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不同
所謂“落後”,只是相對於西方工業文明。對於蒙古遊牧汗國以及朱明農耕政權,滿清談不上落後。八旗軍戶一直保持其強大的內部凝聚力,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一旦制定了一個目標,後代都會“前赴後繼”地堅持下去。平定以準噶爾為代表的蒙古汗國是清朝的“既定方針”,所以康雍乾三代不斷用兵。反觀明王朝和準噶爾,其內部並不團結:明末大規模農民起義,準噶爾派系林立,噶爾丹甚至兵敗後回不到準噶爾本部休整招兵。
南國劍拔
世界走向工業革命,只有短短的三百年時間。
這個時間正好是中國的明末清初的時候。
也許在成吉思汗征服歐洲時帶去的中華文明的四大發明,已經給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帶去了指路明燈。中國的指南針使歐洲的航海家們在茫茫大海中不迷失方向。大量開發殖民地。
而歐洲工業大發展時期,正好是在清朝的中期萌發,並迅速發展,這時歐洲並沒有能力影響中國。
歐洲列強也沒有像清朝的晚期那樣雄霸天下。
這個時期也是歐洲工業漸漸的發達起來的時候。
這個時期西方的殖民者並沒有劍指中國,而中國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康乾盛世,收復了新疆,臺灣,歸順了西藏。收下了蒙古。使中國的疆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奠定了今天的國土面積。
而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已經有能力劍指中國了。
西方帝國主義工業已經堅船利炮轟擊中國的沿海地區。
在廣州傳教,而洪秀全集團作亂,使中國南方遭受嚴重的人禍,國力衰減,清朝被這個打擊之後,開始搖動的穩固的江山。
中國這時的衰敗是洪秀全給了帝國主義機會,帶來的中國人禍和災難,而使一個強大的國家,成為了這個世界的東亞病夫。
中國用虛弱的病體艱難的與世界列強搏鬥著。
清朝有過強盛的時期,這個時期帝國主義站的遠遠的不敢動中國一根毫毛,清朝衰敗的時候,帝國主義拿著火槍直接就闖了進來。內外雙重打擊,清朝滅亡了。
寶樹白石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便一直分為農耕地區和遊牧地區兩大部分。
但古代農牧之間並不存在一個明確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個農耕民族的政權,離文明中心越遠其界限就越模糊,與今天不同,在古代邊界並非一條線這樣的概念。
於是,農耕與遊牧之間便不斷髮生戰爭,整個古代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殺戮常常是促進文明擴大化的一種方式,文明的發展從來都不是溫情脈脈的。
而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在戰爭方面,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優勢是決定性的,農耕民族除了在一個政權最強大之時能擊敗遊牧民族外,多數時間都只能防守。
所以,古代疆域的遼闊與否與文明的先進程度並無直接的關聯。
農牧兩區的戰爭,其模式往往是遊牧民族征服農耕民族,但最終的結果卻常常是農耕區域的擴大,畢竟農耕世界代表的是文明的方向。
具體到清朝,其版圖之所以大,是因為統一了大明和蒙古。
大明建立之後,其對外依然是漢唐時期的華夷朝貢模式,所以不會直接佔領遊牧民族的地盤,於是蒙古與大明便是事實上的南北朝。
而清朝在入關之前的1635年,皇太極便擊敗了蒙古的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從此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清朝入關之後,經過近二十年的征戰,終滅南明,一統華夏。
但此時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宣佈不承認清朝的大汗地位,代表人物便是噶爾丹。
之後,清朝歷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在公元1759年平定準噶爾部,統一了整個蒙古。
至此,清朝將大明和蒙古兩部分全部都統一在了一個政權之下,如果說清朝滅明某種程度上得益於李自成的造反,那麼其最終能擊敗蒙古人則表明清初的軍事力量還是相當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