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55個少數民族新未知 踏歌而來的壯族人:我的歌,就是我!

行走的天蠍女 之 追逐的繆斯

2018年10月13日,天氣晴

我繼續出發!

目的地——廣西。

和以往不同,

這次出發,我不是一個人了。

我懷孕了。

31歲了,這個孩子的到來,

讓我欣喜若狂,也讓我心有疑慮。

有人問我,你現在懷孕了,

接下來的路,你還走嗎?

答案是——當然,我會一直走下去。

北漂10年,

在水泥鋼筋的森林裡長久的生活著。

我似乎都要忘記家裡,

刻在內心深處,一切回族生活的烙印了。

我出生在一個回族家庭裡,

從小,我對民族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

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為什麼會穿著這樣的衣服?

我們為什麼吃著這樣的食物?

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是這樣的顏色?

30歲的時候,

我決心要做一件事:

減掉一頭長髮,

獨自一人,自駕萬里;

從雲南到新疆、再到廣西;

沿著少數民族祖先走過的路,

去探索55個少數民族的源流。

三十而立·夢起時

30歲,

我一個人,去看看這個民族的世界。

31歲,我有了一個孩子;

儘管現在她尚未出生,

但我好像已經有了一個母親所有的柔情。

我的孩子將來會是什麼樣呢?

她會問我什麼呢?

她會不會也睜著大大的眼睛,問我:

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為什麼會穿著這樣的衣服?

我們為什麼吃著這樣的食物?

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是這樣的顏色?

探索55個少數民族的道路,

跋涉千里,非常辛苦。

但這個孩子,讓我的腳步更加堅定。

因為,我正在尋找答案。

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31歲,

帶著孩子出發,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廣西的民族眾多,

壯族、京族、瑤族、毛南族、

仫佬族、苗族、侗族、水族……

等等都能在廣西見到他們的身影。

廣西,就像是一個花園,

十多朵民族之花,在這裡盛開。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民族。

他們支系眾多,主要分佈在廣西各地。

85.4%的壯族人居住在廣西。

(壯族支系分部)

據2010年人口普查統計,

有14449萬壯族人生活在這裡。

但在雲南、廣東、湖南、貴州等地,

也可以見到這一族群的身影,

大聚居小分散,零星分佈。

(壯族族稱)

壯族起源於我國南方古百越族群

的西甌、駱越部族,

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幾萬年來,

壯族人一直在廣西繁衍生息。

在6、7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壯族的先祖柳江人就生活在這裡;

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廣西桂林生活著甑皮巖人,

他們和現代壯族人有著基本相似的樣貌。

他們是壯族人的先祖傳承,

亦是壯族人的傳承。

鼓·聲

鼓,

是壯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表達。

從戰國開始,壯族的鼓聲,

一直響徹寰宇,直到現在。

在遙遠的古代,

壯族人使用的是銅鼓,

比起樂器,它更像是一種禮器。

(壯族銅鼓)

它象徵著至高無上權力,

在祭祀、盟會、集會、

賞賜、進獻、喪葬等場合出現,

莊重而威嚴。

(喪葬中打銅鼓)

從戰國開始,及至清代末期,

廣西的銅鼓,

數量達二千面以上,是世界銅鼓擁有量之最。

從《後漢書》開始,

關於廣西地區鑄造和使用銅鼓的記載;

可謂史不絕書。

因此,

人們把廣西叫做“銅鼓大本營"、“銅鼓之鄉"。

幾千年來,

壯族人民的喜怒哀樂都被刻在這些鼓上。

銅鼓是一種綜合藝術品,

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於一身。

銅鼓上的每一道刻痕、花樣,

都反映著當地民族的社會、精神、風俗的變化。

清代末葉,

延續兩千多年的南方銅鼓鑄造工藝漸漸沒落了,

但及至今天,

壯族的鼓聲依然在沸騰,

依然在履行著記錄者的職責。

每到節慶日,

廣西的村村寨寨依然會有鼓聲迴響,

人們在鼓聲中歌唱、舞蹈、生活……

螞拐節

在每年的螞拐節

即青蛙節,

廣西紅水河流域壯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節日,

壯族人民還會在鼓聲中,

跳起螞拐舞

找蛙、祭蛙和葬蛙,

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源遠流長的廣西銅鼓文化,

凝聚著廣西各族先民的聰明智慧,

閃爍著廣西文明歷史的光輝。

(壯族螞拐舞)

