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论坛”西安举行

11月22日,“我们的节日——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论坛”在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隆重举行。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民协主席王勇超,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跃生,陕西省文联秘书长刘平安,中国民协活动管理处处长李倩,陕西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丽玲;著名文化学者、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肖云儒,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协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傅功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毛巧晖,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常务副主席、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王盛华,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袁瑾,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国学院执行院长王即之等,以及西安城建学院师生,陕西省国学界人士,新闻媒体400余人参加了盛会。

本次论坛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国学研究会、西安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伊始,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少儿委艺海学堂的小朋友们表演了经典诵读《老子》,展现了古典诗文中的智慧与韵律之美。

随后,一曲由乔岗、卢麒元用尺八箫、古琴合奏的《忆长安》悠扬婉转,深切道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秦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怀念之情,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跃生致欢迎词

陕西省文联秘书长刘平安讲话。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致开幕词。

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王勇超宣布论坛开幕。

在论坛的专家座谈环节,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从《从中国节气看文化底色——以清明节为例》,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多重角度下的清明节,使它的文化底色更加明艳动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萧放先生,则着重解读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以及如何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当代日常生活,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陕西省民协顾问傅振功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传承及文化价值》,深刻解读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巧晖女士着重在《微信时代的清明节——仪式空间与民间叙事的重构》,让我们领略了“二十四节气”在新的仪式空间中是如何重构的;杭州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副教授,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袁瑾先生女士,带来了《江南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地域化问题探讨》,使我们感受到了不同地域民俗文化所产生的不同信仰与理念。

论坛期间,陕西农民画家王亚娥展示了长卷《二十四节气》农事图。

安塞县民间剪纸艺术家谢光艳女士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剪纸作品《二十四节气图》。

每一幅剪纸和画卷都摹画了各个节气中陕西人生产生活的场景,既有农耕文化元素又有祭祀文化元素,体现出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精妙结合。

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传统密码,是中华先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加强“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和保护,做好对这笔宝贵文化财富的继承和发扬,跟时代相融合,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本次论坛的召开,对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文化内涵、时代价值进行了挖掘、提炼、升华、传播。对于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优秀民俗文化魅力,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