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真的能撤回在华企业吗?这几乎是个天方夜谭

1美日限于制度特征,不能强迫企业撤回本土,只能鼓励,因此选择权由企业自身掌握

2美日的举措,实际是在对抗供应链的全球化趋势,但靠大规模补贴鼓励企业回归,恐作用不大

3供应链全球化的基础,是商品的全球化。商品的全球化使每一个生产商必须追求生产成本的最优化,以最大限度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4综合性的生产成本由多项要素构成,用工成本只是其中一环,同样重要的是供应链的完备性,运输和生产的效率等等。

5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基地,依靠的就是在综合性生产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它包括完善的供应链,运输成本优势,庞大而优秀的产业工人,以及同样庞大的需求市场等综合优势。商人逐利,正是因为看见中国在综合性生产成本方面强大的优势,才会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

6比如特斯拉,为什么要选择长三角作为重要生产基地,因为它会发现,它需要的任何零部件在长三角都有全球最出色的供应商,以及金融支持和人才支持(研发、企划、销售等等);且长三角拥有洋山深水港、辐射力强大的公路运输以及发达的空运,能快速形成庞大的产能,也拥有同样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产销一体。撤回美国本土,意味着特斯拉要放弃所有这一切。

7除非美日等国可以在上述方面形成相当的替代,即恢复本土的供应链,且综合性生产成本可以和中国匹敌,否则这种鼓励的作用,以个人之见,微乎其微。

8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性同样微乎其微。不仅在于中国的技术工人拥有全球一流的综合素质,也在于中国的庞大,以致能在各个产业形成完备的供应链体系;还有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为制造业赋能。这真的属于制度优势。

9只要全球化存在的基础——即商品销售的全球化——不变,供应链的全球化之势就不可逆转。除非美日只愿固守本土市场,但这当然完全不可能。

10最后的结果可能是,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回归美日本土,但其他更多产业则维持原状——即使不在中国,也不会回归本土。

11未来自然会有部分后起国家在供应链端威胁中国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有部分产业在迁出中国,美日的举措或许会加速这种进程,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中国整个产业体系。

12中国要做的是继续扩大内需,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促进市场公平公正,完善法律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升级原有产业,开拓新产业,以应对外部市场的威胁。

13有神奇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在,有后起的中部各省在,中国没什么好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