歌·聲

壯族是一個善歌的民族,

人們廣西壯鄉稱為“歌海”。

歌聲,

對於壯族人民來說,

具有極其特別的意義。

在原始社會,

壯族人民狩獵時,會發出震天的吶喊。

這便是壯歌最早的起源。

上山狩獵吶喊、下田幹活吶喊、

求偶追愛吶喊、祭祀上蒼吶喊……

一聲聲激昂的吶喊,

從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傳播到了現在,

形成了現代壯歌。

學歌

壯族人無論男女,

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

父教子,母教女,

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

貫穿壯族人民一生的,

除了遙遠古代傳來的鼓聲,

還有身邊所有人的歌聲。

隆林縣壯族傳統八音坐唱

當地壯族世代相傳的民間說唱藝術

對歌

在壯族鄉村,

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

婚喪嫁娶,逢年過節

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

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

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

唱歌,

是壯族人的一種罪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還湧現出很多像劉三姐、

黃三弟這樣被稱為“歌仙”、“歌王”的人。

(歌舞劇《劉三姐》中的對歌場景)

和歌

壯族人不僅天生會對歌,還會和歌。

在壯族聚居的村寨,

到處都可以聽到具有獨特風格的

二聲部和三聲部山歌。

壯族多聲部民歌各地不同,

歌腔約有一百多種,

在廣西境內壯族多聲部山歌,

遍及廣西六個地區30多個縣,

其中以百色、柳州、

河池,南寧等幾個地區流傳最廣泛。

村寨之間,天生有一種默契,

分部合唱,圍繞著主旋律,

時而平行,時面交叉,

高低相襯,跌宕起伏,悅耳動聽。

(正在表演的壯族合唱團)

歌圩

壯族人愛唱歌,

不僅平時唱,家裡唱,

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

稱為“歌圩”或“歌節”。

三月三、春節、四月八、中元節、

中秋節以及婚嫁、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

只要是壯族人扎堆的日子,

幾乎都會形成“歌圩”。

甚至,大家一起去趕集,路上,

大家就會自發的組成“歌圩”。

“歌圩”講究:

“歌圩”還有許多講究:

白天的,

常常發生在野外,

年輕人們“倚歌擇配”,

兩個人對上了歌,多半是有意了。

晚上的,

則是在村寨裡,

人們吟唱傳授生產、

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歌、

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

白天是愛情,夜晚則屬於家庭,屬於生活。

節日

壯族人民的節日眾多,

每個月都有重要節日。

(壯族節日一覽表)

其中,最重要莫過於“三月三”

它不僅僅是歌圩會,

還是壯族的祭祖掃墓節。

每年的農曆三月三,

都是廣西的公眾假日,

全自治區都會放假兩天。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婆婆,

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

小蛇傷好後不肯離去,

老婆婆便當做親生兒子一樣養著他,

還為他取名“特掘”。

"特"在壯語裡是男的意思,

"掘"在壯語裡是短尾巴的意思,

“特掘”就是短尾巴男孩的意思。

因為這條小蛇,

人們也稱呼這位老婆婆“乜掘”,

“乜”在壯語裡是母親的意思,

“乜掘”就是特掘的媽媽。

多年後,老婆婆壽終正寢,

鄰居們將她入殮。

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

她平日裡視你如己出,

她走了,看你怎麼給她盡孝。

小蛇彷彿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

化身為龍,風雨大作,

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

和它自己一起捲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

每逢三月三前後,

大明山地區常常出現極端天氣,

暴風雨或者下冰雹,

人們就認為,

這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特掘”化身為龍,

人們也就將這位老婆婆稱為“龍母”。

因此,

有的壯族人也將“三月三”叫做“龍母節”,

所以,

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歌圩會,

更是一個弘揚孝道,祭奠祖先的節日。

(2018年武鳴羅波鎮舉行的龍母祭祀活動盛況)

