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拿叛逆的孩子沒轍?5個步驟教你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情緒管理

閨蜜最近找我吐槽:家裡那個不到3歲的孩子,事情一有不如願就大哭大鬧,直到達到目的才罷休。比如 :按電梯必須他來按,家長提前按了必須取消重新讓他來按;讓他刷牙就是不刷,哄也不聽,罵也不聽,等抱著孩子情緒過了跟他說還是不聽;玩具沒有按他的意思擺好位置,就暴躁地摔東西等等。

閨蜜說:從來沒想過這麼小的寶寶會變得如此叛逆,經常搞得大人精疲力竭。現在只能小事由著他,除非涉及到安全的問題才會強制孩子必須遵守。

叛逆期的孩子

其實,閨蜜家的孩子正處於幼兒叛逆期。 在歐美國家有“可怕的2歲”的說法,在孩子2歲的時候,父母會發現孩子突然變得不配合,你無論對孩子說什麼,孩子的回應總是“不”,這讓不少家長頭疼萬分。

除了幼兒叛逆期,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一般10-20歲的孩子,會經歷青少年叛逆期,這也是不少父母最難於應對的。

為了和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好好相處,並且能夠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 ,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叛逆的原因什麼。

現在正值青春叛逆期~

驅使孩子叛逆的原因

1.生理發展的規律

“叛逆的2歲”是孩子的正常發展規律,正如開篇提到的閨蜜家的孩子一樣,孩子開始變得不配合。在這個階段,幼兒發展出了自己的覺知,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他們拒絕餵飯,是因為他想自己吃飯。他們想向爸爸媽媽證明,自己是獨立的。

而青春期的叛逆行為,無一不表現出少年們想尋求自主,獲得對生活的控制感 。有關的心理研究明,孩子體內分泌的激素以及大腦的發育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比如青少年的大腦會預設敵意,並且在此階段大腦情緒系統也很活躍。當你給孩子和成年人看同一張面無表情的人物照片,較多的青年少年更偏向於說此人不友好。這個時期的孩子更容易被激怒,就像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的發心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一般會非常牴觸。

一個憤怒的小男孩

2.誤解讓孩子不斷叛逆

父母只看表象就對孩子的種種責備,讓孩子很受委屈。我們可以感受一下以下的對話:

<code>兒子:“今天考試糟透了,我好幾道題目都不會寫。”(此時兒子因為考試的事情很懊惱) 爸爸:“你怎麼回事,上課沒認真聽講吧。你數學總成績總是不好,你有沒有好好學啊”(爸爸沒有考慮孩子的心情,開始責備) 兒子:哎呀,我本來就不喜歡數學。(孩子有些不耐煩) 爸爸:考試是你喜不喜歡的問題嗎?你得端正你學習的態度。(爸爸看到兒子談到學習不耐煩,覺得他不對) 兒子:煩死了,不想跟你講話了!/<code>

原本孩子因為考試的事情而沮喪,當和父母講的時候,得不到支持反被說教,如果換成你是孩子,你也不願意被這樣對待吧。你可能覺得現在孩子說上兩句就耍脾氣越來越難管了,明明是為他好,他真是不懂事!

和孩子相處讓你覺得有些沮喪,再次和孩子交流時孩子還是表現出厭煩的態度,你越發生氣,孩子更加叛逆。不知不覺,不好的相處模式產生了惡性循環。

此圖出自書籍《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3.情商的缺失

情商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叛逆的孩子在情商上是不夠成熟的。你會發現有些孩子就是不能夠好好的跟人溝通,止不住地發脾氣,是因為他真的做不到。這需要父母引導孩子,作為孩子的“情緒教練”,教孩子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做到控制衝動、自我激勵 ,在生活、學習或工作中有好的表現。

讓孩子遠離叛逆的方法

1.理解孩子

由於外在容易被看見,而內在卻藏在內裡,所以父母常常只注意到孩子的外在行為,而孩子的內心卻被忽略了。

2020年的3月20日,一名初二的學生從一棟大廈的7樓窗戶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原因是受疫情影響,學校讓學生在家上網課,這名學生因為缺課、沒有完成學校佈置的學習任務,老師便打電話給家長,讓家長好好管管孩子。

於是3月20日當天晚上,在父親的要求下,孩子起初不願意,但是最後還是寫了保證書。之後母親將保證書拍照傳到了班級群裡 。結果在寫完保證書的1個小時之後,孩子偷偷跑了出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某位孩子寫的保證書

這個例子是極端的,但是這樣的案例卻不止一例。孩子的親生父母萬萬想不到,原本乖巧的孩子,會突然選擇自殺。後來孩子的父親反思:“家長和老師們除了要掌握孩子看得見的行蹤動向之外,更重要的是瞭解孩子看不見的地方---內心世界。

因此父母是否能夠理解孩子非常重要,理解是幫助孩子產生安全感和健康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是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最直接的方式。

理解的關鍵是傾聽,被說到爛的傾聽你做到了嗎?

