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这座历史名城地处黄河中游,被世人赞为“世界古建筑中心”

中国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一样。

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孕育出了很多深厚文化底韵的历史名城,例如这座千年古城:

山西平遥这座历史名城地处黄河的中游,在晋中的南边,被世人赞为“世界古建筑中心”。

当你走进平遥古城会发现就像走入了一座庞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三晋的历史遗存都留给了平遥县身后的文化积淀。

经历了两千八百年的风雨摧残,这里的人文荟萃依然风韵延绵,巍峨的城墙,森严的县衙署。

林立的一排排商铺,复古的石板路,盘根错节的一条条蚰蜒小巷,还有那一座座传统的四合院大宅。

楼阁、寺庙、教堂、道观、祠堂,星罗密布,浑然一体,文化历史的遗迹随处可见。

平遥古城的“城”有两种含义,第一个指的就是城墙。

城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筑在城的外围有一圈又高又厚的墙垣。

它是用来保护城内的百姓和战争时预防外敌入侵的。

第二个城指的就是城市。在古代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可以修筑这样的城墙的,

只有像平遥这种县级以上的政权机关所在地才有资格修筑折冲成为“城”的墙垣。

平遥城的城墙跟全国其他城市的许多地方一样,都是先先修筑城墙,后来才慢慢形成城市的。

平遥的城墙是什么时候初建的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

我们所知道的平遥城墙的建城之祖就是周宣王时期的文武大将尹吉甫。

尹吉甫在你北伐少数名族猃狁的时候在平遥这一代驻防。当时的平遥旧城狭小,

城墙的东面和西面比较低,尹吉甫将军率领他的部队一期将东西两面城墙重新修筑。

还将其余的两面城墙也增高,很显然在那次好大的军事防卫中为后来的

平遥古城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平遥古城墙在周宣王的年代里就形成了雏形。

为了防御北方少数名族的入侵,在隋唐时期,

山西平遥这一代仍然被建设成了军事重地。平遥作为“表里山河”的三晋地面,

在战蜀的布置上市特殊的重要地位。当时的平遥城墙还是用土建筑起来的城垣,

就以这样的姿态面临了冷兵器时代的一场场好大的自卫战争,经历了一场场严酷的考验。

在北宋初年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讨伐北汉的战争中,平遥古城墙经历了"靖康之难"。

大兵压境时城内援兵五千人,遗民数百户抵抗,平遥城墙被宋兵火攻。

然而城墙毕竟是土建的,所谓土不畏火克,城墙就这样保住了。

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而造成遍地尸首,血满道途的结果。

平遥城墙披着火辣辣的斑斑血迹,岿然长存。

后来明清500年的时间里,古城墙有先后经历了26次的修葺增补,

形成了如今平遥城墙现存的规模。登上城墙后,整个古城的风景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