廣西隆林傳統“百村千人山歌賽”歌圩

幾名壯族婦女正在唱歌

慶祝“三月三”

壯族傳統節日,

許多壯族婦女在一起製作節日美食

“三月三”節前,

壯族家家都會準備五色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由紅蘭草、黃飯花、楓葉、

紫蕃藤等等植物天然提取顏色,

紅、黃、黑、紫、白五色相間。

相傳,這是為了紀念“掘尾”,

這條小花蛇最後化身為龍,

身上就是紅、黃、黑、紫、白等五種顏色。

“掘尾”代表的是孝道,

是壯族“三月三”祭祀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壯族的掃墓儀式十分莊重,

男女老少,扶老攜幼

帶著五色糯米飯來到墓地,

除草添土,修整墓地,

燒香上墳,供上祭品,

跪拜敬酒,焚燒錢物,

插標掛錢,燃放鞭炮,

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

裝扮

廣西壯族支系眾多,分佈廣泛,

因為各地的環境、氣候、

生產力、風俗、審美不一,

所以,

壯族的服飾,可以說是全國少數民族中,

種類最多、各個支系相差最大的。

壯族服飾種類繁多,豐富紛呈,

每一個支系都獨具地域特色。

(壯族服飾)

雖然各地壯族人的服飾差異很大,

但大部分壯族男女老少的服飾都比較莊重,

深色調的較多,黑色尤其多。

男服

男子上衣

以黑布對襟衣為主,

圓領闊袖,兩襟釦子7—9個,

釦子用黑布織成,

穿時,將兩襟的扣子扣起來。

(壯族男服上裝)

隆林革部男服

男子下衣

是黑色為主的褲子,褲口寬大,

一般為1—1.2尺寸。

成年人均包頭巾,

尤其是老人,頭包長約4—5尺的黑巾,

或用一塊黑長方形的布合縫,

上端打折,頂開圓孔,戴於頭上。

女服

女子的服飾雖然也以莊重的深色為主,

但是的相比男子還是要多彩得多。

上衣以黑、青、藍或淺藍為主,

少部分地區也有白色的,

以右衽斜襟式唐裝為主。

(壯族女服上裝)

下衣有裙子和褲子兩種,

裙子長至腳踝,類似百褶,稱為長摺裙。

長摺裙的外面,正兩腿心處,

會各繡一條垂直對稱的大花邊,

在臀部處打幾個折,

臀部下的裙腳捲起一寸左右,

兩邊以幾針縫住,形成後裙腳弓形翹起。

從正面看是桶裙,背後看是摺裙,

十分雅緻。

褲子則是鑲有花邊的寬鬆長褲,

十分精美。

鞋子

鞋子,

男人多穿著土布鞋或龍鳳鞋。

女子則是精美的繡花鞋,

隆林革部男鞋

壯族錦儂支系女鞋

鞋頭有鉤,象龍船一樣的形狀,

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

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

這一次,

我專門驅車從南寧到武鳴,

有幸拜訪了當地壯族彩繡傳承人

陸蘭珍老師。

(和陸老師的合影)

陸老師今年已經67歲,

依然奮鬥在壯族服飾文化傳承的第一線。

她是南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名錄中的一員。

手中的設計圖和繡線就是她的武器,

捍衛者壯族服飾文化的傳承。

她的壯繡作品手工精湛,技藝高超,

完美的展現了壯族文化的絢麗與壯美,

獲獎無數。

(陸老師所獲榮譽)

