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星球停刊,细数那些曾在纸媒界叱咤风云的杂志

我相信每一个旅行者都听过

"Lonely Planet",我们亲切地称它为“LP”

就在一周前,《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宣布停止出版同名杂志,这个消息无疑是失望的。对于同在旅游业的我来说,内心感触良多。

今年的旅游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酒店、餐饮、景区...包括很多大型旅游公司都成为了过去式。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Tony Wheeler对此表示 “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旅游指南都不会因为这场疫情而彻底消亡。”

很赞同《花椿》总编樋口昌树的一句话:“有些美,只有纸张才能呈现。”

虽然纸媒只是一种形式,但我还是很怀念当初网络信息还不那么发达时,翻阅每一期孤独星球的满足,它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世界的另一扇门,自由旅行的启蒙导师。

现在好的内容不少,但在你眼前的永远都是那些所谓的“爆款”。以前一本杂志可以细细品味一个月,我还会把自己喜欢的内容都剪贴下来做成一本手册(就像现在的收藏)。

而当后新媒体时代来临,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热点、爆点、吸引眼球的内容。每天处于信息饱和状态下,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优质内容和新媒体媒介有机结合。

我从小就很爱看杂志,也亲眼看着纸媒消亡,新媒体崛起。想起了当初那个,在杂志上津津有味地读着酒店专题还浮想联翩的我。

现在翻看大约10年前剪下来的杂志页,我发现编辑把文华东方写成了东方文华。今天就趁此机会回忆一下那些曾经在纸媒界叱咤风云的杂志

旅行者的最佳指南

记得2013年第一次去法国,我就带了一本厚厚的孤独星球指南书。虽然这样的方式在现在看来,显得有些笨重。但那种拿着Travel Guide在城市里按图索骥、穿越大街小巷找到书中所写美食店的兴奋感,总是让我怀念。

Lonely Planet 最初由Tony Wheeler和妻子Maureen Wheeler 创立于1973年。

《孤独星球》的开始十分偶然,当时,新婚的他们购买了一辆100多英镑的小破车从英国出发:他们决定用一年的时间横穿欧亚大陆。到达终点悉尼后,身边仅剩27美分。

在后来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询问着他们旅行的信息。所以他们决定开始编写一部旅行工具书来帮助那些背包客们。

这便是《Lonely Planet》的诞生,最初的内容都源自他当年“英国至澳洲”之旅的旅行日志。当时二人出版了第一本旅游指南《Across Asia on the Cheap》(便宜走亚洲),成功将其售出了1500份。

自此开始托尼惠勒和他妻子开始了他们《孤独星球》的事业,全球的背包客们就这样有了一本旅行“圣经”。

虽然托尼已经离开了Lonely Planet,但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他任职期间,Lonely Planet 曾经历了两次旅游业灾难——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和2004年的印尼大海啸。虽然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是当旅游业复苏后,Lonely Planet的销售额又恢复了增长。

所以我们都要相信春暖花开的那一日总会来临。而作为全球最大的旅游指南出版商之一,Lonely Planet其实很早就开始拥抱互联网数字化,比如1994年就开通了博客,1996年推出了线上旅游论坛。

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好的内容仍然是王道!

那些已停刊的经典杂志

2016年,简直就是纸媒的寒冬。我爱看的杂志接二连三的停刊,比如陪伴这我度过初高中的《伊周》(现已复刊)、《外滩画报》,还有《周末画报》、《瑞丽时尚先锋》、《新视线》(现已复刊)......最近,因为疫情影响,又有一大批杂志宣布停刊。

📓

《PLAY BOY》

安迪·沃霍尔×《花花公子》

这本可以说是全球知名的情色杂志,在今年3月18日宣布停刊。当时,27岁的赫夫纳向亲友借钱买下了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的半裸照版权,并放上第一期杂志的封面。随即,这本创刊号立刻传遍街头巷尾。

而这本杂志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经典封面,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也一直是引领着时尚潮流。而我们一直误以为的《花花公子》,其实还隐藏着许多艺术、设计、文学方面的内容。

