃羊。

即將去南方的天鵝

狐狸真是漂亮啊,怪不得以前都是珍貴皮毛,是遊牧民與中原交換物資的高檔硬通貨。

羚羊跳躍力超好。

以上圖片摘自廷巴特爾發佈在美篇的文章,他是內蒙古開國少將廷懋的兒子,七四年到錫林郭勒盟知青下鄉至今留在草原,這是他發的照片。

本集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