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上海亲子游,跟随爱的脚步,走进上博、南京路、外滩、明珠塔


〇、游学的心灵

这个五一,你是怎么度过的呢?这是一个特殊的五一,不仅连休五天,也是处于新冠疫情后期中的独特五一,这个五一你是继续禁足在家,还是在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走出家门透透气呢?

坤爸和太太惠暄再三考虑后,决定带着谦谦和君子去上海游学,也去见一见老友、惠暄的娘家人孟真,我制定了详细的出行计划,惠暄负责收拾孩子出门所需要的物品,谦谦知道后很开心,君子也拍着小手。

在“上海通”真姐的帮助下,我制定的出行路线是:5月3号清晨先从嘉兴南站坐高铁到上海虹桥下火车,乘坐地铁2号线到达上海博物馆,下午乘坐地铁2号线去上海科技馆,傍晚和晚上去南京路、外滩看看东方明珠塔,再坐地铁去上海虹桥高铁站,当天乘高铁返回嘉兴。我提前在上博官方微信平台预约了4个参观资格,也查看了天气情况,墨迹显示多云。

惠暄给孩子准备了好几套衣服、水杯、口罩、早饭等等,我把身份证、充电宝、手机充电线、钥匙等等带好,一早出发赶奔上海。

科技确实给人带来了诸多便利,嘉兴到上海的高铁时间也就半个小时,惠暄感慨说,第一次感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可以这么快。君子是第一次坐高铁、坐地铁,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眼睛都不怎么眨,滴溜溜到处看。



很快,我们到达了上海博物馆。

一、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现在的馆址位于人民广场,是新馆,建成于1996年,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并称中国四大博物馆。在前往上海博物馆的路上,我就对谦谦介绍了上述上博的基本情况,谦谦听得很认真。



来到上博南门,我们按照严格的检查程序,全副武装入馆,就连1岁的君子也要全程戴着口罩,仅仅1岁的孩子戴一上午的口罩,这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君子经常把口罩扯下来,口罩带都断了,实在没办法了,起初我就想蒙混过关,抱着君子往人少的地方走,但是,馆内工作人员很密集,在“围追堵截”中,我下定决心一定得让君子戴口罩,使出浑身解数,主要是分散君子的注意力,竟然做到了,现在想想还是挺棒的。



我们在导览大厅领取了导览图,在服务中心放押金20元领取了一台双耳机的亲子版语音导览器,开始了正式游学行程。



01 上博一层

上博一层主要有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第一展厅。我们去的这天中国古代雕塑馆闭馆了,所以我们重点游览了中国古代青铜馆,馆内的“镇馆之宝”当属:大克鼎和牺尊。

(1)大克鼎

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在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窖藏,出土后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态买下,后潘祖荫又用重金从柯氏手里购得,成为大克鼎的主人。潘祖荫死后,其弟将此鼎运回苏州老家供放。新中国成立后,潘氏后人潘达于将此鼎捐献给国家,从1952年至今,一直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并于2002年1月18日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立耳,口沿下装饰着变形兽面纹,中又饰小兽面纹,并有觚棱凸棱,整个造型庄严厚重。鼎腹内铸铭文290字,铭文行间皆有线相隔,笔势圆润,铭文内容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资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在《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中说:“此铭文字体规范,字迹优美,笔画圆润,结构和谐,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体之一。”由此可见,大克鼎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都是极高的。



(2)牺尊

牺尊,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公斤,1923年出土于山西浑源县城西南李峪村,因为生逢民国乱世,这批瑰丽的青铜器出土后饱经劫难,大部分流散于海外,国内仅存少数,部分珍品为上海博物馆所藏。牺尊纹饰华丽繁杂,构图新颖,牛首、牛颈、牛身、牛腿等部位装饰着盘绕回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牛鼻上还穿有一环,说明了至少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中国古时祭祀用的牛、羊等被称为“牺牲”,这件尊是以牛为器形,所以命名为“牺尊”。牺尊腹部中空,颈及脊背上有三穴,中间一穴套有一只锅形的器皿,可以自由取出。根据其构造的特点,可以确定这是一件温酒用的器物,锅形器容酒,前后两个空穴用于灌注热水,这件牺尊集盛酒、温酒为一体,是发现的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是上博的镇馆之宝。



02 上博二层

上博二层主要有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第二展厅。其中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展馆内复制了唐代龙窑的烧制现场,十分具有场景感和代入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宋朝龙窑的烧制现场。窑是长条形状,依山坡所建,由下而上,就像是斜卧的龙的形状,因此叫龙窑,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谦谦跑来跑去,不住的观看,还趴到窑口去往窑里看,窑口被涂抹成黑色,表示烟熏日久,可见上博工作人员的用心和细心。

