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紫砂壺也就裝裝樣子,真泡茶還得用蓋碗,別不服

喝茶的人很多,茶的種類也有很多,但泡茶的器具總的說來只有幾大類。

壺、蓋碗、杯子。


其中壺類以紫砂壺最貫耳,蓋碗以瓷器為首,杯則寬泛的多。

但在茶圈一直存在一些比較,比如泡茶,到底是紫砂壺好還是蓋碗好?

愛用紫砂的,覺得其他器具都是不入流,不講究,不尊重茶文化。

而喜用蓋碗的,覺得用紫砂的都在玩逼格,玩收藏,大部分都超脫了茶文化本身,

說的簡單點,用紫砂喝茶的人,壺比茶都重要。

用玻璃杯的人,則不屑參與討論,“不就喝個茶,至於比嗎?”

作為紫砂和蓋碗都接觸過、都用過,並且對相關文化都略有研究的小編。

簡單說說我的看法:用紫砂壺的大多圖其表,真泡茶還得用蓋碗。

為什麼這麼講,邊看邊說。

大眾接受程度

先說蓋碗,始於成都,是成都人最愛的飲茶方式,也是全國很多茶友的選擇。

但凡去過成都的朋友,坐過老茶館,都知道“老成都蓋碗茶”名不虛傳。

悠閒散漫,獨樂、眾樂毫不衝突,三教九流,士農工商,人手端著蓋碗茶,一品人間味。

而紫砂壺,普通人則是很少見,僅以宜興為多,為好。

而其他地方用紫砂壺的人則少了很多,所以不論是文化宣傳還是和大眾的融入度,紫砂壺稍遜一籌。

所以紫砂壺會給人小眾的感覺,有人能通過使用紫砂壺產生優越感,滿足感。

從大眾接受度來說,蓋碗就比紫砂壺更接地氣,更接受度更多,而且更多人使用,紫砂壺只屬於少數人的選擇。


泡茶功能性、實用性

理論上,從泡茶的實用性來講,紫砂壺更勝一籌,因為紫砂獨特的透氣性,保溫性讓茶葉可以散發最本真的味道。

不同的壺型可泡不同的茶,不同的容量可泡不同的茶,不同的泥料也可以泡不同的茶。

每一點點變化,都能讓茶葉展示不同的韻味。

但是,是真的麻煩。紫砂又講究一壺事一茶,混合著泡,串味。

從清潔上,也不利於清理。增加了使用者的時間、精力成本。

而蓋碗,雖然沒有紫砂細膩,泡法也簡單,放茶倒水,蓋上,一碗可裝天下茶,並且不附味,一套喜歡的蓋碗,可以泡很多茶。清洗,保養都很簡單。

所以紫砂雖然能將茶味展現盡出,並且儀式感十足,但是麻煩。

在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少有人能夠專心致志的泡一壺好茶,只能屬於有空得閒的茶友使用。

而蓋碗則方便許多,能看湯色,觀茶底,清洗也簡單。


本身價值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畢竟消費得起才有人買。

一套蓋碗的價格和一把紫砂壺的價格,往往相差巨大。

紫砂壺比蓋碗貴,這也是普遍認知。

有人說,我幾十幾百也能買到紫砂壺,但稍微瞭解你就知道,你的紫砂壺到底是什麼質量的壺。

還有人認為,紫砂壺價值高,用起來有面子。

高工作品幾十萬幾百萬,甚至顧景舟的作品早已上億。

但恕我直言。

說紫砂壺珍貴有價值,捫心自問一下子,有多人把壺拿來用了?

是用來泡茶,還是用來“收藏”?

他會出現在茶盤上的次數多,還是拍賣行上的次數多?

從泡茶選這個角度來說,脫離了實用價值,就不在泡茶的功能裡了。



紫砂有人炒,就有人買不起,買不起就沒人用。

蓋碗這方面比紫砂穩定,定位還只是飲茶道具,所以誰都買得起。


另外,紫砂行業本身的水深,更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行業羅列各類標準,機車,半手工,全手工,品質層次不齊,以次充好。

各類職稱評頭頭是道,民間藝人,助工,工藝師,高工,真假魚目混珠,代工層出不窮。

行業內的人都搞得烏煙瘴氣,讓消費者怎麼敢選?

花了幾大千買了一個假壺,還告訴我不同的茶要不同的壺,什麼一壺一茶,講究的很,狠狠的宰。

於是就有這麼個現狀,沒有人只有一把紫砂壺,都但發現自己只用一把。

大量紫砂壺被陳列在架子上,僅供觀賞。

以前用紫砂壺會讓人覺得好有格調,好有品位,所以貴得有理由,貴也有人買。

而現在只會讓人覺得,還用紫砂壺呢,真是人傻錢多。

那我不如多買幾副蓋碗,便宜實用。


所以說,紫砂壺和蓋碗各有優勢,雖然紫砂具有展示性,炫耀性,儀式感。

真正融入生活,在茶盤上常駐的,卻是蓋碗。

我是漫說茶館,分享成都人文故事,講述老茶館往事。

關注我,一起了解我們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