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董
01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第一天,蓝盈莹就上了热搜。
因为一首《别找我麻烦》惊艳了观众的眼球,小编我也看了那期节目,不得不说蓝盈莹作为一个非舞蹈科班出身的演员,在舞蹈、唱歌、舞台把控上不输专业人员。
最重要的是她在舞台上散发的那种活力、笃定和自信。让我一个对她不怎么熟悉的人都被她给吸引了。
正像那句话说的:“自信的女人最美丽。”
结局毫无疑问:蓝盈莹以91分的高分成为初评级第一。
这么宝藏的一个小姐姐,使得我赶紧逛了逛她的微博圈子。逛完后才发现小姐姐的优秀真不是虚的,而是实打实练出来的,真可谓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啊!!
在小姐姐的圈子里,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点滴中散发着励志,自强、独立的气息。
坚持读书,经常分享读书小论文,
尤克里里,钢琴弹得真好,
坚持跑步健身,学习英语,
……
不得不说这样的小姐姐要是放在现实生活中,那肯定是男生赞叹,女生理想的榜样嘛!
最可贵的是,人家小姐姐不是像有些人只为显示自己多么有才有艺,三天打卡两天停滞。纯粹图一面子,显摆显摆,后期懒癌犯了就把一切抛至九霄云外。
人家是接触一样东西,多多少少都干出了点名堂。至少让人觉得是真喜欢,真愿意尝试才去做这个事,而不是为了显摆自己,打造什么学霸人设。
这是我蛮佩服的一点,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点的人确实很少。大多数人都是行动上的矮子,语言上的巨人。
很多人就像一句话里说的:“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能坚持并把一件事做出成绩的人真的很少。
02
正当我佩服小姐姐的自律时,过了几天,小姐姐又上了热搜,点进去一看,原来是因为书单太没营养被群嘲了?
进而像起了连锁反应,努力、好胜心强、太功利等等嘲点爆出。
被嘲的点蛮让人纳闷的,努力也被嘲?读书也被嘲?难道不是因为别人太努力反衬自己像个废物似的心理不平衡吗?
小编大胆猜想一下那些人的心理:
看书就看书晒啥晒,作秀;
看书就该看四大名著《老子》和《庄子》,
不是这些就不叫看书,肤浅;
拿着比我高出百倍的薪资,还这么努力,太不正常了吧!不是应该拿着钱享受?不!!这是野心,绝对是野心,贪欲真强一女的!
在这些人的心里总认为你已经很优秀了,比普通人好出百倍,还这么拼。不正常,太不正常了,一定是别有意图,居心叵测。
其实这种心理,很像现实生活中穷人对富人的心理。
不知道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一种情况,一般穷人花钱如流水,有钱人反而很节省。
然后穷人有时会带着嘲讽的语气说:
“要那么多钱干啥?”
“钱那么多,还这么扣。”
钱是赚不完的,也不休息休息。”
对此,小编只能说你们真的不在一个level,大到思维、精神层面,小到吃喝拉撒。一个月薪2/3千的人怎么能想象到一个月薪几万几十万人的花销。
或许你觉得地摊上几十块的衣服可以穿一个夏天,但别人或许买一个耳环就是你一年衣服的总和。你用你的金钱标准衡量别人的金钱观,当别人超出你心里的预估时,你会产生心理失失衡,会认为别人贪欲太大,已经都怎么怎么样了还不满足。
其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个人最终的追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一个人看过更大更广阔的世界后,他的价值感和需求度只会向上走,不可能返道而行。蓝盈莹读书练琴和学英语都是对自我精神层次的更高追求。
一个人努力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请问这样有错吗?
质疑和诋毁的人往往都是空想家或理想家,而那些认真并努力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实干家。
而在这个时代,只有实干家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03
努力被嘲?让我联想到当代很多颠覆的价值观,比如之前的扶与不扶问题。当善良都要被质疑和考虑时,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孟子曾说:“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就自带善意,对万事万物都以善良的态度视之。庄子又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自带恶意,本性是恶劣的。
但人性是兼具善恶属性的,只不过随着我们长大,接受了来自外界环境赋予善恶的意义,我们会带着条件去看待善恶。
比如小孩子看到一些可怜的人会本能地同情,看到动物会本能地亲近。他们不会思考这样做对自己有何伤害,或有何损失。
这就是人性本能的善。看到你有难,我自然想亲近和帮助。
当两个小孩发生争吵,如果家长不加以阻止,可能会出现很严重的打架行为,父母经常会为犯错的小孩解释一句话:“小孩子嘛,下手没轻重的”
这也是人性本能的恶。当你威胁我的利益时,我会尽全力驱逐你。
其实这些行为就表明善恶自小就存在我们的意识里,但随着长大我们接受来自外界人或环境的影响,两者在一个人的意识中占比会发展变化。
是恶大于善,还是善大于恶?这是一个人的后续发展问题。
18年有一则新闻是一老人突然倒地不起,大街上来往的电瓶车、自行车、行人熙熙攘攘。在一两分钟内,老人身边走过18位路人,但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手帮助老人,直到第19个,是一个初中生将老人扶起。
此事件一经报道,网友纷纷向女孩竖起大拇指,称赞女孩是多么多么善良,行为是多么正能量。
善良原是本能,但如今时常锣鼓喧天式地赞扬和颂扬。从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积极影响。
但仔细想想,这也反映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善良是多么稀缺,而冷漠才是普遍的社会底色。
04
当努力被嘲,当善良本能被高度赞扬,其实质反映的是社会的可悲和一个颠倒的社会评价系统。
就像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描写的场景,阿Q受辱被打本是一件耻辱之事,但在未庄的社会里,受辱被打的阿Q反而受人尊敬,而正常的阿Q却遭人羞辱。
其实善良被高度颂扬,我们应该已经习以为常了。
小时候上学前班,我想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班级里学习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老师经常会给奖励一朵小红花。表现不好的人,老师会提出批评。
再看如今频出的劳模大颁奖或奖励好人好事,就类似是儿时小红花的延续。
这样的做法使得善良变成一种有条件的品质,就像你做了好事,你就很善良,你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如果你没有做好事,那你就不会得到奖励。
但善良不应该变成一种有条件的品质,它应该是人的本能,是初心,是最初的那个自我。
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该用表现好或坏来表扬或惩罚孩子。
这样使爱变成一种有条件的东西,但爱本应该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爱才能使情感双方建立一种横向的关系。
但在如今这个努力和善良稀缺的时代,或许我们只能借着这点微光和正能量,找回曾经遗失的美好。
写到最后
努力不可耻,可耻的是不努力,最可耻的是不努力还嘲笑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