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现代化表达,谈谈网络游戏中的"武侠"精神的重塑

武侠文化是国粹,凝聚了中国上千年来的精神财富,仗剑天涯、行侠仗义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如果说复仇者联盟是美国英雄梦的具象化体现,那么"侠者"便是中国人的英雄梦。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曾写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侠文化是中国人的童话故事。武侠小说用正确的"侠道"精神来引领社会风向,在阅读武侠小说的过程,总能让人获得惩恶扬善的满足感,令人欲罢不能,这成就了武侠文化的巅峰时期。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里,网络游戏作为新兴的娱乐方式走进人们生活。以武侠文化为元素的网络游戏占据中国游戏的大半江山,在游戏中对武侠文化的高度还原,让体验者能够满足自身的"武侠梦",得到了大众的喜爱。

一、武侠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具象化体现

武侠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侠文化,侠文化的雏形是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游侠文化,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开篇明义:"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侠文化从一开始便于设立的法度社会背道而驰的,他们游离于统治者之外,不属于正统社会任何一方,同时在民间小说中树立的是"劫富济贫"的形象,是建立在"违法犯罪"的前提下进行救济穷人。正如同

韩非子对侠客的描述:"侠以武犯禁",侠客的存在违反了当时占据主流思想的两家学派的观点,不符合法家的法制思想,也与儒家的"温润谦逊"背道而驰。但这些侠客重诺、会武功,急人之所急,这些早期的武侠文化雏形,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成为今日所熟知的武侠文化。

武侠网络游戏最早开始是从武侠小说演变而来,特色鲜明的老款游戏《金庸群侠传》便是从作者金庸笔下所诞生的侠客形象集中在同一款游戏中,满足玩家扮演具有金庸特色侠客的愿望,游走山川河流、结交生死好友、研习绝世武功,利用一身好武艺劫富济贫、惩奸除恶,让金庸小说的经典人物、对话以及剧情在游戏中一一具象化,让读者身临其境体验江湖。

武侠网络游戏注重武侠文化内涵的体现,一般游戏会有两个背景,分别是历史背景和武侠背景。以《剑侠情缘II》为例子,所选用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暴病身亡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这段在中国流传甚广但极具争议的历史背景,同时在武侠背景上融合了众多门派,有武当、峨眉、丐帮等,玩家在角色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其中利用侠客的故事将两个背景联系起来,体现了侠客的"义",可以让玩家感受到备受称赞的侠义精神和正确的武侠伦理。同理《九阴真经》也是以中国武侠文化作为背景辅以明朝初年的社会背景,来展现出中国武侠的核心元素。

这些武侠网络游戏能够去除商业中的浮躁气息,沉下心来提炼中国武侠文化中的精髓,用武侠的真谛来缔造中国武侠文化的江湖,对武侠文化的传承不单单只有武侠小说,经过社会的进步,游戏也是诠释武侠文化的创作方式。

二、网络游戏对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重塑

"武侠"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侠者大义,一个是"武德"精神。

梁羽生说:"侠是灵魂,武是躯壳。"武"代表着武术的攻击性行为,"侠"代表着古道热肠的精神倾向。成为侠者是目的,而"武德"是将"暴力"的"武"合理化的重要手段。武侠文化并非狭义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中国武术文化下衍生出的武德之勇和侠义精神的统一体,是生理和精神层面的融合。

1、"网游"中的江湖,侠者世界

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的经典台词:"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江湖"诞生的源头本义指的是江河湖海,但是随着文化的演变,成为远离统治阶级,不受法律约束的"第二性社会",是武侠小说中定义的侠客们活动的社会范围,同时也是网络游戏中为玩家所构建的角色"侠客"所生存的社会环境。

玩家是侠客,是虚拟武侠网络游戏中的主体,按照行走江湖的模式,在接任务的过程中推进游戏进程,补充江湖故事的完整性。"网游"中的江湖,是现代人对传统武侠文化的追本溯源,刀光剑影、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是侠客玩家的本分,利用游戏来体验梦寐以求的侠客生活,让武侠梦在游戏中得到实现。

虽然江湖是远离朝廷的、不与当朝统治者有交集的"第二性"世界,但在武侠文化里有一个特立独行的群体——志侠,他们以民族和国家大义为先,主动融入主流的社会环境,直接或者间接为统治者效力,以此来抵御外族的侵犯。比如金庸笔下的郭靖便是志侠的一种。网络游戏也有志侠,体现在《剑侠情缘》中,衡山派弟子独孤剑率众抗金,勇救岳飞,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却呈现出网游中完整的"江湖",侠者的世界,把忧国忧民、虽死无悔的气节精神,通过网络游戏的途径彰显侠者之义。

