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后浪」,或许它更符合现在的你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一句「奔涌吧后浪」疯狂刷屏。

好听好看的文案,允许范围内的安全的「多样性」,以及何冰国家级的语言表现力,燃起了大量年轻人的热血。

但鱼叔今天却想聊一个,或许比热血更贴合这个时代年轻人的词:

孤独。

《某处,某人》

Deux moi

这部电影有真实地触动到鱼叔。

倒不是它本身拍摄手法有多惊艳,或故事编排有多惊心动魄。

而仅仅只是因为它的主题——

「城市孤独症」

人流密集的城市、社交频繁的网络,这本该是个人与人距离最近的时代;

却又是个体最容易感到孤独的时代。

不知如何与他人交流,不知如何与自己相处,焦虑、迷茫、慌张、害怕。

逐渐吞噬了一朵朵「后浪」。

影片的两位主角:雷米和米兰妮。

两人的家只有一墙之隔。

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始终没有相识。

无数次的相遇,都只是擦肩而过。

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烦恼。

男主角雷米所在的快递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同事们的职位纷纷都被AI抢走。

鉴于雷米的工作态度还算不错,上级给他争取了一个晋升的机会。

说是晋升,实际上也只是被安排到呼叫中心做客服。

与此同时,面对被裁、被调远的同事时,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负罪感」。

尽管他们的工作变动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

却总担心,留下来的自己会被当成「背叛者」。

焦虑的他,夜夜失眠,难以入睡。

女主角米兰妮的情况不太一样。

她在一家医药公司上班,能力出众,被上级主动推荐要求在董事会面前做报告。

面对机遇她却很退却,犹犹豫豫不敢接受。

总害怕自己能力不够,到时万一砸了场子。

虽然在领导的坚持下还是答应了,但离报告大会还有几个月时间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紧张。

同样焦虑的她开始嗜睡,一天能睡十几个小时。

去买药的时候,遇上了因失眠同样到药店买药的雷米。

一个睡不着,一个睡不醒。

但两人只是互瞟了一眼,没有搭话。

之后两人又都去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同一家心理诊所,不同的医生,还是只有一墙之隔。

但他们彼此仍在匆忙地错过 。

以往绝大多数关于「孤独」的片子,都是让男女主角相遇,在相处中互相拯救,化解心结。

用「遇到对的人」,来改变人生轨迹。

但这部片子不同。

110分钟的时间里,有100分钟两人都始终互不相识。

明明孤独的彼此就在不远处。

却只能陷在自己的深渊里独自挣扎。

雷米像是回避型人格。

行为退缩,心理自卑,没有社交欲望。

他在家人的建议下注册了脸书账号,试图以此来拓展人际关系。

如愿以偿的,他收到了学生时代同班同学的好友申请。

两人还相约见面。

对方滔滔不绝地讲着曾经班级里的趣事,一脸怀念。

而雷米却听得一脸懵逼。

因为他对那些同学间的往事竟然毫无印象。

对方称自己的外号是硬盘,容量够大,记性够好。

雷米就不一样了。

他的储存容量很小,光系统就占据了大部分。

更没有多余的力气去维系同身边人的关系,也没有足够的热情去认识新的朋友。

他说,「我很喜欢这种没人认识的感觉。」

可嘴上是这么说,内心却仍然涌动着想与人交流的欲望。

他不是真的喜欢成为孤岛。

事实上,他是害怕被批评、被拒绝和被误解。

与其面临失望,还不如从一开始就逃避。

新来的同事主动约雷米一起吃午饭,聊天。

雷米觉得感觉不错,就对心理医生提到了这位主动搭讪的女同事。

医生建议他主动联系。

可他的第一反应是:

「我怕让她失望。」

后来终于鼓起勇气,想要有进一步交流。

可对方似乎并没有这一层意思,表示了拒绝。

于是雷米便更加不再表露自己的感情。

他总是习惯给自己太多心理压力。

一旦被批评就开始疯狂反思自己的问题;

一旦被拒绝便没有自信再往前迈一步;

