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

一句「奔湧吧後浪」瘋狂刷屏。

好聽好看的文案,允許範圍內的安全的「多樣性」,以及何冰國家級的語言表現力,燃起了大量年輕人的熱血。

但魚叔今天卻想聊一個,或許比熱血更貼合這個時代年輕人的詞:

孤獨。

《某處,某人》

Deux moi

這部電影有真實地觸動到魚叔。

倒不是它本身拍攝手法有多驚豔,或故事編排有多驚心動魄。

而僅僅只是因為它的主題——

「城市孤獨症」

人流密集的城市、社交頻繁的網絡,這本該是個人與人距離最近的時代;

卻又是個體最容易感到孤獨的時代。

不知如何與他人交流,不知如何與自己相處,焦慮、迷茫、慌張、害怕。

逐漸吞噬了一朵朵「後浪」。

影片的兩位主角:雷米和米蘭妮。

兩人的家只有一牆之隔。

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始終沒有相識。

無數次的相遇,都只是擦肩而過。

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煩惱。

男主角雷米所在的快遞公司正在進行大規模裁員,同事們的職位紛紛都被AI搶走。

鑑於雷米的工作態度還算不錯,上級給他爭取了一個晉升的機會。

說是晉升,實際上也只是被安排到呼叫中心做客服。

與此同時,面對被裁、被調遠的同事時,他的內心總是充滿了「負罪感」。

儘管他們的工作變動跟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

卻總擔心,留下來的自己會被當成「背叛者」。

焦慮的他,夜夜失眠,難以入睡。

女主角米蘭妮的情況不太一樣。

她在一家醫藥公司上班,能力出眾,被上級主動推薦要求在董事會面前做報告。

面對機遇她卻很退卻,猶猶豫豫不敢接受。

總害怕自己能力不夠,到時萬一砸了場子。

雖然在領導的堅持下還是答應了,但離報告大會還有幾個月時間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緊張。

同樣焦慮的她開始嗜睡,一天能睡十幾個小時。

去買藥的時候,遇上了因失眠同樣到藥店買藥的雷米。

一個睡不著,一個睡不醒。

但兩人只是互瞟了一眼,沒有搭話。

之後兩人又都去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同一家心理診所,不同的醫生,還是隻有一牆之隔。

但他們彼此仍在匆忙地錯過 。

以往絕大多數關於「孤獨」的片子,都是讓男女主角相遇,在相處中互相拯救,化解心結。

用「遇到對的人」,來改變人生軌跡。

但這部片子不同。

110分鐘的時間裡,有100分鐘兩人都始終互不相識。

明明孤獨的彼此就在不遠處。

卻只能陷在自己的深淵裡獨自掙扎。

雷米像是迴避型人格。

行為退縮,心理自卑,沒有社交慾望。

他在家人的建議下注冊了臉書賬號,試圖以此來拓展人際關係。

如願以償的,他收到了學生時代同班同學的好友申請。

兩人還相約見面。

對方滔滔不絕地講著曾經班級裡的趣事,一臉懷念。

而雷米卻聽得一臉懵逼。

因為他對那些同學間的往事竟然毫無印象。

對方稱自己的外號是硬盤,容量夠大,記性夠好。

雷米就不一樣了。

他的儲存容量很小,光系統就佔據了大部分。

更沒有多餘的力氣去維繫同身邊人的關係,也沒有足夠的熱情去認識新的朋友。

他說,「我很喜歡這種沒人認識的感覺。」

可嘴上是這麼說,內心卻仍然湧動著想與人交流的慾望。

他不是真的喜歡成為孤島。

事實上,他是害怕被批評、被拒絕和被誤解。

與其面臨失望,還不如從一開始就逃避。

新來的同事主動約雷米一起吃午飯,聊天。

雷米覺得感覺不錯,就對心理醫生提到了這位主動搭訕的女同事。

醫生建議他主動聯繫。

可他的第一反應是:

「我怕讓她失望。」

後來終於鼓起勇氣,想要有進一步交流。

可對方似乎並沒有這一層意思,表示了拒絕。

於是雷米便更加不再表露自己的感情。

他總是習慣給自己太多心理壓力。

一旦被批評就開始瘋狂反思自己的問題;

一旦被拒絕便沒有自信再往前邁一步;