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重要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2009年在江西赣州发掘出了唐末宁初年代的龙窑。2013年在对江西景德镇南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唐代最长龙窑。龙窑个工作原理是高温烧制产品,最高温度可达1300多摄氏度。龙窑属于柴窑,由于以木柴为原料,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窑、油窑、液化气窑、天然气窑。

通过龙窑的烧瓷文化,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制瓷艺术的发达和瓷器文明的悠久,China这个英文词语,就是“中国”和“瓷器”的英文翻译,“瓷器”和“中国”是同一个英文词语,可见瓷器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03 上博三层

上博三层主要有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印章管,中国历代书法馆,“两塗轩”书画专室。馆内有唐代画家孙位的《高逸图》,是镇馆之宝。进馆后我仔细寻找《高逸图》,没有见到,我又去询问展馆工作人员,这位大哥人很好,跟我详细介绍,《高逸图》是镇馆之宝,十分珍贵,又是唐代的画,不易保存,平时很少展出,都在库里特殊保存着,只在特殊展期中才出展,并且展出时间也很短,听罢后我表示感谢,但多少有些遗憾,如果能见到真迹就好了。我们家有一套《德福宝宝胎婴幼教套装》,其中就有几百张的东西方经典名画,其中就有《高逸图》,每次给谦谦和君子做早教,一起赏画时,都要多看几眼,因此才想一睹真迹。

《高逸图》,又名《竹林七贤图》,是唐代孙位创作的一幅彩色绢本人物画,画名“孙位高逸图”是宋徽宗赵佶题写的,这幅图所描绘的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画作描绘了魏晋士大夫“高逸风度”的共性,又刻画出了他们的个性。

画作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再也不能喷发出艺术的创造力,而宗教的迫害又妨碍了寺庙的建设,所以文人士大夫们为逃避现实又像当年的“竹林七贤”那样从酒、音乐、文学、宗教和哲学中寻求解脱,这些文人画家的作品,包括《高逸图》都归为“逸品”之列。

《高逸图》的人物强调刻画眼神,线条流如行云流水,表现出骨气奇伟的特征,开启了五代画法先河,是绘画史上的珍品。



现存《高逸图》为《竹林七贤图》的残卷,图中只剩四贤,尚缺嵇康、向秀、阮咸三人。画作为长卷,主体人物是四个封建士大夫分别坐于华丽的地毯上,每人身旁都有一名小童侍候,画中人物彼此之间以蕉石树木相隔,显得气氛静穆闲适。

最左边手执尾尘的是阮籍,他身着宽大的衣袍,似面带微笑,悠然而坐,旁边的小童端着杯几,俯首侍候。

第二个是捧杯纵酒的无疑是唯酒是务的刘伶,他蹙额回首,作欲吐状,小童则手持唾壶在身旁跪侍。

第三个手执如意作舞的是王戎,眼睛也平视前方,一副自得其乐的表情。

第四个是山涛,身披宽襟大袍,上身袒露,双手抱漆,体态丰腴,倚着华丽的靠垫而坐,眼睛像是盯着正前方,眉宇间流露出矜持、傲慢的神色。

现代文物鉴赏专家余辉说:“画家为了突出四位高士,夸大了他们的造型,缩小了仆从的外形,这是古代画家为突出主要人物所常采用的比例关系。人物衣纹线条以铁线描为主,杂用兰叶描,圆劲有力,服装着白色时,留有深浅变化,显出贴身之处,富有质感。四逸士之间虽以树石相隔,但他们共同的精神气质贯穿了全卷,使构图布局零而不散。图中的各种盛器和其他器用均符合晋、唐之式,特别是人物的衣冠服饰,较真实地反映了晋人的生活风貌,画中树石的画法已出现了皴染,开始向五代的表现风格转化。”



04 上博四层

上博四层主要有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货币馆,第三展厅,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丝绸之路中亚古币专室。玉器馆中有龙山文化玉人、战国玉龙等珍品宝玉。



二、上海来福士广场

从上海博物馆出来后,我们赶奔一家西北面馆吃午饭,因为惠暄是在陕西西安读的大学,所以我们对西北面食情有独钟,谦谦和君子倒也爱吃面食。午饭后,经过激烈讨论,我和惠暄放弃去上海科技馆,第一天气太热了,温度达到了35摄氏度;第二进馆肯定要全程戴口罩,对小孩子来说不好操作;第三体力有些累,截止中午微信运动显示我们已经行走了将近2万步,还得抱着肉嘟嘟的君子,谦谦又到处乱跑不让人省心。

