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丨廣西林業局對口幫扶“石上繡花”

廣西林業局對口幫扶“石上繡花”


金銀花、核桃花、油茶花、板栗花……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部門在大石山區“石上繡花”,在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繡開了朵朵產業之花,花開富民,民富久長。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對口幫扶隆林縣新州鎮馬雄村、新州鎮民德村、蛇場鄉新寨村、介廷鄉弄昔村、巖茶鄉龍臺村、椏杈鎮忠義村,涉及81個自然屯2660戶11493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723戶2959人。2015年以來,自治區林業局積極推動精準幫扶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助力隆林縣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因地施策

2016年,新州鎮馬雄村49戶貧困戶註冊成立隆林馬雄種養專業合作社,自治區林業局投資100餘萬元建立了110畝標準化沃柑種植示範基地(一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的沃柑已進入豐產期,預計今年畝產沃柑1500-2000公斤。

農民陸乜秀芬的丈夫由於腦梗喪失勞動能力,脫貧前家庭年收入約4500元。2016年以來,她通過流轉土地年增收約6000元,在園區務工年增收約1萬元,還獲得了分紅。2019年,陸乜秀芬受聘為生態護林員,年增收7500元。

馬雄村第一書記靳寶川介紹,一期項目今年預計可為村集體帶來10萬元收益,明年底二期項目初產,戶均年收入可達3萬-4萬元,有望實現產業永久脫貧目標。“通過產業發展,扶上馬再送一程,可以放手讓農戶自己‘走路’了。”靳寶川說。

2017年5月,由自治區林業局、派陽山林場籌建的椏杈鎮忠義村黃牛生態循環養殖示範基地投入運營。在養殖示範基地的帶動下,忠義村50戶農民養殖黃牛近百頭,有效增加收入。同時,基地大量收購牧草,為貧困戶增收23萬元,最高一戶年收入達1.2萬元。

2018年,高峰林場投資50萬元,為忠義村集體建設了2000平方米的香菇種植大棚,提供菌棒5.4萬棒。2019年,香菇大棚生產幹菇1500公斤,為忠義村集體經濟增收近27.75萬元,同時穩定解決6戶貧困戶就業問題,每戶增收近2萬元。

2015年以來,自治區林業局根據對口幫扶貧困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13家區直國有林場、廣西林科院、廣西林業設計院等後援單位投資2000餘萬元,利用“企業(林場)+基地+貧困戶”的管理模式,開展了10餘項特色種養項目,通過大中小、長中短相結合,幫助每個貧困村培育1-2個特色產業。

油茶示範

2018年,在幫助貧困農民經營扶貧商店、租賃養殖場、種桑養蠶等多種經營基礎上,自治區林業局集聚更多資源、資金、項目、政策等要素,積極發展油茶產業,在對口幫扶的6個貧困村加快創建油茶產業核心示範區,確保脫貧成效。

百色市隆林油茶產業核心示範區規劃面積1.1萬畝,覆蓋沙梨鄉沿償村、開衝村、沙梨村,涉及貧困戶83戶。2018年5月,三門江林場進駐示範區。

同年7月,廣西隆林裕豐油茶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負責示範區施工建設。目前,示範區已完成核心區建設2000畝,其中低改林600畝、新造林1400畝。

“公司優先聘請貧困戶參與示範區施工,每人每年超過40天,按每天130元算,年均增收超過5200元。”裕豐公司經理方朱宗說。目前,公司每年可提供勞務崗位1萬多人次。脫貧戶黃乜調家有4口人,脫貧前人均年收入約2100元。2018年以來,他通過在園區務工,每年收入1.56萬元,確保脫貧不返貧。

三門江林場採取“林場+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對荒山造林、坡改梯造林、低產林改造等不同的林地類型,實行不同的分成模式,最大程度讓利於民,提高農戶參與入股的積極性。

聚焦短板

“致貧因素通常也是民生短板,織密民生保障網才能保證貧困戶穩定脫貧。”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黃顯陽說。

聚焦短板,指向民生。2015年以來,廣西各級林業部門多管齊下,針對對口扶貧對象特點制定幫扶策略,實現精準幫扶。

2015年11月,椏杈鎮忠義村上壩屯村民張興明在貧困戶精準識別時被確定為因學致貧幫扶對象。黃顯陽與張興明開展結對幫扶,送去助學慰問金,幫扶1萬元進行房屋修繕,連續兩年每年送去5頭小豬,另送去300只小雞,幫助他年增收超過1萬元。2016年11月,張興明順利脫貧摘帽。

地處大石山區的椏杈鎮忠義村曾是遠近聞名的“金銀花村”。2015年,當地金銀花市場價暴跌,每斤價格從40多元降至7元,金銀花產量銳減,從最高315噸下降到70噸,忠義村再次陷入困境。2018年,高峰林場多方協調,聯繫山東、廣東藥商到忠義村收購金銀花,價格平穩回升。兩年來,忠義村藥用乾花產量約160噸,僅金銀花產業收入就超過856萬元,戶均收入約1.4萬元。

“家裡父母年紀大了,一直生病,為了能在家照應,我就沒外出打工。”新州鎮民德村果六屯村民農志向告訴記者,父親每年吃藥需要7000多元,一度入不敷出。近兩年,農志向被聘為生態護林員,每年增收7500元,極大地減輕了家庭困難。目前,民德村從33戶貧困家庭聘用生態護林員,幫扶106人年增收26.5萬元。

記者丨張雷 蔣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