一旦被誤解便會手忙腳亂地解釋,解釋完還擔心對方到底有沒有相信自己。

而這樣的人,其實現實中有很多。

不僅自己無法與自己相處,家人也對他缺乏關懷。

他對父母透露自己可能有抑鬱症。

而父母卻對他去看心理醫生這一行為表示不解。

甚至問出了「你沒瘋吧」這種話。

有些人的世界很小,不輕易讓別人進去。

但裝進去的東西一旦丟了,又會空出一大塊地方。

雷米的貓走丟了,非常難過。

「一開始我不想養它,可它現在離開了,我要瘋了。」

他幾乎篤定貓是被車軋死了,原因只是「它那麼小」。

就像很多人思考問題時會把預期降到低到不能再低,這樣不管最後是什麼結果,也都會在自己的接受範圍之內。

怕把事情想得太美好,到時只留給自己傷心的餘地。

醫生開導他說:

「要對生命有信心。」

其實,小貓沒有死。

它只是流浪在外,還讓米蘭妮給撿回了家。

米蘭妮,更像是討好型人格。

性格中有一種「無原則的善良」。

當她和在社交軟件上認識的男生出來約會時,對方一言不發只會傻笑。

儘管如坐針氈,卻還是不好意思離開。

硬生生地扛了一個小時。

「人太好了。」

連她自己都這樣認為。

在跟前男友相處時,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男友的世界裡,無條件地配合對方,奉獻自己。

以至於在這段親密關係中徹底迷失。

所以當男友提出分手時,她甚至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挽回。

因為自己一直以來就是去迎合對方的想法。

甚至得去迎合對方想要離開的想法。

在這段關係中,她卑微到塵埃裡。

她其實是陷在了複雜的人際關係裡。

太看重對方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要麼卑微,要麼膽怯。

接到上級指派的任務,明明有足夠的實力完成;

卻總過分看低自己,擔心搞砸,陷入過度焦慮狀態。

像米蘭妮這種性格,在現實生活中也太常見了。

不懂拒絕。

把給別人幫忙當做自己的義務,拒絕了便害怕別人以為自己不夠朋友。

不敢要求別人。

別人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還是自己做,覺得自己的求助對別人會是一項困擾和負擔。

他人的評價對自己至關重要。

懷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讓人失望。

只要出現一點小差錯,當時的尷尬片段就會在腦海裡循環播放一整天。

說到底,就是不夠自信。

雷米用「泡泡」兩字來形容自己。

夠漂亮,卻也夠脆弱、夠空虛。

這個詞在米蘭妮身上也同樣適用。

因為無法從自己設置的陷阱中走出,於是只能只能日日夜夜同孤獨作伴。

看不到身邊的人。

更不懂得如何打開心扉,真正接納。

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極其清寡孤寂的。

有同樣心路歷程的人,可以真切地感同身受。

幸好,影片後半部分是向曙光走去的。

但如前面所說。

整個過程,都絕非男女主角之間的互相拯救。

而是自己努力嘗試和自己和解,找到了在犄角旮旯裡藏著的孤獨的自我。

面對現實,走出陰影。

直到影片的最後五分鐘,已經各自向好的男女主角才終於第一次不是單純錯過。

而是有了面對面的機會。

而這正是本片最令我欣賞的地方。

沒有什麼「愛的救贖」。

很多人喜歡把自己的孤獨、消沉、不幸怪罪於整個世界。

寄希望於找到一個「對的人」或「貴人」拉自己一把,從此改變人生。

但這樣的情況,是很少見的。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痛苦,雷米和米蘭妮都深陷自己的焦慮。

又如何期冀別人拉你一把呢?

為什麼不能是你自己走出來呢?

常說「遇見對的人,就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句話反過來便是這部影片的主題。

「找到更好的自己,才能遇見對的人。」

信息爆炸的時代,「孤獨」變成瀰漫全球的「社會瘟疫」。

不僅是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人同自己的距離也變得不可捉摸。

過分看低自我。

缺乏善良的界限,對自己委曲求全,縱容別人指手畫腳。

體諒別人,苛待自己。

可問題是,何必呢?

又圖什麼呢?

別人的喜愛不能成就你自己的幸福。

對自己足夠好,有餘力再分享給別人。

就像醫生說的:

「是時候停止這種負罪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