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北京城南,永定河邊,宛平城中,抗戰第一槍打響的地方

01•盧溝橋上

抗日烽火起盧溝,

正義槍聲震九州。

京畿門戶首開戰,

華夏四方同寇讎。

忍將百年屈辱淚,

化作萬里山河吼。

勒碑先烈堪長祭,

滴血何曾向外流。

盧溝橋

02• 景區導覽

盧溝橋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始建於1189年,建成於1192年(金章宗明昌三年),初名“廣利”,因跨蘆溝河(永定河),改名為“蘆溝橋”。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桑乾下流為盧溝,以其濁故乎渾河,以其黑故乎盧溝。”燕人以黑為盧。

歷金元明清,其間經數十次大修。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盧溝橋建亭刻碑,立乾隆手書“盧溝曉月”於橋頭。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盧溝橋自建成以來,一直是北京進出內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直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仍不得不經此橋而過。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棺槨才得以通過。事後,再恢復石欄。

新中國成立後,盧溝橋仍然交通繁忙。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開通了盧溝新橋,緩解了其運輸壓力。

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不再承擔交通運輸任務。其後,逐步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7年7月6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北京盧溝橋畔落成,鄧小平題寫館名。

景區主要景點

有: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永定河河渡碼頭、平漢鐵路橋遺址、抗戰雕塑園等。

“盧溝曉月”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橋頭所立“盧溝曉月”石碑並詩,為乾隆帝御筆:

茅店寒雞咿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

半鉤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夾鏡明。

入定衲僧心共印,懷程客子影猶驚。

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

宛平城是我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明王朝為防禦李自成進京,命御馬太監武俊於公元1638—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稱“拱極城”。1928年12月,宛平縣衙遷入城內,改稱宛平城。城分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改為威嚴門)。

盧溝橋是華北地區現存最古老最長的一座十一孔聯拱石橋,以其獨特的建築結構和精美的石雕藝術令中外遊客歎為觀止。早在中國的元代時期,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稱讚盧溝橋: “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盧溝橋於1961年被公佈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紅色旅遊景區、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6年被評為“北京十六景”之一。

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飽經憂患的中華民族,再次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但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那喚醒整個中華民族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聲槍響。

盧溝橋

恢復後的橋面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抗戰廣場

1937年7月7日,中國人民難以抹去的回憶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日本靖國神社“供奉”的14個甲級戰犯

東京審判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戰績統計

慶祝抗日勝利,中華民族解放萬歲——毛澤東

抗戰紀念廣場

盧溝新橋

永定河邊

威嚴門

宛平城

興隆寺

盧溝曉月碑

乾隆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