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重庆:唱好“双城记”建设“经济圈”

四川推动成渝地区双城

  经济圈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为贯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精神,加快落实2020年度重点工作,近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省委军民融合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人行成都分行、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等21个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召开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题会议。记者了解到,四川各有关部门按照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明确的相关任务和责任,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有力推动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工作机制、共同争取国家支持重大事项、2020年重点任务等四个文件落地落实,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下一步,四川将紧紧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的发展机遇,切实增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紧迫感和紧抓快干、只争朝夕的责任感,推动国家战略在四川落地见效。一是建立务实高效协同推进机制。各部门将参照两省市工作机制,建立相应规则制度和工作专班,定期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项目化清单化推动任务落实。七个专项工作组分类推进相关领域任务,不断强化跨部门、跨区域政策协同。二是加大向上汇报争取力度。落实共同争取国家支持重大事项部门职责,做好省领导赴国家部委对接相关工作。同时再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积极衔接对口国家部委,分类向上汇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三是深化重大问题系统谋划研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时效性,围绕两中心两地定位和七大任务,协同重庆谋划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用得上的调研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思路和政策体系。四是推动一批重大事项先期突破。加快启动出川高铁、南向货运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运输和物流枢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标志性项目。谋划建设更多跨区域共建共享的战略实施载体,推进税收、户籍、养老保险等领域的改革政策在川渝落地落实。

  川渝科技合作再签约

  实施科技资源共享共用

  继4月中旬签署《进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后,为加强川渝科技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近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与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签署了《川渝科技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围绕科研仪器、科技平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以及科学数据等实施科技资源共享共用。

  共建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方面,将依托现有基础建设,通过网络实现认证整合、统一授权等,构建跨区域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单点登录、全网服务”,先期将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方面形成开放共享体系,实现开放共享服务标准、评价考核、检测认证等互认。

  共建川渝科学数据中心方面,将推动川渝相关领域科学数据的整合汇交,并做好科学数据的加工整理、分析挖掘等工作,依法依规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

  共建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政策协同机制方面,将通过统一服务机构登记标准、放宽服务机构注册地限制,实现企业异地采购科技服务,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跨区域共享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川渝财政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

  多项重点工作将共同推进

  4月22日,重庆市财政局、四川省财政厅在成都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财政协作推进机制第一次联席会议。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和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精神,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省市财政部门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财政合作的相关措施办法、近期共同向上争取的重点事项和两地协同推进的重点工作。重庆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封毅和四川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陈炜分别致辞并代表双方共同签署《备忘录》。

  根据《备忘录》,双方按照“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原则,建立两省市财政协作推进机制。双方将深化合作,共同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共商共议相关重大事项,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支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封毅表示,两地财政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协作推进机制,凝聚了协作的共识、明确了协作的主题、细化了协作的领域,为推动两地财政部门共商共议、群策群力搭建了坚实基础。双方将携手一道,着力兑现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两省市党委的任务要求,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陈炜表示,四川财政将牢固树立“巴蜀一家亲”理念,切实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进一步主动加强与重庆财政沟通联系,以重大战略协同为统领、以成渝相向共兴为引领、以毗邻地区合作为突破、以发挥财政职能为抓手,与重庆财政齐心协力互相搭台,尽快把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图片由四川省财政厅提供)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蝶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