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玉、黛玉、宝钗,有过三次不辞而别,谁更绝情

《红楼梦》:宝玉、黛玉、宝钗,有过三次不辞而别,谁更绝情?不辞而别,是人们做客之道里的大忌,更是朋友交往时应该尽量避免的。

而在《红楼梦》里,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既相爱又相杀,可谓爱恨交织一生。

既然是爱恨交织,自然就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近距离相处、最好是朝夕相处,彼此间才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注意一下,却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宝黛钗三人,都各有“不辞而别”的记录。

​不辞而别这样的举动,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可能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对豪门巨富之人来说,却是很失礼的行为,更是少爷公子、大家闺秀们所尽力要避免的。所谓“君子绝交,不出恶言”。

我们先看看他们三人的三次“不辞而别”是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第一次不辞而别,应该是发生在黛玉身上。

那就是秦可卿死的那段时间,林如海身患重病,派人来接黛玉回江南。我估计,黛玉走得匆忙,应该也来不及和姐妹兄弟们一一话别的。

​尽管,黛玉的暂去,一定会和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人打招呼,但对平辈的人可能就难以做到了。毕竟,林如海千里迢迢送来急信,必然是非常危急。年幼的黛玉,自然是向长辈们禀告,以便立即前往。

正是因为走得匆忙,才导致贾宝玉郁郁寡欢。在听到秦可卿的死讯后,第一时间竟然吐血而出。可以说,也幸好秦可卿死得突然,才能及时纾解了贾宝玉内心的积郁。

但无论如何,黛玉的不辞而别,对贾宝玉而言,是一份很大的创伤。或许正是幼年的这份经历,才导致最后他也选择不辞而别吧。

​第二次不辞而别,发生在宝钗身上。

不辞而别的对象,则是宝玉和黛玉,甚至连贾母都算在内。

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哪一回了。那就是抄检大观园之后,宝钗第二天就从大观园搬走。

其实,早在第74回,薛宝钗就和众姐妹告别时,只是说母亲近日微恙在身,而哥哥薛蟠正是娶夏金桂的时候,家里忙得一团糟,要回去帮忙招呼几天。

可到了第78回,也就是宝钗正式搬离大观园的时候,却只是和王夫人说了一下。当然,当时还有王熙凤在场。

按说,薛家借住贾府,虽然名义上是贾政做主,但内室的事情,尤其是薛家没有男主人的情况下,必定是经过贾母点头的。

更何况,宝钗主到大观园,更是元春贵妃的旨意。如今要搬离大观园,只和王夫人这个姨妈打个招呼,显然是既不合情、更不合理的。

按照常规的动作,应该是向元春禀告。得到允许后,再叩别贾母,这样才不失为四大家族的作风。

所以,对贾宝玉和黛玉两人来说,宝钗确实是不辞而别的。于是便有了宝黛二人不约而同去蘅芜苑的扑空的情景:

宝玉又至蘅芜苑中,只见寂静无人,房内搬的空空落落的,不觉吃一大惊.忽见个老婆子走来,宝玉忙问这是什么缘故。老婆子道:"宝姑娘出去了.这里交我们看着, ……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环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 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地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可见,在贾宝玉心里,宝钗的不辞而别,是“这样无情的事”,完全不顾及兄弟姐妹们这么多年来的朝夕相处之情。

所以,才有贾宝玉心中觉感到的“这么无情”之叹。这个无情,既有人间离别之情,更少不了宝钗不辞而别这个举动本身的“无情”。

而《红楼梦》里的第三次不辞而别,就发生在贾宝玉身上了。

黛玉死后,贾宝玉和宝钗成婚。因为贾府遇到的危机,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厌恶功名的贾宝玉、不得已热忱读书以参加科举。而谁也想不到,贾宝玉这一去就杳如黄鹤,再也没有回来了。


虽然,此时世上已经没有了黛玉。但他和宝钗的身份,已经不是以前的表姐妹,而成了需要相濡以沫、风雨相扶的夫妻了。为何就能这么狠心不辞而别呢?

根据续书里的情节,贾政在回京途中,某个雪夜的渡口,曾遇到过贾宝玉。按说,贾宝玉此来,唯一的目的就是所谓的“了却父子之情”,从此舍家而去。

​既然,贾宝玉此时尚能想到有父子之情,为何就没有想到要和宝钗这个妻子话别呢?父子之情固然如山般深厚,而“一夜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之理,难道贾宝玉就不明白?

之所以贾宝玉对宝钗会不辞而别,或许,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宝钗当年从大观园不辞而别的影响所致吧。

想当年,宝钗能让宝玉发出“世间竟有如此无情之事”,很多年以后,两人婚后,宝钗万万也没有想到,贾宝玉对自己,也会表现得这么绝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