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篇
40年砥礪奮進,深圳從邊陲小鎮成長為有全球影響力的大都市,香港見證並參與了這段歷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持續推進,香港在迴歸祖國23週年之際,也迎來了有如“定海神針”的香港國安法落地實施,“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開啟歷史性新節點。香港,正迎來揚帆再出發的最佳契機。
即日起,我們開設“香港揚帆再出發”專題報道,專訪香港各界人士,暢談港深及粵港合作的無限可能,並展望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當中的發展前景。
“全球無人機領先品牌大疆的創始人汪滔,是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內地首家民營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畢業生;順豐物流集團創始人王衛在香港長大……”近日,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經民聯)、立法會工程界議員盧偉國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時,細數了與香港相關的廣東創業成功範例。
66歲的盧偉國是一名工程師,在多個香港特區政府諮詢委員會、工商科技組織及專業機構擔任職務,他也是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去年香港“修例風波”中,他多次公開發聲強烈譴責暴徒暴行,他也致力推動爭取香港建築工程企業進一步參與內地工程建設,希望香港工程界更多地分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紅利。
“古人逐水草而居,現代人逐機遇而居。”盧偉國呼籲香港年輕人,應放眼大灣區,勿因誤解和偏見錯失粵港澳大灣區機遇,錯過真正發展的好時機。
【對話盧偉國】
“香港盼與內地恢復通關,參與國內大循環”
南都:近一年多來,香港先後遭到“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打擊,香港工程業界受到哪些影響?
盧偉國:香港先後出現社會風波和疫情,嚴重影響香港市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各行各業都無可避免地受到重創,失業率不斷上升。
就建築工程行業而言,目前失業率已達到11%,我也瞭解到一些企業因物料供應出現了問題,導致工作鏈斷裂、供應鏈斷裂,資金週轉開始出現問題。但工程行業並不是受影響最嚴重的,至少部分工人仍有工可開。香港旅遊業受影響更嚴重,所有旅遊從業人員收入基本為零。
南都:今年香港迎來了香港國安法,你認為這對重振香港經濟有什麼積極的意義?
盧偉國:“修例風波”背後其實是暴亂分子的“亂港”圖謀,而隨著香港國安法落地實施,香港社會便迅速恢復了安寧。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安全都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國家安全,社會才能得以安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從這個角度上看,香港國安法是香港經濟得以恢復的前提和基礎。
南都:目前香港就恢復經濟採取了哪些措施?面臨的挑戰主要是什麼?
盧偉國:針對社會風波和疫情帶來的經濟困境,香港特區政府已迅速推出幾輪的資金措施支援社會經濟活動和解決民生問題,截至目前,累計已到3000億港元。
在工程領域,我們曾向特區政府提議,通過基礎建設的發展幫助帶動振興經濟,因為基建工程的開展不僅可以解決許多工人的就業問題,工程的本身也將造福百姓生活。該提議獲得港府的支持,前段時間立法會通過一些公共工程的撥款,得到港府迅速落實,目前已經有一半都在動工。
但香港要想真正恢復經濟,還是要先控制住本地疫情,儘快恢復與內地的通關。香港與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從來都是唇齒相依。因為疫情原因,兩地居民在工作、學業甚至生活上的往來都大受影響。在全球疫情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們急切盼望恢復與內地通關,積極參與到“國內大循環”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
“深圳的成功,一直有著香港人的貢獻”
南都: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對於這座毗鄰香港的城市,你有什麼印象?
盧偉國:從我個人經歷來說,可以說是見證也參與了深圳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就到深圳蛇口建立合資企業,那時候蛇口才剛剛開發,我記得那時候在羅湖過關前往蛇口需要1個多小時,中間不少還是泥路。那時候祖國的中外合資法也是剛剛出臺,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40年的變化天翻地覆,目前深圳GDP相較於40年前已經翻了1萬倍,且在創新科技方面從無到有發展成讓世界都驚歎的強大產業鏈。我為自己能參與到這個進程中感到榮幸。
南都:你認為深圳取得今日的成就,賴以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盧偉國: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於人才的聚集。深圳與香港相似,本來是個小漁村,人口較少,當地農民大多從事較為初級的經濟活動。當深圳成為祖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後,它迅速地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聚集,幫助深圳快速崛起,而後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聚集在深圳,又幫助著其產業不斷升級改造,發展成現在的創新科技型城市。
南都:在你看來,深港合作在過去有哪些比較成功的例子?
盧偉國:深港合作一直都在進行中,可以說,深圳的成功,一直有香港人的參與和貢獻。40年前,香港不少年輕人到深圳開設工廠,他們帶來了最初的資金、經驗和技術,利用深圳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生產出物美價廉的產品,助力深圳製造業的起航發展。
時至今日,深圳已從傳統制造業轉型為高新科技產業,當中仍有不少香港人或者香港元素的貢獻。如全球無人機領先品牌大疆的創始人汪滔,是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內地首家民營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畢業生;而順豐物流集團創始人王衛在香港長大……這些都是深港融合成功範例,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粵港未來融合發展提供重要借鑑。
“年輕人應逐機遇而居,港人莫因偏見醜化大灣區”
南都: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如火如荼,你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能為香港工程界帶來哪些機遇?
盧偉國:香港工程界已從大灣區發展中獲益很多。一方面,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如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的建設已為香港本地工程界帶來不少商機;另一方面,內地未來如果進一步開放建築業等行業,香港工程界還可以獲得更廣闊的內地市場。
早在兩年前,我曾致函國家住建部,表達香港工程業界希望進一步放寬港資建築及工程企業參與到內地工程建設的限制,獲得住建部同意逐步放寬,並利用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機制實現。近日,深圳前海已實施香港工程建設領域專業機構和人士在前海執業的備案制度,這是先行先試的重要舉措。
南都:對於香港年輕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你有什麼建議?
盧偉國:香港人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進入21世紀,全球的經濟競爭不再是城市之間的競爭,而是城市群之間的競爭。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要想繼續躋身世界一流城市,不可能靠單打獨鬥,必須通過與城市間的優勢互補從而實現互利共贏。
回想祖國改革開放初期,內地各方面的條件都尚未成熟,但仍有很多香港人願意到內地打拼,他們用勞動和智慧闖出了一片天地。到現在,內地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有著完善的配套措施,香港一些年輕人卻因為誤解和偏見,矮化、醜化大灣區,看不見機遇。
所以,我勸告當下香港年輕人,不能將自己困守圍城,也不要因為誤解和偏見錯過可以拼搏的機會。
古人逐水草而居,現代人逐機遇而居,多到粵港澳大灣區去,那裡給予年輕人的,是廣闊的資源和龐大的市場。
【人物名片】
盧偉國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為工程界功能界別的代表,他亦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全國委員。他熱心服務社會,曾參與多個政府諮詢委員會、工商科技組織及專業機構的工作,如曾任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2007年至2008年),及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前會長,並出任沙田區議會議員多年。
他還擔任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香港醫院管理局成員、香港機場管理局成員、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香港品質保證局榮譽主席,併為香港綠色策略聯盟創會主席。
1992年,他獲得獲“香港青年工業家獎”,並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1年獲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頒發榮譽勳章(MH),2004年獲委任太平紳士(JP)。2005年榮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銅紫荊星章(BBS),2015年榮獲港府頒發銀紫荊星章(BBS)。
採寫:南都記者 餘毅菁 實習生 房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