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属于北海人的安逸,带你看看建于60年前的渔轮厂宿舍

[你与北海的距离,只差关注我这一步]

狭长的水泥小巷子,布满苔藓的墙体,窄小的单车棚,需要拉绳才能来亮起的过道灯,偶尔有粤剧、炒菜声从远到近,隐隐传来......这里虽与繁华的街区只有一墙之隔,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间烟火气。可能先前还是车水马龙的现代化街道,转眼间就来到了上世纪,这里就是贵州路7号的渔轮厂宿舍。


渔轮厂宿舍位于贵州路半坡处,整个宿舍区不大,只有0.6万平方米,是北海33个即将改造的小区名单上的一个。

整个宿舍区里坐落着4幢老式小楼房,最高的只有五楼,和电影《功夫》里包租婆所居住的楼房很像。这些老旧小楼房旁,是几幢现代化的小公寓,两者的见面,有种时间交错的错觉。


初进渔轮厂宿舍,我感觉很安静,没有其他街区那般的嘈杂和人来人往。宿舍区主干道两旁的树木长得很好,郁郁葱葱的。或许是没有地下停车场的缘故,宿舍内居民的小汽车只能停放在道路两旁。


树木很好的遮蔽了阳光,盛夏时在树下乘凉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偶尔有一两处空隙,阳光透过空隙打在一旁的老楼上,一切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宿舍区内的居民,有的还发挥了自己擅长的手艺,做起了一些小买卖,楼道贴门上的“改衣”就是个很好的见证。

宿舍区的墙体大多都有些斑驳,甚至布满了青苔,有些人家的窗户还未改成现代化的铝合金玻璃窗,而是保持着那朴素的木质小推窗。


进入宿舍要经过一个大铁门,铁门上还有着楼房号,只不过现在生锈了有点看不清。


楼房前是一排车棚,每一户都有一间,有的住户会“改其道而行”,把车棚改造成一间小杂物房。

楼道口的电表、需要拉绳才能亮起的过道灯、老式闸刀开关、宽带线路盒子,这些不同时代的产物汇聚在一起,有种很奇妙的感觉。



这里的各种线路经过白色瓷瓶后肆意的悬挂在空中。这里的楼道很窄,勉强可以通过两个人。



不懂是不是老一辈的北海人都喜欢“收藏”东西,楼道里的小平台,被居民们塞满了各种东西,有自行车、鸡笼、纸箱......


邻里之间的距离很短,或许是中午时分的缘故,我可以清晰地听到对面楼炒菜和电视机发出的声音,很安逸的同时,又多了些生活的忙碌感。


我在宿舍区内发现了个很有趣的现象,这里的水表几乎都被居民披上“外衣”,有网友知道这样有什么作用吗?

我在宿舍区内遇到了一位妇人,她说她七几年读小学的时候就搬了进来,但这里起码有60年的历史了。这里的房子不大,也就两室一厅,虽然格局不大,但是在当时来说也算得上是“豪宅”了,一家人生活也算凑合,住户搬进来的时候都难以掩盖心底的乔迁之喜。


因为楼很窄,几乎站在自家门口低头或抬头就是对面楼的邻居,有时候炒菜借个葱、蒜,修理东西借个锤子、螺丝刀都很方便。邻里之间相互帮忙,融融恰恰的在这生活了几十年。

渔轮厂宿舍虽不像北海那些装修时尚、布局近乎完美的小区那般热闹,但它也并非寂静地如一潭死水。街坊们因为琐事的唠叨,孩童的追逐打闹,师奶与小摊贩们的谈价还价声,很好地反映出了北海人的生活缩影,生活安逸却不平凡,日子忙碌却不辛劳。


北海这座城市里的每一处建筑,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都是这座城市变迁的代表。城市的发展,必然会舍去一些老旧的东西,去改造一些事物,而最终还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