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會結束,他卻再也不回來了

武漢傳來了訃告。

2020年2月15日。

段正澄院士因新冠肺炎在武漢逝世。

平地一聲雷。

舉國哀悼!

說實話,一開始我並不能理解人們悲傷。

只是唏噓,又走了一位科學家。

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我五味雜陳。

因為疫情,喪事從簡。

沒有遺體告別。

只有一個網上紀念堂。

師生、校友、社會各界都於此追悼。


當我看著上面滿滿當當的留言,不禁淚目。

這一次,我們真的失去了很好很好的國士!

01

對於腫瘤病人而言,這天是無比心碎的。

若不是段老,此刻的他們可能正承擔著伽瑪刀治療帶來的風險。

你可能有所不知。

伽瑪刀是目前用於腫瘤放射治療最先進的武器 。

但,伽瑪刀射線也很容易傷害正常細胞。

一些器官也會因此受損,很難恢復。

真正意義上的雙刃劍。

當年病人無不為之擔憂。

不用,腫瘤難控制;用吧,怕後遺症。

段老的出現,掐斷了所有顧慮。

1999年,段氏伽瑪刀面世。

這是由段老研發,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

而它的厲害之處在於:

能精密定位腫瘤,極大降低對正常細胞的損傷。


當時一出,轟動全國!

無數人焦頭爛額的問題,他解決了。

直到20年後的今天,全國100多家醫院都在使用。

將近百萬腫瘤病人因之受惠。

蒼生之福,便是如此。

其實後人享受便利之時,很少人會知道段正澄這一名字。

也很少有人會知道,段老為之付出了整整十年心血。

可段老他自己不在意。

他只在意,如何為人們做點事。

所以此生,他紮根於機械工程。

板凳甘坐十年冷,絲毫不敢怠慢任何一項研究。

圖片湖北日報|段正澄院士(中)與同事探討項目改進。


他花了10年,做出了段氏伽瑪刀。

又花了20年,研究了激光加工技術與裝備。

而完善汽車發動機曲軸磨床,他花了30年。

好一機械狂人!

六十餘載,是一刻沒停。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項,他拿到手軟。

按理來說,這般造詣,只要他願意,隨時都能當上院士。

這一名頭,多少人窮極一生都無法擁有。

但他就是不在意。

很早的時候,有不少人推著他去參選。

而他果斷拒絕了:

“有些項目技術需要經過歷史的考驗,二三十年不算久。”

老爺子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直到他所有研究福廕社會,他這才推脫不了,申報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9年,他75歲,是年紀最大的一個。

也是第一次申報就通過的那個。


不知名利是何物,只識心中系蒼生。

這便是段老。

02

最讓我敬佩的是,這麼厲害一個科學家,本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搞科研。

有充足的條件支撐他這麼做。

可段老偏偏不。

他還要為華科儘自己一份力。

這一切,他從19歲就開始在做。

那年,他結緣華科。

當時讀大學,生活費學費都由國家承擔。

心懷感恩的他不敢忘記反哺。

時值工學院興建,每逢節假日,他都會幫忙。

那段時間特別苦,但他從來都是任勞任怨。

學院很多地方,都有他挑過的磚。

不僅挑磚,其他雜七雜八的工作他都幹。

他還親手種下了一棵梧桐。

如今已是參天大樹。

偌大的華科裡,他不止樹木,還樹人。

自畢業後,他就留校擔任助教。

從助教成為老師,從老師成為教授、導師......


向來兢兢業業。


沒出事前,華科機械學院大樓附近,總能看到白髮老者。

那便是段老。

明明已是耄耋之年,還在為培養後人鞠躬盡瘁。

他總共就帶過32名博士生,6名博士後。

與其他導師相比,實在是少得可憐。


我一度以為,他這樣會輕鬆很多,畢竟年齡也這麼大了。

可我萬萬沒想到,就是這麼少的學生,耗費了他60多年。

他是真不敢含糊。

但凡他帶過的學生都知道。

段老的嚴苛堪稱恐怖。

博士生沒熬個四五年都畢不了業。

每個博士研究生的論文,其他導師可能心慈手軟,能過就讓過。

可他至少得細緻看個3遍。

不過關就重來。

不為其他,就為了培養真正能做事的。


自始至終,他都在敦促學生:

從事科研,也許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成果,因此絕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選準了目標,就要長期堅持,不折不撓。

言傳身教下,段老帶出來的人,也如同他一般。

都是大國脊樑!