陸蘭珍老師設計的

陸蘭春老師製作的

刺繡-古駱越新娘

刺繡-壯族古代男婚

在中國第十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

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

2018“百花杯”中國藝術精品獎

銅獎和優秀獎。

陸老師還大方的讓我試穿了一下。

衣服很美,

就是模特很業餘。

哈哈哈。

(我的試裝照)

陸老師非常善解人意,

還現場為我展示了壯族手工藝。

(陸老師展示製衣手工)

聽聞我的旅行故事,

行走在探索55個少數民族的路上,

深受感動,

也給我了很大鼓勵,

支持我繼續一路走下去。

其實,陸老師又何嘗不是呢?

儘管已經67歲,

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選擇了頤養天年,

但是陸老師卻依舊堅持,

用自己的雙手,

讓壯族彩繡重放異彩。

(聽陸老師講她的刺繡故事)

一路走來,

我見到了許多陸老師這樣的人。

除了滿滿的感動,還有深深的震撼。

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的人在,

中華少數民族的文化火炬必將得到傳遞。

壯族的幾大支系的服飾,

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又都別具一格。

錦儂支系

壯族錦儂支系的女子服飾,

由頭帕、繡花上衣、百褶裙組成,

尤其講究帕。衣、裙、鞋的配套。

(錦儂支系女服)

錦儂用手工繡成的各種圖案的壯錦長帕,

往後包紮成向耳根斜下的兩角狀帕式

——重點是繡工。

(錦儂支系頭飾)

上衣有對襟,也有斜襟,

領口有中高領,也有圓領,

盛裝的上衣面料用花色緞子。

衣角一定要向上翻翹,

要顯露衣服下襬兩隻斜掛的繡錦裙袋。

(錦儂支系女服細節)

平頭土僚支系

平頭土僚支系的女子服飾,

由頭帕、貼繡上衣、

青布長裙、圍裙、腰帶組成。

(平頭土僚女服)

土僚穿右衽緊身短衣,

胸、背相對應各鑲一塊四方緞面繡錦

(也稱補子,古稱穿胸),這就是貼繡。

(平頭土僚女服貼繡細節)

下衣是黑、青、藍色平紋長裙

(搭頭土長裙有較寬皺褶),扎腰帶。

(平頭土僚女服頭帕)

平頭土僚的頭帕,

用自織黑或藏青色毛巾包成平額帕式;

頭帕上多數繡有福、祿、

壽、喜等吉祥的漢字圖案,

呈尖頭披狀。

沙支系

壯族沙支系的女子服飾,

相比其他支系,繡花繁多,

重點更多的是在衣服上的配飾和繡花上,

可以說是壯族眾最華麗的一個系列。

(沙支系女服)

(沙支系女服上裝)

(沙支系女服刺繡細節)

(沙支系女服繡鞋)

另外,隆林壯族服飾、

西林壯族服飾、

天峨壯族服飾也獨具一格,

也是壯族服飾中獨具代表性的幾種。

隆林壯族男服女服

隆林壯族男服細節

隆林壯族女服

西林壯族女服

西林壯族女服鞋子

“三層樓”女服

現代廣西隆林沙梨等地

壯族女服俗稱“三層樓”。

主要由頭巾、上衣、百褶裙

、寬直筒長褲、繡花鞋等構成頭方形制,

白紗織成,兩端用黑色紗線織織花卉

填菱形紋樣等飾,有吊穗。

(“三層樓”女服)