<code>首先,和孩子要保持目光接觸。你的目光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對自己所講內容有傾吐的慾望。 其次,放下手中的事。玩手機 、看報紙、看電視、刷碗,當你忙著這些事情時,孩子會覺得自己講的內容並不重要。如果你真的很忙,那麼可以和孩子約定個時間,然孩子和你充分地說。 接著,對孩子所說的內容做到及時反饋。比如孩子抱怨上的英語課,你可以說“聽起來你今天在學校過得不太愉快。”這樣說不但表明你作為父母在聽孩子訴苦,如果你理解有誤,也提供了給孩子澄清的機會。 最後,不總是批評孩子非常重要。你不妨想想,你現在願意和你的父母談論你生活的狀況嗎?還是報喜不報憂?就像孩子說自己沒考好,父親立馬跟上一句“你沒好好學習”“你很笨”之類的話,你還願意和父母談心嗎?你還願意和父母說真話嗎?/<code>

所以真的關心孩子,就不要去用言語羞辱他,認真傾聽,讓他明白你理解他的感受。

忙碌的母親

2.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這裡的情緒教練也就是做好孩子的情緒管理訓練。

美國心理學教授 約翰· 戈特曼所著的書《培養高情商的孩子》裡說:對孩子而言,他們關於情緒的認識大多是從父母身上學會的,情商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擁有剋制衝動的能力、延遲滿足感的能力、激勵自己的能力、讀懂他人社交提示的能力和 應對生活中高潮與低估的能力。

作為情緒管理訓練的家長,父母需要把孩子的消極情緒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將孩子情緒化的瞬間當成教給孩子生命中重要課程、建立更親密關係的機會。


與孩子溝通的父母

<code>

父母可以遵循一下5個步驟:

01

.覺察孩子當時的情緒;

02

.把握孩子情緒化的瞬間,對孩子進行指導、增進彼此的情感;

03

.對於孩子的情緒給予理解,傾聽孩子的心聲,認可情緒的發生;

04

.幫助孩子表達情緒,用言語為情緒貼上標籤;

05

.劃定界限,為孩子的提出建設化意見,給予指導。

/<code>

例如應用於以下場景:母女將要出門,媽媽將要去上班,女兒要去上幼兒園,但是此刻女兒很不配合。

<code>媽媽:“快背上書包,我們要出門嘍” 女兒:“不要,我不想上幼兒園!” 媽媽:“妞妞為什麼不想去上幼兒園呢?” 女兒:“我想和媽媽一起呆在家裡。” 媽媽:“是這樣啊,妞妞想待在家裡和媽媽一起玩是嗎?” 女兒:“是的,我只想和媽媽呆在一起。” 媽媽:“寶貝,媽媽明白你的感受,你想和媽媽在一起看書,一起玩遊戲是不是?媽媽也想和寶貝待在一起。但是媽媽和同事承諾過,我會在9點到達公司,我不能違背諾言啊。” 女兒快要哭了:“我不要,我就想和媽媽待在家裡!” 媽媽蹲下來,把女兒抱坐在自己的大腿上:“媽媽很抱歉白天不能和寶貝呆在一起,但是我不能不去公司上班,我想你現在一定很失望又傷心吧。” 女兒點點頭:“嗯。” 媽媽抱著女兒,讓女兒哭一會:“媽媽也很傷心,媽媽想到個辦法。妞妞~你想啊,明天就是週末了,妞妞不用去上學,媽媽的公司也休假,我們就能在一起啦。明天打算做什麼呢?” 女兒:“我要吃好吃的,還要和媽媽去公園玩。” 媽媽:“嗯,那一定很有趣。” 女兒:“那我可以帶上我的玩具一起去公園嗎?” 媽媽:“當然可以啦。但是我們現在出發可以嗎?” 女兒:“好。”/<code>

父母在給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訓練的時候,照顧孩子的感受,並且幫助他進行識別此時的情緒。認同和尊重孩子的願望,當孩子感受和識別好自己的情緒後,帶著孩子從從情緒中走出來,告訴孩子明天會更精彩。

父親安慰傷心的孩子

3.允許孩子不完美

父母們精疲力盡於孩子晚上睡覺的哭鬧,但是寶寶還小,讓孩子配合父母的作息要求不免太高了。父母們也不怪罪於如此小的寶寶。漸漸地,孩子能爬能走了,能蹦能跳了,開始鬧騰起來。你不能享受安寧的時刻,你無法做好手頭上的工作,你突然意識到你在怪罪孩子的調皮和吵鬧。

但是孩子的樣子不就是如此嗎?你希望孩子像個“小大人”?此時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控制能力還沒達到成年人的標準,他們正在成長當中。

因此你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接納孩子此階段的“鬧騰”,他偶爾忘這忘那也不算什麼,你不也忘記過嗎?當然對於孩子也不能讓他們無法無天。

母親的說教 ,女孩的不耐煩

盧梭曾經說過一句話“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想要孩子成長為身心健康又獨立的孩子,需要讓孩子有規則感。比如平時頑皮打鬧,但是如果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事,比如到了把馬路上,父母需要堅定地告訴孩子:“過馬路必須要聽爸爸媽媽的,因為保護的安全是爸爸媽媽的責任。”

這種行為邊界能夠給孩子以安全感和保護,也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慾望都能夠被滿足,由此孩子也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母親帶著孩子過馬路

靜夜思結語:

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曾叛逆過,那時,我麼多渴望自由啊。一位大學的教授說過:

如果你們真愛孩子,就陪他一起成長,做個放風箏型的父母,做到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標,手裡有分寸,腳下有土地。

<code>我是靜夜思,終身學習者,在育兒中成長。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用歡迎關注和分享。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