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海街日記》:四姐妹如何用味蕾記憶,建構起“家人緣份”

四月天,下了點雨。下雨不反常,反常的是雨中加著小冰雹,這樣的天氣適合看是枝裕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大都是通過展示平凡瑣碎的日常,讓角色娓娓道來、卻又把人感動得稀裡糊塗。即使是在陰雨綿綿的午後,劇情仍能讓你莫名感動、感到溫暖。

比如《海街日記》。

故事講述住在鎌倉的三姐妹,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父親很早就拋棄三姐妹、離家和情人共同生活,而父親去世時,身邊的女人已經是第三個妻子。在父親的葬禮上,三姐妹見到了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父親第二任妻子生的孩子),或許是血緣的關係,大姐香田幸邀請鈴子來鎌倉一起生活。

四姐妹的故事,就這樣在“鎌倉的四季”流轉。



《海街日記》改編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整個影片都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鏡頭對準的也都是生活中的瑣碎家常:吃飯、梅樹、濱海道的櫻花、穿過城中心的火車、煙火、沙灘和海浪。可以說,影片始於一場葬禮,終於一場葬禮,中間穿插了很多關於吃的場景。

是枝裕和曾在一次訪談中說,他很喜歡拍攝“吃”的場景,包括餐前準備以及餐後整理。這也就是為什麼《海街日記》裡有不少關於“吃”的原因:鈴子搬到老宅的第一天,姐姐炸了天婦羅、煮了蕎麥麵;姥姥忌日,幸子和鈴子在廚房準備海鮮飯;還有千佳和鈴子兩人在家時,千佳做了魚糕咖喱……

是枝裕和說,“吃,也就是說‘活著’,為了活著而做的事情不好好描寫,整部作品都會朝向一個淒涼的方向發展。”



在鎌倉,四姐妹的日子就這樣平淡無奇地過著,而在她們的內心,每個人都有一樣專屬的食物,這個食物或是媽媽的味道、或是爸爸的味道、或是姥姥的味道。這大概就是家吧。

―――――――――――――

01 大姐的海鮮咖喱飯

大姐香田幸,醫院護士,父親離家出走後、母親也拋下三個女兒再婚,三姐妹跟隨外婆長大,而香田幸早早就擔負起了照顧妹妹的責任。

她冷靜、理性,大妹佳乃開玩笑說,姐姐是女舍監。可就是這個穿著一身黑色西服參加父親葬禮的女兒,卻插足別人的婚姻,和同醫院的兒科醫生交往。

在參加完父親的葬禮後,姐妹三個準備坐火車離開,她下意識地對同父異母的妹妹鈴子說,“要不要來鎌倉,四個人一起住吧,我們的家雖然很舊但是很大。”那一刻,與其說她是對第一次見面的妹妹生出了憐愛,不如說是她以另一種方式對介入別人婚姻的自贖。



幸子關於食物的記憶來自於母親。她告訴鈴子,“媽媽討厭做菜,而媽媽教她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料理就是——海鮮咖喱飯。

這道日本料理,很好煮,食材有蟹肉棒、大蝦、洋蔥等,只要先做好海鮮咖喱,然後把它澆在米飯上,就是一道美味的飯食。

海鮮咖啡飯,更像是幸子與母親的紐帶,無關這道料理是否好吃、是否美味,而是母親在她的生命裡留下的痕跡。


02 二姐的炸魚定食

父母離異時,老二佳乃和老三千佳年齡小,對父親和母親都沒有過多印象。甚至,當父親的死訊傳來時,佳乃還調侃自己的父親,給辦葬禮的女人是第三個女人了,“真能幹”。

和大姐幸子的性格不一樣,佳乃性感、開放,穿衣時尚,或許是家庭的那場變故,讓她的擇偶觀傾向於“弱勢男”。佳乃會被那些落魄的男子吸引,自願借給他們錢,可往往這些男人不可靠,一次次甩掉佳乃。

大姐幸子說她,“失敗這麼多次,還是沒吃夠苦頭。”但是,每次被甩後,佳乃大醉後,第二天醒來又生龍活虎,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愛情對於佳乃,就像是生活裡的催化劑,有了所謂的愛情,再枯燥的工作也會變得有趣。

由於三姐妹中,佳乃處在“夾心層”,既不像大姐自發而生的責任心,也不像老三千佳年齡小、有外婆的照顧,父母離異的那段日子,她更多的是“長在鎌倉的飯店”——海貓食堂,老闆娘宮二太太做的炸魚定食,是她的最愛。


03 三姐的魚糕咖喱

食物的味道,是最牢固的生理記憶。

換句話說,飲食是除了血脈之外,埋藏在我們味蕾處的情感記憶。

在你的味蕾記憶深處,哪一道美食、哪一種飯菜深藏著你和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最深處的情感記憶。

《海街日記》裡,老三千佳古靈精怪,她的著裝既不像大姐的正式,也不像二姐的性感時尚,她喜歡賣體育用品的店老闆,哪怕店老闆一次爬山時,凍掉了六個腳指頭。

千佳的飲食記憶是什麼呢?

