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些主動選擇“低收入”工作的人,最後都成功了?

外甥高考完後直接應聘到我們當地的一家藝術培訓機構教架子鼓。

我問他工資待遇怎麼樣,外甥洋洋得意地說:“一個月三千,每天兩節課,上下午各一節,每節一小時,包吃住!”

我打趣他:“呦!這麼多,比端盤子強多了。”

外甥更興奮了:“小姨,你算說對了。我去肯德基,點餐員是我同學;去網吧打遊戲,服務員是我同學;那天和我媽逛街,賣衣服的也是我同學。他們每天從早幹到晚,一個月才一千多,又苦又累還得伺候人,太不值得了,這樣的活兒我可不幹!”

外甥剛高中畢業,涉世不深,看到和他一樣的同齡人不如他,難免口出狂言。不過,現在社會上有些年輕人在擇業時確實對低收入工作存在偏見,覺得工作又苦又累掙得又少,有的寧肯在家待業也不去幹低收入的工作。

難道低收入工作真就這樣不得人心嗎?還是我們對這類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

美國當代傑出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大師托馬斯·索維爾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中說:“那些瞧不起低收入工作機會,認為這些工作很‘低賤’的人,或者拒絕在入門工作中接受低報酬的人,通常都沒有遠慮。”

為什麼這樣說呢?主要有下面三個原因。

低收入工作可以調節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低收入工作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根據2009~2019十年間參加國考人數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家公務員每年的錄取比例都在45:1到60:1的範圍內。比起一般的工作崗位,競爭明顯激烈。

但即便競爭強度大,歷屆大學畢業生還是熱衷報考公務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公務員更為體面、穩定、收入也不錯。

不過,公務員固然好,但對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並不適合。假若這些人再沒有一技之長的話,連應聘到一些企業或公司的機會都沒有。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選擇一些底層的工作,比如端盤子、打掃衛生等。雖然苦點累點掙錢不多,但混個溫飽不成問題。

所以,低收入工作可以調節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平衡,為我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年輕人有了工作,就不會東遊西逛,專心做自己的工作,對維護社會穩定也起到積極作用。

人力資本會加大那些刻苦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人與不學無術的人之間的收入差距。

“人力資本”是決定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

在經濟學中,一個人自身所具備的技能、洞察力以及工作能力統稱為“人力資本”。

這裡的技能通俗地說就是你所具備的一技之長,比如修理汽車、畫畫、網絡維護等;洞察力,是指你對一件事情的深度觀察和理解能力;工作能力包括的就多了,比如領導力、組織能力、溝通力等。

人力資本也代表著資本的投入,它來自學校教育、工作、讀書,或者擺弄電腦、相機等事物得來的經驗,另外我們從老師、父母和同事身上學到的知識和經驗也都屬於人力資本。

在體力勞動為主的時代,二十歲的年輕人比四十歲的中年人更受僱主喜歡。到了現代社會,體力勞動逐漸被機械所代替,經濟活動中身體發揮的力量越來越小,知識和高科技的作用越來越大。

正如托馬斯·索維爾所言:人力資本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不同性別人的收入因而更加平等,同時人力資本也會加大那些刻苦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人與不學無術的人之間的收入差距。

不久前,華為總裁任正非親自簽發郵件,對八位頂尖的2019屆博士生實行年薪制,其中最高年薪上限為201萬,最低的年薪下限也有89·6萬!華為這一舉措根本目的是吸引人才。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人人力資本越雄厚,越容易受到勞動力市場的青睞。

通過選擇低收入工作可以完成人力資本儲備,實現夢想

低收入工作可以降低進入某行業的門檻,以積累更多的人力資本

有的人通過選擇低收入工作,以進到自己想進的公司,完成人力資本儲備,實現自己的夢想。

當年360總裁周鴻禕從西安交大研究生畢業後,選擇進北大方正從事電腦編程工作,每個月工資800元,住在地下室裡。那時他本可以去銀行工作,或者去深圳淘金,這些都比他在北大方正掙得多的多,但為了學習一個軟件公司的具體運作過程,他還是選擇留在北大方正。

他說:“我去北大方正就是去學習的,既然去學習就不要在意是不是住地下室,是不是工資很低,公司不問我要錢就不錯了!”三年後,他成為公司最年輕的研發經理。再後來,他離開北大方正,創辦3721,任雅虎中國總裁,出任奇虎360董事長,沒有雄厚的人力資本積累,就不可能讓他實現心中的夢想。

所以,別小看低收入的工作,當你心懷夢想,又走投無門時,它是你實現夢想的敲門磚。

當然,誰也不想一直從事低收入的工作,它是我們積攢人力資本的手段,是為實現人生夢想做的準備。那我們如何才能從低收入者轉變為高收入者呢?