最终我们决定就近到上海来福士广场走一走,还在肯德基给谦谦买了一个冰激凌,不同的是,冰激凌的制作者是机器人,引的谦谦看得津津有味,十分新奇。



到了来福士商场内,就没有太多的上海特色了,钢筋水泥的建筑,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与全国任何一座城市的商场大同小异,虽然整齐,但是不免千篇一律,这也算是工业化、商业化的副产品了吧。

下午4点多一点,真姐赶来和我们汇合,终于见到娘家人了,惠暄很开心,真姐很开心,我们都很开心。



三、南京路步行街

如果上海要评选一条步行街,南京路步行街一定能上榜。我们在真姐的盛情款待下,在西贝莜面村吃饱喝足了,然后跟随真姐来到南京路步行街,此时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步行街上人来人往,叫卖声不断,让人觉得这是久违的繁华,很难得,很美好,一派热闹景象,放眼望去,一片口罩的海洋,人人都带着口罩,真的就没有不戴口罩的,也算是五一亲子游中的一个奇观了。

在南京路步行街,让我感受到了一股中西合璧的味道,上海是一座古城,更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近现代历史上,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与西方世界联系密切,是中西文化的汇聚地、碰撞地,开一国风气之先。

正在走着,在热闹的声音中,我听到了那首经典歌曲《上海滩》的旋律,一辆民国时期的汽车停在路边,两个身穿白衬衫、黑西服、头戴黑色礼帽、围着白色围巾的“许文强”打扮的男青年作为模特,嘴里叼着烟,帅帅的,酷酷的,在车前摆出各种造型,倒是颇有一番味道。

我仿佛穿过了历史的门楣,置身于十里洋场的大上海,烟雨迷蒙中的民国向我款款走来,每一口呼吸都是浓郁的胭脂粉和香烟晕,有些刺鼻,但不呛人。远处,硝烟弥漫中传来枪炮隆隆声,这是一个沉睡巨人醒来的伴奏,前程未卜,但我们依然一往无前,因为我们知道,东方醒狮的嘹亮吼声一定会震动亚洲,传遍世界,响彻环宇。



四、外滩与东方明珠塔

南京东路尽头,黄浦江畔,站在外滩,望向浦东。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东方明珠塔,塔身有红色霓虹灯,分外耀眼,以前在历史和政治课本上看过无数次的东方明珠塔,这次我终于站立在了她的眼前,就像是老友重逢,分外感慨,也有些感动。一旁的真姐说,当年来上海,就是被这东方明珠塔骗来的,一晃四五年过去了,现在想来,心头也有感慨一二。是啊,人生不能重来,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那些些脚印,是行走的足迹,更是成长的心路,一切发生的都将有助于我,生活总在继续,地球还在自转,我掸掸身上的尘土,迈步前行。这一路上,离不开亲朋故友的互相扶持,希望我们与真姐的友谊,能像这东方明珠塔一样,扎根大地,向上挺立。



其次,能明显看到的就是上海中心大厦,因为这座大楼目前是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二高楼,高632米,算是鹤立鹤群了。

黄浦江上有十余艘游轮在游弋,外滩一侧的黄浦江岸边,上百个喷水口喷出水花,水声清脆。外滩上人特别特别多,摩肩接踵的,我们仅仅停留了三五分钟,就匆匆离开,毕竟安全第一。

离开时,途径一座西式建筑的高楼,“咚~咚~咚~”传来敲钟的声音,楼顶竟然有一面大钟,真姐说这就是著名的外滩钟声,一百多年了,钟声未曾断过。我不禁心中升起一股敬畏感,能够延续百年的东西不多,它就静静地矗立在黄浦江畔,得见证了多少世事沧桑啊,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五、结语

离开外滩,告别明珠塔,我们赶奔虹桥,回到嘉兴,到家时已经夜里11点了,给真姐报了个平安,互道晚安后入睡。这就是我们一家人的五一亲子游,读书百卷,游学归来,收获满满,爱意涌流。你的五一假期是怎么度过的呢?欢迎你给我们分享,说出你的故事。最后,祝你五一快乐,天天快乐!


-END-

作者:坤泓,90后全职二娃宝爸。给孩子最好的爱,是我们与孩子一起终身成长。深耕胎婴幼教育儿,专注父母终身学习,致力于打造成长型亲子关系。同名微信公众号:坤爸育儿(ID:kunbay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