2、"侠以载道",网络游戏的武德精神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武侠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武侠文化中武侠通过行侠仗义阐发并实践着武侠伦理,武侠伦理让武侠得以声名远扬、广泛传播、代代相沿。这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交融,成为武侠文化这一中国独特社会文化现象。在武侠网络游戏中,武侠伦理就是武德。在物欲横流的商业模式化下,为了吸引更多玩家,部分商家一味追求刺激性、新鲜感以及暴力武学,以至于牺牲了武侠的灵魂——武德,武德理应也是武侠网络游戏的灵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足以证明武德的重要性。

武侠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严谨且细致的,武德在网络游戏中更具体的表现应该就是常说的侠义精神。侠义精神应该是一个武侠网络游戏的内涵所在,是吸引玩家的关键点,如果舍弃武侠的侠义精神,通过暴力、血腥、刺激等非正道手段来博取玩家眼球,即使这类网络游戏短时间内受到追捧,也绝非长久之计。

武侠网络游戏之所以备受欢迎,就在其中行侠仗义等"正能量"的侠义精神。比如在《九阴真经》的设定中,有红名玩家的模式,如果玩家做出杀伤他人的恶行后,会增加自身的杀戮值,在达到一定程度下,将成为"红名玩家"收到官方"NPC"的追杀,直至杀戮值清零。即使在网络游戏中,也应当规范玩家行为,快意恩仇的侠义精神并非滥杀无辜的残忍手段。"侠以载道"才是武侠网络游戏的正途。

三、网络游戏中传统"武侠"文化的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1、文化传承的精神文明建设

武侠网络游戏所蕴含了众多的文化元素,古色古香的国风建设和人物设计、积淀传统中国武术精华的角色招式、宏观庞大的游戏背景、民族色彩的音乐技法等,都是包含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首先要让接受者感兴趣,若接受者对他所接收的知识、文化、精神没有丝毫的兴趣,即使天花乱坠地夸赞一项东西也是毫无意义的。

武侠网络游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利用休闲娱乐便于接受的方式,把游戏中的文化传承做到了极致,"仁爱谦恭"、"有教无类"的儒家传统思想;精忠报国、为国为民的家国主义;奋斗不息、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都是各类武侠网络游戏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此来建设精神文明。

2、武侠网络游戏中的教育功能

网络武侠游戏是一个并不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活动,但游戏者恰恰牢固地掌握了各种知识,使其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学习过程、知识载体。"虚拟现实"是武侠网络游戏的最大特点,实际上,玩家所处的江湖便是现实的缩影,兼具学习教育的功能,玩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了解到游戏的武侠文化背景,不再是从前依靠文字、视频来被动地听取侠客的故事。玩家以侠客的身份进入到虚拟的武侠世界中,结交朋友、通关关卡,都是需要良好的思维判断能力、反应能力。

在玩武侠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活动,在游戏中同样具有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功能,与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利用真实的游戏情感体验,完成社会教育的功能。

3、扭转"侠义精神"是依靠暴力解决问题的青少年误区

中国的武术是包括武术文化和武术技击两个方面的,许多青少年错误地抛弃文化的部分,只保留下武术技击的部分,在失去文化支撑的技巧便成为了"暴力"。利用"武德"来约束技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暴力"的主题成为武侠网络游戏的噱头来吸引玩家,刺激青少年的腺上激素,沉迷于武侠网络游戏带来的快感,过度的暴力招式,在失去饱含侠义精神的剧情下,让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误以为"侠义精神"是依靠暴力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从而演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模仿行为。

校园暴力事件时常发生,因为严重的暴力问题而产生的退学甚至犯罪的青少年已然不是少数,面对青少年喜爱的武侠网络游戏下手,加以引导正确的"侠义精神",用武德来约束,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武侠游戏简化的江湖中,身怀一定武功的侠客使用刀剑等冷兵器作为武器,以讲义气、讲骨气、光明磊落等武侠伦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劫富济贫。这才是深入中国人心中传统的武侠文化,他曾经一度在古代平民阶级中广为流传,是民间社会用来规范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标准之一,青少年所应该遵循的理应是具有武侠伦理的武侠网络游戏,以"侠"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游戏。

结语

武侠网络游戏立足于中国传统的武侠文化,把武德作为灵魂,把侠客的江湖作为背景,通过游侠的模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打破了传统武侠文化传承的单一方式,丰富、具象了武侠文化的精神,在摒弃重"武"轻"义"的瓶颈后,必然会为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发展创造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