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關於偷窺的電影,很純情

打開《愛情短片》的那天上午,我坐在全家便利店,手邊放了一杯奶茶

幾乎是全神貫注地將它看完。

那杯奶茶,不覺讓我想起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具有戲劇連接性的牛奶

影片結束於一杯牛奶灑在桌子上,女主背坐桌前,奔潰掩面,

男主突然進入畫面,將手放在女主肩前,

女主用手撫摸男主的臉,一個簡單的動作,但情感非常濃烈。

而這一幕其實是女主透過望遠鏡窺視時所幻想的。

實際上,此前現實一幕中,女主奔潰痛哭後,她的手只是攪著桌子上的牛奶液體。

兩幕對比,女主終於為自己無處安放的手找到了歸處

而導演也試圖用這一幕告訴觀眾

——女主最終相信並接納男主對她的迷戀真的出於「愛」了。

電影《愛情短片》描繪了青年託梅克用望遠鏡偷窺對面樓的性感女人瑪格達,並深深地愛上她。

女人的一顰一笑,青年都為之沉迷。

青年終於鼓足勇氣告白,但之後的發展卻變得難以預料。

關於《愛情短片》,有些人認為它講述的偷窺者和被偷窺者,

也有人理解為一個青年暗戀性感熟女的倫理故事。

兩種理解催生出的影片基調其實是相似的,都帶有強烈的禁忌性危險

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處理這個故事時卻反其道而行。

透過影片的英文名翻譯“A Short Film About Love”便能窺見一二。

所以我更願相信,這是一部試圖探討 “ 什麼是愛 ” 的純情電影。

它簡短,有力,又令人沉迷。

即便你知道故事結尾,也會被吸引打開並看下去。

「愛」這個題眼,始終“困擾”女主。

她覺得面對19歲青年樸素且突然的“我愛你”告白十分可笑。

他不過是郵局裡平淡無奇的毛頭小子,可能還是個沒談過戀愛的處男。

在女主的認知裡,這完全不像會和自己產生聯繫的男性。更何況他還一直偷看自己。

她得知對方偷看自己後,大膽地將床搬到男主的偷窺可視範圍,和情人玩起床歡。

用調戲的方式,表達對男主的輕蔑。

甚至引導男孩主動觸摸自己,令他匆匆高潮,使他的迷戀瞬間幻滅。

她口中的自己“不是個好女人”,但內心的潛臺詞:你(男主)什麼都不懂,這怎麼是愛呢。

但男主的眼睛始終沒離開過女主,在他的望遠鏡裡,女主是如此的迷人,彷彿他生命裡唯一的亮光。

《愛情短片》這種彼此認知不對等的情感關係,似乎成了整個劇情走向的驅動力。

直到最後30分鐘,男女主偷窺者和被偷窺者的身份發生調換。

導演又提供了另一種視角,使故事的層面不再一直停留在糾結不清的漩渦中。

如果你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所瞭解,那你應該知道他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並非《愛情短片》,而是《藍·白·紅》三部曲。這部經典系列以三種顏色為底色刻畫了三種愛情。

《愛情短片》拍攝於1988年,比《藍·白·紅》三部曲要早幾年,就像藍白紅的前傳,它同樣將配色發揮到極致。

影片出現大量的紅、綠、藍。尤其以紅色顯著。

《愛情短片》中的主場景——男主望遠鏡裡女主的家

被綠色和紅色分為兩部分。

廚房和客廳隨處可見綠色的點綴,

女主小區樓下和男主工作的郵局,以及兩人第一次約會的餐廳都以綠色為主背景。

綠色,代表了生活。

藍色出現的場景相比綠要少,大多在夜晚,畫面中基本呈現了男主或女主獨自一人時的狀態。

藍色,代表孤單的身影。

而大量紅色呢?它代表什麼?

紅色是女主臥室的床;

是男主為聽她的聲音而撥過去的電話;

男主用來遮蓋他視若寶貝的望遠鏡的布;

還是男主向女主告白時的窗戶;

兩人第一次觸碰時的沙發;

更是女主寫下歉意的畫;

男主手腕上流出的血水。

不言而喻,紅色代表著——愛。

和影片中大膽外露的紅色運用恰恰相反,《愛情短片》的浪漫橋段非常

剋制

男主向女主表明愛意後,終於鼓足勇氣約女主出去。令他欣喜的是女主竟爽然答應。

下一秒,男主便在小區樓下拉著送奶車,來回狂跑。

這一幕像極了第一次戀愛時那種小心翼翼又難以自持。

影片存在爭議的一點,男主對女主這種愛真的是純粹的嗎,連性都可以忽略掉。

其實也不盡然。

通過兩人的對話,我們知道,他最初注意到女主完全出於性吸引(翹臀、身材好)

而愛上她則發生在男主對看到她和別人做愛態度的轉變——開始有意識地避而不看。

男主對女主的那點(如果能被稱為)佔有慾,完全吞噬了自己。

這種佔有慾微薄到僅僅是:靜靜地愛著她,什麼都不做。

有些人認為男女主近乎柏拉圖式的情感,不過是電影戲劇化的表達,現實中很難如此。

我突然想起高中時,一個朋友說過的話 “當你深深暗戀一個女孩時,連A片也不想看了,索然無味,且感覺像背叛她。”

我內心有些鄙視這種假純情,像是自我感動的幼稚表達。

一直到我看到《愛情短片》反覆回味起男主向女主告白的那場戲

——“為什麼偷看”

——“因為我愛你”

——“你想要做什麼”

——“什麼都不要”

我再次回想起,高中時那天下午,朋友一臉認真的表情。

我想,那時候他真的很愛很愛那個女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