不被短視思維侷限,從長遠考慮

很多人在擇業時會面對這樣的糾結,這家公司月薪兩千,那家公司月薪三千,我到底該選擇哪家公司呢?有些人單純的以錢為衡量標準,覺得掙得多就是好工作,於是毫不遲疑地選擇月薪三千的單位。事實上這都是短視思維的結果。

所謂短視思維就是被眼前利益吸引,不顧將來的想法。央視曾有個節約用水的公益廣告,廣告末尾有一句話“地球的最後一滴水將是我們的眼淚”,意思是人類不要為了自己現在的需求,就肆意浪費水資源,要為子孫後代著想。

同樣,我們在擇業時也不要被暫時利益所迷惑,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情況,比如擅長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等,這些才是促使我們積累人力資本的主要因素。

一戰時期,美國有一位名叫保羅·威廉姆斯的年輕黑人對建築很感興趣,立志要當一名建築師。當時有一家建築公司給他提供了帶薪的工作機會,但為了獲得更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他拒絕了這家公司,轉而去另外一家更著名的建築公司做沒有薪水的勤雜員。

隨著職業生涯的逐步發展,保羅·威廉姆斯終於成為一名傑出的建築師。他設計建造了很多知名的銀行、酒店、教堂,著名的洛杉磯國際機場的主體建築就是他設計的。他將自己的時間和勞動力都投入到人力資本積累中,最終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正如托馬斯·索維爾說的那樣“

很多人繼續從事一些工資水平低於其他途徑所能獲得的報酬的工作,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收入較低的工作給他們帶來的經驗更加珍貴,他們都是不囿於眼前得失、能夠深謀遠慮的人。

而薪資相對來說是最可變的,它會隨著社會、行業、政策等的變化而變化,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幾年前銀行、郵政等行業的工作人員都拿著高薪,現在行業走下坡路,以前的高薪早已經不再能稱得上是高薪了。

想從低收入者變為高收入者,進大公司工作是明智的選擇

選擇進大公司工作

想從低收入者變為高收入者,進大公司工作是明智的選擇。為什麼這樣說呢?

1.進大公司工作可以積累更多的人力資本

同學小李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小規模的合資企業工作,工作兩年後,因公司不給兌現當初的承諾辭職了。

之後他應聘到揚洲一家在本行業中排名第一的大型集團公司工作,從接受最基本的崗位培訓,熟悉各項生產管理制度、規則、條例,到參加各種管理會議,協調各方面的人際關係,逐漸從一名基層員工成長為公司的管理人員。

在這期間,他學會了計劃、調度、採購、倉儲、設備維護、工藝流程、營銷推廣等各部門的基礎知識。同時,公司強大的背景也為他打造了優秀的個人名片和優質的人脈。

七年後,他主動辭職去廣州創辦自己的公司,現在事業蒸蒸日上,紅紅火火。

大公司經營多年,一般都具有成熟的經營管理模式和規範合理的晉升制度。除去小李個人的努力,沒有在大公司的歷練和發展,就不可能快速而全面的積累創業所需要的人力資本,當然也不會從一名低收入的基層員工一躍成為擁有高額收入的創業者了。

2.進大公司工作可以收取更多的人員管理稅

如果一家大公司層級設計合理的話,雖然公司利潤並不一定那麼高,但那些層級高的管理者收入還是非常可觀。

我所在家鄉有一家煤炭企業隸屬央企,雖然現在行業不景氣,但一個隊長(管二三十個人)的年薪也有二十多萬,而一線員工(下井採煤)的年薪也就十萬左右。可想而知那些層級高的管理者的年薪一定會更高。

這其中的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因為大公司隸屬的員工多,當你把在一家大公司做管理者的收入想象成從下屬那裡收取管理稅時,手下人越多,你收取的管理稅當然也就越多了。

想改變低收入的狀況,學習是必須走的路

不斷地學習

想改變低收入狀況,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是必須走的路,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儲備人力資本。

美國著名的F·W·伍爾沃斯零售連鎖店的創始人伍爾沃斯先生,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給一家商店當勤雜工,幹些掃地、清潔貨架、搬運貨物等純體力的工作。

無償工作三個月後,伍爾沃斯成為一名帶薪僱員,逐漸掌握了和顧客打交道、與供貨商合作、核算財務報表等商業知識。憑藉這些知識和經驗,他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商店。在之後的幾十年裡,他又在全美建立了一系列連鎖商店,並把業務拓展到全世界,最終成為那個時代最富有的商人。

我們可以像伍爾沃斯一樣在實踐中學習,也可以通過讀書、培訓、向身邊的人請教等方式學習。零點研究諮詢集團總裁袁嶽曾說:“大部分事情的週期都是5~6年,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在學校裡學習的知識,每年的過時率是25%,5年之後基本就用不上了。”

站在這樣的角度來考慮,不管是低收入者還是高收入者,學習都是我們一生必須做的功課。

其實“低收入”工作並不可怕,假如你有改變這種狀況的決心和持續學習的熱情,它將會是你人生路上的里程碑。

當你學會用經濟學思維去看待“低收入”工作,你就不會被其表象所嚇倒,相反你會看到它裡面蘊含的光亮,並讓它照亮你實現夢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