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新貌,忆旧史—漳州市芝山公园游记

傍晚,与小不点一起漫步芝山公园,穿梭于亭台楼榭,绿树彩灯之间,用眼看,用耳听,用心享,美景处处,辉煌点点。芝山公园位于漳州市政府大院北面,是市中心唯一的山地公园。芝山,其山脉发源于天宝山,为圆缓低丘陵地貌特征,原名登高山。明洪武十三年(1380),山上发现紫芝草,知府徐恭以为祥瑞征兆,上表朝廷,后得赐"紫芝山"之名,俗称"芝山"。

沿着羊肠小道蜿蜒而上,我们登上了芝山顶的揽月亭。抬头远眺,思绪纷飞:三亭二台一堂,回首芝山风流,引无数文人墨客尽相赞。芝山有三峰,成鼎足之势,三峰上筑有三亭,即威镇亭,仰止亭,甘露亭。三亭侧伴有临漳台,半漳台,协梦堂。

威镇亭: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嘉靖十九年(1540)同知谢絃重建,登亭远望,亭下古松成林,蔚然深秀。正德年间,漳州知府陈洪谟有诗云:

城上孤亭面面空,满城风景入亭中;

溪流东下潮声壮,山势西来地脉雄。

边徼无虞征鼓静,黎民有喜岁时丰;

公馀到此情无限,北极迢迢望未穷。

万历十一年(1583),浙兵进驻漳州,将此处的松树砍伐殆尽,山上草木凋零,威镇亭也因此毁圮。清顺治末,海澄公黄梧重建,可没过多久又再次被毁。直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郡守魏荔彤又建,据说为纪念康熙八十大寿将此亭改名为“万寿纪恩亭”,俗称万寿亭。威镇亭耸立山峰,与城东南的威镇阁犄角对峙,恰似一对撑天华表,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登高,吟诗咏叹。

仰止亭:据清曾虎文《漳州杂诗》注里说:“仰止亭在芝山书院内,朱子祠左,明郡守孙裕建,甲子毁,不复建”。明嘉靖十四年(1535),知府孙裕因为不愿经开元曲廊进入朱子祠,所以在朱子祠的东侧,另外开辟一条道路,并在东岗的半山腰上建一亭子,取名仰止亭。该亭毁后未重建。

甘露亭:据《漳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天降甘露,御史李元阳作表祝此祥瑞,知府孙裕特建此亭以志符瑞。

临漳台与半漳台:据《清一统志· 漳州府》记载: 在龙溪县登高山巅。据溪山最胜处。又半漳台,在登高山半。宋郭祥正诗:‘危簷飞赤压层丘,见尽临漳一半州’。宋朱子守漳时,于此地讲学,郡守危稹建龙江书院于此。

协梦堂:明嘉靖十四年(1535),漳州知府孙裕建协梦堂于芝山朱文公祠的左侧。相传孙裕为大理寺正时,曾在梦中与朱熹相见,不久之后,他就由邵武调往漳州为官。在拜谒文公祠时,觉得由开元曲廊进入不妥,“乃开道于祠东,循峰而麗已达通衢,即祠左建讲堂三楹,题曰‘协梦’”。

威镇亭,仰止亭,甘露亭,临漳台,半漳台,协梦堂……忽远忽近,飘飘渺渺,早已不见昔日风光,徒留诗话无数,遐想无尽。站在亭间,微风拂面,渐渐地,渐渐地,远去的思绪千回百转……“妈妈,妈妈,那条亮闪闪的,听说就是今年新搭的花灯“时光隧道”,你说如果古人由“时光隧道”穿越回现在,来到这里,是不是会看花了眼,看迷了神,认不出这是哪?”女儿稚嫩的童声在耳边响起,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往下看:可不是,如今的芝山,繁华依旧,却早已不是古时的模样。

九二年至今,政府为了让人们有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合理利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将芝山打造成市中心最具自然原生态的景观公园,园内环境优雅,曲径通幽,花草树木众多。竹类园、雨林园、芳香园、湿地园、春韵园、儿童科普园相序落成,人们漫步其间,目之所及,处处皆是李白桃红,水木清华:芝南拥翠、甘露升华、芝山文苑、万寿览胜、日华晨曦、香雪花海、芝西漾涛……心之所往,处处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朱熹、陈元光、丁儒、黄道周、张燮、谢管樵、沈古松、汪志周、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林语堂、杨骚、许地山……

小不点抵不住花灯的诱惑,拉着我的手,快步下山。流光溢彩的灯海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携手相扶的老人,情意绵绵的情侣,健步如飞的中年大叔,高声叫卖的小商贩……这一切便是芝山的每一天,平凡,安详,幸福。

芝山,芝山,知其过往,享其美景,傲其风骨,乐其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