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操弄千万选民?《脱欧:无理之战》解析



相信无论你多么不关心国际政治,都会知道英国公投脱离欧盟这件事。

相信也有不少人听说当时的人在投票结果公布之后,才慌忙的上网查询,什么是脱欧?



在这个应该的尘埃尚未落定,尸体仍在解剖的时刻。

《脱欧:无理之战》这部电影审视了一个国家是怎么样才会走到这个地步,以及幕后最大的推手,而这个现象所影响的绝对不只是英国人。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主角多米尼克·卡明斯,已经脱离政坛许久,但是在当时又被拜托回来主导脱欧的宣传团队。

相较起留欧方的众多专家以及大牌政治人物,他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数据,数据就是力量!



他们请了网络数据公司AggregateIQ来精准的投放社群媒体广告。

根据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和偏好,称作“精准行为锁定”量身订做的广告。

爱喝茶的人会收到“欧盟想要谋杀茶叶”的广告;

动物爱好者会收到缩图是西班牙斗牛,上面写着“停止虐待动物”的广告;

那些所谓“种族歧视”的人,则会收到“土耳其有7600万人口,让他们加入欧盟是个好主意吗?”这种广告;





不仅如此,据传AggregateIQ还找出了300万从不投票,从没关心政治,完全不存在任何系统里的人口,让他们收到广告

这部电影的呈现手法本身并不特别,导演导过一集《神探夏洛克》,而确实可以在其中某些地方看出相似的剪辑手法。

那种主角陷入自己的沉思之中,而观众也眼花缭乱的试图跟上的桥段。

古典乐的使用,有时可说浮夸甚至过度有自我意识的呈现。

以一部电影的叙事和技术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谈论之处。

但是有趣的,是它其中所探讨的——

一个国家究竟是为什么会走到这样的地步?




主角在电影中所采取的第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谋杀传统智慧”

那种用道理来说服,用理智来讨论,试图去理解其它观点的智慧已经不存在了。

现代政治,或者是说现代的任何讨论,不,应该说是现代的两方互相叫骂。

不就是如此吗?

一切都是噪音,最大声,版面最多的人就能够获胜。



英国人民做了这个晴天霹雳的决定的原因,电影中强烈的对比,就是留欧方在探讨策略时说要“诉诸理智”。

用事实、预测、数字来说服选民。

但是脱欧方却完全相反,是“诉诸情感”。

利用人们的希望、梦想、恐惧。

当然,情感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这部电影并没有明显的批判任何一方。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在开票之后,脱欧方大肆庆祝。

但是却同时也切到留欧方的凄凉画面:

所有人不发一语,清洁工来收拾还没用到的香槟杯。

在电影中两方的反应都堪称浮夸的呈现,慢动作配上脸部特写,加上电子乐重新混音的古典乐,这样近乎脱离现实的表现。

仿佛是不让观众将自己的同情或是愤恨投射到任何一方。

在这场无理的战争之中,没有人是悲情的英雄,也没有人是龇牙咧嘴的反派。




多米尼克·卡明斯不过是利用了人类数十年、数百年来所累积的情绪和经验。

电影中的一个关键时刻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标语不够有力的终结点:

“Take Control”改成“Take Back Control”

(“夺取控制”改成“夺回控制”)

仿佛是在宣告,我们不只是要掌控我们的人生。

而是要掌控被别人夺走,原本就属于我们的人生!



怀旧是人的天性,我们一向被熟悉的事物吸引。

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会将电影不断重拍、出续集、将同样的公式不断套用到其他电影之中,但是观众任然毫无怨言的看的很开心。

而当这种熟悉感消失之后,就是愤怒以及茫然的源头。

也许电影之中最让人刺痛的一场戏,是留欧方在寻找民众来测试他们的讯息时。

这些政治倾向截然不同的人无可避免的吵了起来。

而其中一位对于移民以及欧盟的种种政策怀疑的女士愤怒的表示:

“现在提起我们自己的观点只能挨骂,只能被说闭嘴。”

这就是关键,因为许多人所熟悉的世界已然消失,但是当他们想要发声时,只会被其他人禁言、耻笑。

而当一个能够为他们发声的人出现时,无论那个人多么荒唐,自然会被视为英雄。




对我来说,最大的领悟不是来自电影本身,反而是一个幕后的细节:

由真实世界中的多米尼克·卡明斯的妻子所写。

内容讲述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为了研究这个角色而前来拜访的过程。



她描述了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如何在一顿晚餐之中,逐渐变身成她的老公。

仿佛照镜子一般。

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更是与多米尼克·卡明斯畅聊到深夜,积极的试图理解他的观点。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什么?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公投当时是留欧的高调支持者!

他愿意饰演一个观点跟他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目的并不是要将他妖魔化,而是真正的试图去理解对方的观点。



也许他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讨论”才是一切的真理,而不是指着人大声嚷嚷。

毕竟,当你把一根手指指向别人,就会有其他三根指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