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臨公子
這幾年有個很扎心的詞,叫“死工資”。
但凡沾邊,就彷彿被貼上魔性的灰色小標籤。什麼人生被拖垮了、破局無望了、追求安逸了、體制內沒前途了……
前陣子,一位在國企上班的朋友與我聊起現況,一肚子苦水,說去年內部改革後到手工資更少了,隨之又引發種種不如意。
“這點錢還能有啥盼頭?誰讓我踏錯行,算了算了。”
坦白講,我一直覺得很多人對“死工資”抱著甩鍋心態。死工資哪兒錯了?哪兒低級了?真正出問題,是你掙錢的模式。
別急著噴,我先說一件身邊的事。
01
同事的表哥從事建築設計行業,做過甲方當過乙方,兜兜轉轉,前後跳槽十幾次。前幾年,開了家小公司。
公司就2個人,表哥和他同學,一起做室內裝修設計。
固定客戶不多,多是接一些零碎外包。有時接不到單子就跑去找同學或前同事,看看有沒有私活可做。
除去房租水電等支出,收入只比原先高出一丟丟。
用他表哥的話說,為了這點小錢提心吊膽,還不如上班穩定。表面是個老闆,實際上連普通員工都不如。
“後悔也來不及了,心累啊。”
從旱澇保收模式,硬生生地切換為看天吃飯模式。
許多人以為只要創業,就遠離死工資,職場生涯就能柳暗花明般地翻開新篇章。殊不知,當員工的不見得都灰頭土臉,當老闆的不見得都花好月圓。
這就好比打遊戲。
一開始你團戰屢屢得勝,盤算著,單幹豈不更爽?可你忽視了自己只有幾件普通裝備,出去後無論打哪張場景地圖,戰五渣依然是戰五渣。
同樣,你以為挪個地方換個身份就能撕掉“死工資”的標籤,結果往往被現實啪啪打臉。
因為,你手裡始終拿著舊工具、用舊方法,做同樣的事。
咬牙切齒地把鐵飯碗扔了才發現,媽呀,我怎麼連飯碗都沒了!
02
不少人把“死工資”與“打工者”畫上等號,但你有沒發現:
在同一家公司、同一間辦公室、同樣薪酬,有的人能在兩三年內扶搖直上,有的人哪怕過了20年,增長的也只有年齡。
其實很正常,飯碗也有金飯碗、銀飯碗和塑料飯碗之分嘛。
它並不是由你做什麼工作決定的,而是由你如何對待工作決定的。
我想到一個挺老的故事。
一位記者到建築工地採訪,分別問了三個建築工人一個相同的問題,你們在做什麼活兒?
第1個工人頭也沒抬,沒好氣地說,“廢話啊,當然在砌牆啊!”
第2個工人想了想說:“我們在蓋房子。”
第3個工人一邊幹活一邊唱歌,他抬起頭笑呵呵地回答:“我在給人們建造漂亮的家園呢。不久的將來,人們會在這裡幸福地生活。”
若干年後,記者重新找到這三個工人,結果令他唏噓不已:
第一個人仍是一名只會砌牆的建築工人,第二個人成了這支建築隊的隊長,第三個人是一間擁有20支建築隊的大型建築公司的總經理。
他們都曾拿著相同的死工資,但被徹底拖垮的,是第1個工人。
看似他沒做錯什麼,每天老老實實地砌牆,可這正是問題所在:
他十年如一日地重複做這件事,看山是山,見水是水,能力與眼界未提高一星半點,這才是擋住大多數人的那條巨大鴻溝。
另外兩個人呢,眼在前,手在後,一步一步自然越爬越高。
03
這幾年我慢慢看清一件事:死工資不會拖垮你,相反,一個人的掙錢能力和收入模式始終裹足不前,才得到死工資。
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蔡崇信,二十年前放棄580萬年薪,跟著馬雲拿每月500塊工資。這種舉動擱別人眼裡,活脫脫就是傻帽哇!
不僅薪水縮水到可忽略不計,用馬雲開玩笑的話說,蔡崇信以前的收入,可以買下十幾個當時的阿里巴巴。
若換成其他人,拿著500塊錢的心態多半是:
反正就這點兒錢你還想讓我咋樣?混唄,做個差不多得了~
偶爾加個班,那老闆簡直要感激涕零啊!
混日子的念頭根深蒂固,死工資的牢籠堅不可破,惡性循環地陷入傳說中的“死工資陷阱”。
你或許會忿忿不平地問,上班不就為了錢麼?拿多少錢做多少事,這不天經地義麼?
咳咳,不是不看錢,而是別將它放在No.1的位置。
將做事前置,把利益後置。
利益前置者,只看工資。多給錢我就多做,少給錢我就少做,將工資視為勞動價值的上限。
利益後置者,先把事情做成。攢能力、攢經驗、攢品牌,把自個兒打磨得倍兒亮,即便現在少拿錢,可總有一天讓收入配得上擁有的水準。
換個順序,你的上升空間截然不同。
04
什麼叫死工資?我覺得包含3點。
1、做的事情長期沒變化,也不願意多做其他。
2、工資還萬年不漲。這裡說的“漲”,不是指沒有變化,確切地說,是指跑不過通脹。我國M2增速8%左右,早已進入資產回報率高於勞動回報率的時代。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普通上班族的工資增長几乎追不上房價,哪怕房價微漲,也可能瞬間抹平賬戶。
3、全部收入等於工資。過於依賴工資維持生計,把現金來源死死系在一棵樹上。它好你也好,它掛你完蛋。
這樣的死工資,才容易把人拖垮。
回頭看與死工資綁定的另外3個字,體制內。
不少人把體制內視為一道高不可攀的牆。《肖申克的救贖》裡有一段經典隱喻: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
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這段話最關鍵的字眼,應該是“習慣”。
你習慣了穩定、習慣了依靠、習慣了混日子,到頭來自驅力逐漸減弱為0,只好任憑慣性牽著你畫地為牢。
可電影中還有另外一句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咱不求做個聖者,好歹踮踮腳做個強者吧?
何況體制內也有選拔競爭和考評機制,只不過對一些人來說是絆腳石,對一些人來說是墊腳石。
不想接受,就必須改變。
他們通過不斷學習保持著跳出體制的本事,無論拿不拿死工資、無論身在圍城的哪一側,均能獲得認可。
有句話是,決定終點的,不是起點,而是拐點。
拐點何來?
你要先走到前方那個路口,才會看到。
—END—
作者:臨公子。職場上,混過一線互聯網公司,現任500強企業高級產品經理;職場外,是職場/金融平臺簽約作者、是傳媒公司合夥人、是海內外房產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