一旦被误解便会手忙脚乱地解释,解释完还担心对方到底有没有相信自己。

而这样的人,其实现实中有很多。

不仅自己无法与自己相处,家人也对他缺乏关怀。

他对父母透露自己可能有抑郁症。

而父母却对他去看心理医生这一行为表示不解。

甚至问出了「你没疯吧」这种话。

有些人的世界很小,不轻易让别人进去。

但装进去的东西一旦丢了,又会空出一大块地方。

雷米的猫走丢了,非常难过。

「一开始我不想养它,可它现在离开了,我要疯了。」

他几乎笃定猫是被车轧死了,原因只是「它那么小」。

就像很多人思考问题时会把预期降到低到不能再低,这样不管最后是什么结果,也都会在自己的接受范围之内。

怕把事情想得太美好,到时只留给自己伤心的余地。

医生开导他说:

「要对生命有信心。」

其实,小猫没有死。

它只是流浪在外,还让米兰妮给捡回了家。

米兰妮,更像是讨好型人格。

性格中有一种「无原则的善良」。

当她和在社交软件上认识的男生出来约会时,对方一言不发只会傻笑。

尽管如坐针毡,却还是不好意思离开。

硬生生地扛了一个小时。

「人太好了。」

连她自己都这样认为。

在跟前男友相处时,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男友的世界里,无条件地配合对方,奉献自己。

以至于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彻底迷失。

所以当男友提出分手时,她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挽回。

因为自己一直以来就是去迎合对方的想法。

甚至得去迎合对方想要离开的想法。

在这段关系中,她卑微到尘埃里。

她其实是陷在了复杂的人际关系里。

太看重对方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要么卑微,要么胆怯。

接到上级指派的任务,明明有足够的实力完成;

却总过分看低自己,担心搞砸,陷入过度焦虑状态。

像米兰妮这种性格,在现实生活中也太常见了。

不懂拒绝。

把给别人帮忙当做自己的义务,拒绝了便害怕别人以为自己不够朋友。

不敢要求别人。

别人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做,觉得自己的求助对别人会是一项困扰和负担。

他人的评价对自己至关重要。

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让人失望。

只要出现一点小差错,当时的尴尬片段就会在脑海里循环播放一整天。

说到底,就是不够自信。

雷米用「泡泡」两字来形容自己。

够漂亮,却也够脆弱、够空虚。

这个词在米兰妮身上也同样适用。

因为无法从自己设置的陷阱中走出,于是只能只能日日夜夜同孤独作伴。

看不到身边的人。

更不懂得如何打开心扉,真正接纳。

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极其清寡孤寂的。

有同样心路历程的人,可以真切地感同身受。

幸好,影片后半部分是向曙光走去的。

但如前面所说。

整个过程,都绝非男女主角之间的互相拯救。

而是自己努力尝试和自己和解,找到了在犄角旮旯里藏着的孤独的自我。

面对现实,走出阴影。

直到影片的最后五分钟,已经各自向好的男女主角才终于第一次不是单纯错过。

而是有了面对面的机会。

而这正是本片最令我欣赏的地方。

没有什么「爱的救赎」。

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孤独、消沉、不幸怪罪于整个世界。

寄希望于找到一个「对的人」或「贵人」拉自己一把,从此改变人生。

但这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痛苦,雷米和米兰妮都深陷自己的焦虑。

又如何期冀别人拉你一把呢?

为什么不能是你自己走出来呢?

常说「遇见对的人,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句话反过来便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找到更好的自己,才能遇见对的人。」

信息爆炸的时代,「孤独」变成弥漫全球的「社会瘟疫」。

不仅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人同自己的距离也变得不可捉摸。

过分看低自我。

缺乏善良的界限,对自己委曲求全,纵容别人指手画脚。

体谅别人,苛待自己。

可问题是,何必呢?

又图什么呢?

别人的喜爱不能成就你自己的幸福。

对自己足够好,有余力再分享给别人。

就像医生说的:

「是时候停止这种负罪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