段老的團隊,再複雜的工程問題都能解決。

你可能有所不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高檔激光加工裝備基本依賴進口。

而他的團隊硬是研發出了14種國內首臺激光加工設備。

如今已經出口許多國家。

他的教研室裡,出了5位院士,4位重點大學的黨委書記和校長。

這其中,就有製造業信息化方面的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李培根。

在數控、CAD與設計優化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賙濟。

拿下無數國家獎項,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楊叔子......

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其厲害程度可見一斑。


段老是真做到了像自己教育學生那樣:

“將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到車間裡。”

俯首甘為孺子牛,段老如是。

03

除去這些豐功偉績,段老身上依舊有令我自愧不如的地方。

在華科,他是整個工學院研究經費最多的。

即便是那個工資只有幾塊錢的年代。

他依然手攥幾百萬經費。

可那時他的生活卻異常拮据。

連自己的鞋,家人的鞋壞了都不出去買,而是自己補。


這幾百萬,是天大的誘惑。

可他呢?

寧可自己辛苦,也不願亂動經費,每一分每一毫都用在了科研上。

錢財是何物,他不是不知道。

奈何一生只願兩袖清風。

曾經,他和團隊拿了湖北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100萬獎金。

這次,是他應得的。

他本可以大大方方收下,拿著這筆錢犒勞一下自己。

可他還是沒有。

100萬獎金個人部分,他一口氣全捐了。

都給了貧困大學生。

目的無他,只想培養更多人才。

非但捐錢,還要一直捐下去。

從2013年開始,他創立了“征程助學金”。

整整7年,他連續資助了30多名貧困生。

以前我總覺得人是自私的,看到好處不要是真的傻。

段老這樣的做法,我曾經也覺得很傻。

可如今,當我看著那些被資助貧困生的追悼,忍不住想扇自己幾耳光。


這哪裡是傻了。

段老是真的太愛這片土地了。

為此,他可以不要名不要利。

他可以節省下自己所有的花費,資助貧窮學生。

他可以兢兢業業教導好每一個學生。

他可以日復一日紮根在實驗室裡。

只要華科需要,只要中國需要,他必當鞠躬盡瘁。

幾天前,我看到一個視頻。

去年九月份,他與夫人萬慕秦金婚,舉辦了宴席。

宴席上,萬奶奶現場唱了首歌。

段老在一旁,眼帶愛意,笑開了花。


這些年來,夫人上樓時唱歌,他就在樓上鼓掌。

愛意從來不減。

看著這對恩愛的老人,再想到如今駕鶴西去的段老,眼眶不禁又紅了。

萬奶奶永遠失去了攜手多年的愛人。

華科永遠失去了耕耘60多年的院士。

我們永遠失去了心繫蒼生的大國脊樑。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嗚呼!哀哉!

04

這場疫情,我們失去的實在太多。

加上段老,華科已經失去了5名教授。

53歲的紅凌教授,遺傳學專家,在人體重大疾病基因研究做出過重大貢獻。


63歲的林正斌教授,從事腎移植研究的專家。


87歲的劉筱嫻教授,預防醫學教育家,婦幼衛生專業創始人。


41歲的柯卉兵教授,華科工會主席,專攻社會科學。

一則又一則的訃告,著實看得難受。

惟願天堂再無傷痛。

他們註定載入史冊。

只是,我真的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這些脊樑。

我們要耗費多少年,才能出一個這樣的教授。

一場疫情,僅是華科就被帶走了五個。

於華科,於我們,都是重大損失。

而此刻,我知道還有很多前輩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他們在每一個領域深耕。

只盼多努力點,讓我們過得更好一點。

哪怕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基辛格曾在《論中國》中說道:

“中國人總是被他們當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每每看到這話,總會鼻頭一酸。

誰說和平年代沒英雄?

他們就是啊!

以前,我只知道普天之下皆太平。

如今才明白,所有的國泰民安,都是這麼一幫人一點一點拿血汗鑄就的。

如此蒼生脊樑,我們享受靜好歲月的同時,該記得是他們的功勞。

等將來,我一定告訴子子孫孫:

華夏大地,有數不清的無名英雄。

他們是這片土地上最好的人。

勿忘!

圖片|官微A文德洪


備註: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