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官窑鉴别及市场价值 很美丽

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葵瓣口龙纹盘

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

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

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北宋的官窑,目前还没有发现其窑址。根据学者的考证,北宋的官窑应该位于北宋皇宫的附近,由于黄河的屡次泛滥和变迁,使得北宋都城开封,被黄河水带来的泥沙,深深的掩埋在地下。因此目前无法发现北宋官窑的窑址。

北宋灭亡后,迁移到南方地区的宋人,建立了南宋政权。怀念北宋政权的同时,同样也按照惯例设置了南宋官窑。南宋官窑窑址,据历史记载分别位于两处,一处是位于南宋首都临安皇宫附近的修内司,这里被称为修内司官窑。另外一处在临安城外的,称为郊坛下官窑。

这两处官窑,虽然都为皇室专门生产瓷器,但是由于烧造技术和使用的瓷土的不同,因此生产出来的官窑产品也略有不同。我们和大家一起欣赏的这一只南宋官窑贯耳瓶,就是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南宋官窑珍贵瓷器。

官窑的共同点

宋代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紫口铁足。宋代官窑青瓷釉面经常可见斑点,这些斑点有黑色、黄色等不同颜色,其中有些斑点有明亮的金属光泽。

官窑大瓶

官窑大瓶,宋,高34.5cm,口径9.9cm,足径14cm。瓶圆口,直颈,垂腹,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釉面开有冰裂状纹片,上部开大片纹,近底处纹片细碎。

北宋官窑瓷器时代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釉质肥厚,瓷无修饰,主要以釉色之美,以粉青釉色为上,除了粉青釉官窑还有天青釉、月下白釉、炒米黄等釉色。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

南宋官窑瓷器代特征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以瓷器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釉层较厚,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

南宋从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分两种底足,一种上青釉,一种不上青釉护胎,一种釉面上有水浪纹,一种釉面上乳浊釉,早期没有,晚期釉色滋润,玉质感强烈。修内司官窑,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石灰碱釉,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到后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两次烧成的厚釉工,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

南宋官窑足沿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乌黑色,铁黑色,澄泥色都有,修内司官窑早期花钵,晚期花口洗和花口碗的底足都没有上一层青釉护胎汁露足部位泛出铁红色。瓷器鉴定多看底足。

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瓷器中气泡足的区别

北宋官窑的气泡分布密集而且大个、没有立体感、南宋红官窑的分布稀少而大小相差较大,北宋官窑瓷器中一般无破裂气泡,而南宋官窑釉面都有破裂的气泡。

官窑在30倍显微镜下的气泡

官窑在30倍显微镜下的气泡

官窑葵瓣洗

官窑葵瓣洗八瓣葵花式,高4.8cm,口径18.7cm,足径11.2cm。斜直壁,折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官窑葵瓣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

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底部

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总的来说宋代官窑瓷器,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是以素雅为主流,因为宋代是文人治国,通过瓷器可以看到宋人是审美,也可以通过瓷器可以感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审美的不同,元代和清代都喜欢艳俗的风格,通过元代和清代五彩和粉彩瓷器就能窥见不同民族的审美。


宋代瓷器的价值和市场行情


宋代官窑瓷器带给人以含蓄、沉静、温和、清逸、高雅的美感,这种独特的意蕴是我国中古时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产物,一件小小的瓷器与宋代的一首词、一幅山水相比,是同等地位的东方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而它是通过色彩和质感来表现的,因此更抽象。宋代官窑瓷器的价值主要在此。

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一的官窑古瓷,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表现不俗,价位一直在往高处走。2004年6月28日,一件直径8.4厘米的宋官窑圆形洗以264000元成交;2005年8月13日。一件高9.8厘米的宋官窑贯耳瓶以638000元成交;2005年12月12日北京翰海一件宋官窑花口盘以5280000元成交。2008年4月,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中,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以6753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的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据市场部介绍:“宋代名瓷数量稀少,民间收藏品多沉淀在大藏家手里,再现机率不大,而且流通的周期也随着流通量的递减而加长,可谓进入了可遇不可求的阶段,毫无疑问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项之一。同时也是全世界各大博物馆及收藏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其价格上升空间是不可估量的”。

以往拍卖成交记录:


素面,釉面纹片粼粼,高洁古雅,开片龟裂自然,无故作姿态。该物乃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通常可称为“尊”。上部分为喇叭口,中鼓腹,下部为凤尾。器型典雅,端庄贵重!


瓶八方,圆盘口,长颈往下渐宽,间饰弦纹成双。下接垂肩,棱角分明,硕腹丰盈,器形端庄,刚中见柔。底承八方圈足,胎呈黑褐铁色。通体罩施青釉,微偏灰,若水映晴空之色,澄澈莹润,隐透丹霞,不失温煦。片纹自然泛金,浓淡不一。釉质丰厚,抚如琼玉。口沿釉稍流敞,色呈绛紫,圈足釉略蓄聚,质若凝脂。配日式双重梧桐木盒。


此洗底部有七支钉痕,圈足无釉,应非采垫烧而成,或属南宋早期之作,官窑仍尚试验不同烧造方式,其他相类盘、洗多为圈足无釉,垫烧,或圈足挂釉,支烧。著录仅见一件相似官窑青釉葵瓣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器形、尺寸均与本品相同,圈足无釉,洗底并有七枚支钉痕,惟釉色青中带灰,不若本品澄澈,开片纹更为致密,胎骨深灰棕色,口沿微损,曾多次展出于博物馆特展并载录于出版品中, 1935、36年并为中国政府选送至伦敦参与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之「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大展,录于《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