一开始杂志没有预算,创始人就刊登柯南·道尔等已故作家的作品,后来慢慢地开始向当代作家约稿和做专访:海明威、约翰·列侬、安迪·沃霍尔、村上春树、厄普代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世界著名作家、艺术家都为《花花公子》写过严肃的专栏文章。

马丁·路德·金在《花花公子》的专访

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它在家居设计上竟然也颇有建树。

在1961年7月刊中,《花花公子》请来了当时设计界最前卫的六位设计师。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把这些人集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坐在自己的经典之作上,拍摄了下面这张“Design for Living”专题的杂志内页

设计师椅子

意大利灯具

最厉害的还要属《花花公子》顶级公寓系列。1956年9月和10月刊,用了八个版面的篇幅来刊登顶层公寓的室内设计。这里还有一段故事:据说当年公寓系列刊登后,有很多读者写信到杂志社,询问更多公寓的详细规划设计和家具购买方法。

还真别说《花花公子》在生活方式、家居品味方面真的是为很多“宅男”、“直男”提高了一些审美品味。

花花公子充满精致都市生活的审美

不仅仅是性感兔女郎,这里还包含了设计师、艺术家等众多文化符号。不知道在未来,花花公子将如何转型。

📓

《nice things》

《nice things》是非常日系小清新的杂志,从名字、内容、排版、插图、分享,这里全是美好的事物。随手翻翻,都会让忙于疲惫生活的我有被治愈的瞬间。

之前刷ins的时候看到,编辑部表示母公司medium宣布破产,《nice things》也将从5月号开始停刊。

如果你喜欢看日杂,你肯定知道MEDIUM出版社。早先正式透过东京地方裁判所宣告破产,总负债超过 ¥2.5 亿日圆。

MEDIUM 由谷合贡在 1988 年创立,当时才 25 岁的他靠着对流行产业的敏锐度和热爱打造了 MEDIUM,MEDIUM 曾发行过许多畅销的纸本杂志,像是《Ollie》、《GRIND》等时尚潮流杂志。但好景不常,随着近年来纸本式微,如今也再也支撑不下去,只能宣告破产,停止营运。

曾经《nice things》还将杂志实体化,在一座有着 200 多年历史的町屋开设了一家名为TOMODACHIノIE(日文译为:朋友之家),是一栋集合了杂货、咖啡店、艺廊的店铺。

充分将杂志中的生活理念,自然接触生活相关的物件、采访许多优秀的作家、设计师聚集在一起,这里就像是有着共同品味的朋友一同交流的空间

这样的思路好像也不失为一种延续杂志理念及思想的方式。

📓

《Interview》

第一次知道《Interview》并不是看杂志,而是在美剧《凯利日记》里,看着“欲望都市女主”

Carrie Bradshaw 对 《Interview》 的憧憬,不禁让我对这个杂志充满好奇心。

《Interview》是安迪·沃霍尔在 1969 年创办的,这本从杂志辉煌的时候,可以说是比当时的传统时尚杂志更先锋,比《时代》周刊还要更影响中产阶级。

代表着曼哈顿的流行文化,也是各界艺术家、音乐人、电影人、作家等等时代先锋簇拥的一面旗帜。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在出版界的影响并不亚于 Andy Warhol 之于艺术界。

70年代时尚偶像Bianca Jagger 1973年1月刊

《Interview》之所以能一直保持独立先锋的风格,也跟Andy Warhol有着直接的关系。杂志的编辑部规模很小,而且敢于跳脱传统的内容呈现方式,有态度敢创新。

所以也能在短短几十年中创造出无数经典。

寡姐真的太美了

不过当《Interview》宣布停刊的4个月后,它又带着当年杂志创刊号的封面人物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回归了。

-

也许,杂志停刊只是暂时的。记得电影《蓝莓之夜》里有很经典的一句台词:分开不代表说再见,或许是更好的去面对未来。

在未来,噪音和烟花一直会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此起彼伏,但是你们的热情与支持一直都在激励着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高度!

璞缇客感谢有你的陪伴...

/ 今日互动 /

你最爱看或最怀念的杂志是什么?

欢迎大家留言跟我们分享!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