一天,她和鈴子在家,她給鈴子做了一道魚糕咖喱。她說,“媽媽做的海鮮飯,因為太小不記得了。所以,家裡的咖喱飯是姥姥教的——魚糕咖喱。”

“這是姥姥的味道啊!”


04 小妹的沙丁魚蓋飯

同父異母的小妹淺野鈴,是鎌倉老宅的“外來者”,她的身份很尷尬。初來乍到,三姐妹的姨姥就跟幸子說,這不是養只貓養只狗那麼簡單,何況她的母親是那個女人。雖然,幸子告訴鈴子,“那不是你的錯”,但是,鈴子自己卻無法釋懷上一輩的事情。

剛踏入鎌倉老宅,她是小心翼翼的,跟三姐妹一起吃沙丁魚蓋飯。三個姐姐期待地看著她,“是不是第一次吃?”她撒謊,說“是”。可實際上,在仙台小鎮,父親在世時經常做給她吃。

鈴子和同學去“海貓食堂”吃東西,店老闆上了沙丁魚麵包,這又勾起了鈴子的回憶。原來,沙丁魚蓋飯、把沙丁魚塗在麵包片上,這都是父親留給淺野鈴的味蕾記憶。它們是“爸爸的味道。”


05 一年一藏梅子酒

梅子酒,在影片出現了五次。

第一次,鈴子剛搬進老宅,三姐千佳翻出藏在地板下的梅子酒,一瓶瓶的指給她看:這個是去年釀的,那個是前年釀的,還有小半瓶未喝完的外婆釀的梅子酒。

第二次,四姐妹趴在窗臺、看院裡的梅樹。大姐幸子感慨,要給梅樹驅蟲、消毒,果實熟了要摘,“因為活著的東西,都是很費功夫的。”這是三姐妹的外婆活著時的口頭禪。

活著的東西,可不就是費時費力嗎?可,姐妹幾個也正是堅持每年釀梅子酒、保持著長輩的傳統,來延續著親情。



第三次,梅子熟了,姐妹四個摘梅、清理梅子。

第四次,大姐幸子和母親一起去掃墓。路上,母親感嘆:姐妹幾個堅持做梅子酒,會很辛苦,但是做完以後,意味著夏天就來了。幸子聽完後,跑回家,把姥姥釀的梅子酒送給媽媽。

母女倆先前的矛盾、賣不賣老宅的爭執在這裡都化解了。

第五次,鈴子給幸子調配梅子酒,酸的還是甜的?濃的還是淡的?當調配好酒後,兩人坐在走廊,對著日光品嚐新釀的梅子酒。

日本作家井上靖說過,梅花會讓人有等待春天的心境。他著文:“故里家中梅樹都已枯老,但東京書齋旁的唯一的一株白梅,卻尚年輕,因而花是純白的。梅樹過早地長出堅硬的小蓓蕾,這個季節可還沒著花。正是在這尚未著花的時刻,自然地培育著一種望春的心情吧。水仙的黃花,山茶的紅花,恐怕是這個季節屈指可數的花朵了。”



不時,不食。

春賞櫻,夏釀梅子酒,四季變換,物候輪迴。

家人,就是溫暖的存在。梅子酒,承載了姐妹幾個親情的延續,她們繼承著祖輩的傳統,她們給梅樹除蟲、澆水,等待梅子的成熟,分梅與鄰,拿來釀酒,一瓶一個年份,有家的溫度,也有姐妹間的關愛。

《海街日記》很像一篇隨筆、一則日記,它將親情、將紐帶、將“家人緣份”娓娓道來,它沒有什麼大場面,畫面都是碎片化的、生活式的,可就是這些瑣碎得不能再瑣碎的片段,把你感動得要哭。

是枝裕和說,這部影片是姐妹們尋找“家”的故事,關於她們和這個“屋子”的故事,每個人最後的結局也會不同。大姐幸子儼然就是“家”的守護者,所以,她會拒絕和情人去美國,她會因為母親想要賣老宅而生氣,而老二、老三最終將會結婚離開老宅……

而那棵梅樹,還會如昨,站在院中,在四季中生長、結果、落葉。



莫泊桑說過:生活不可能像你想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都會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們可能脆弱的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影片並沒有迴避生活中的苦痛、生的艱辛。

當“海貓食堂”老闆娘辭世,葬禮辦完後,四姐妹來到海邊,鈴子告訴三個姐姐,父親去世前說,“看到漂亮的東西,依然能感到它的美麗,覺得很開心。”



她們的父親死前,趕上了當年的櫻花開放。

“海貓食堂”老闆娘死前,也和丈夫一起看了場櫻花雨。

生而平凡,活著真好。

即使早年離家的父親,最終留在姐妹記憶裡的“是那個懦弱的男人,也是那個溫柔的男人。”


十年資深媒體咖,一個追逐陽光、慢熱又不著調的北方女子,歡迎關注我,一起娛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