上衣由青布裁剪而成,圓領右衽長袖,

領襟相連,領部為玫紅底繡花卉紋樣,

襟部為湖藍底繡花卉紋樣,

衣襬知短至肚臍處,狀呈扇形,

兩側衣角開又上翹。

百褶裙由淺藍色棉布裁剪而成,

裙長至膝蓋上部,裙下方有陰刻蠟花

“比字不到頭”紋樣。

長褲為寬直筒,

大褲腰處為白色棉布連接,

褲身青藍色與上衣色彩構成,

繡花鞋為船型頭形制,滿身繡有花媒紋。

黃緞法衣

壯族還有黃緞法衣的風俗,

此法衣為壯族道公施法用的道袍,

由當地信徒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捐施。

(黃緞法衣)

無領無袖,

己字紋底繡芙蓉花絲綢鑲邊,

黃色緞面麻布裡。

衣片前短後長,

前片緞面無紋飾,

後片繡海水壽山雲龍紋,如意、寶瓶、

蝙蝠、鹿等道教常見紋飾夾雜其間。

壯錦

壯錦,最早傳起源於宋代,

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錦壯文稱為mbaw laiz fax,

意思是天紋之頁,

寓意著壯族人對天地本源的理解,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所以,壯錦的花紋大多表現的是

天、地、山、水、鄉村、家園……

歷經千餘年的發展,

現代壯錦自稱一體,

大致有20多個品種和50多種圖案。

(壯錦花樣)

傳統的壯錦以棉、麻線作地經、

地緯平紋交織,用於製做被面、

褥面、揹帶心、揹包、掛包、圍裙等。

其中,

壯錦揹帶對壯族人來說,

有非常特殊的情感和意義。

傳說

壯族花婆米洛甲是生育之神,

她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

一個個壯家的娃崽,

都是花婆山上的一朵朵花兒。

因此,

壯族娃娃的揹帶上繡滿了各種各樣的花朵,

這象徵花婆的懷抱個充滿花香鳥語的溫暖世界。

揹帶對於壯族人來說,

不僅是背孩子的工具,

更是瀰漫著濃濃的母愛。

和服裝一樣,

壯族各個支系的揹帶也各有特色,

結構和圖案樣式花樣繁多,各不相同。

游魚、飛鳥、彩蝶、蜜蜂、

龍蝦、獅虎、麒麟,

它們藏匿於花中與花渾然一體,

構築成揹帶上的萬物生靈。

(各種樣式的揹帶)

(揹帶細節)

紡紗

和壯錦一樣的有名的,

還有壯族的紡紗工藝。

壯族的紡紗工藝,極其精緻。

跑紗、理紗、曬紗等步驟。

都需要嚴格的工藝,自成一派。

(壯族紗)

(廣西南寧厚村古嶽坡,幾名壯族婦女在展示傳統紡紗技藝)

(廣西天峨縣壯族,幾名婦女正在理紗)

(染布)

(曬布)

配飾

在少數民族中,

銀飾是一種極其常見的裝飾。

在種類花樣繁多的少數民族銀飾中,

壯族的銀飾曾也佔據了半壁江山。

雲南文山州廣南縣,

是著名的壯族銀飾製造地。

始創於清朝咸豐年間(1851年),

距今已有百餘年曆史。

壯族傳統的制銀工藝採用

捶打、扭、挫、磨、範鑄、鏤刻等手工製作,

手鐲、項圈、胸牌、耳環、

髮釵、揹帶飾等等,大小不一。

壯族銀飾傳承人蒙智剛,

是壯族銀飾手藝的大家。

2010年,他也成為了壯族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他製作的銀飾,

小者精巧別緻,具有玲瓏之美;

大者渾厚粗獷,顯得莊重大方。

蒙智剛作品:

壯族銀飾浮龍空心手鐲

蒙智剛作品:

壯族銀飾梅花手鍊

蒙智剛作品:

壯族銀飾絲瓜瓤手鐲

花紋圖案造型生動,

構圖別緻,線條流暢,頗顯華麗。

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

現在在壯族地區已經很難

再看到壯族婦女配戴傳統的銀飾了。

頭帕裝飾

壯族人民的頭部,均帶頭帕裝飾,

和服裝一樣,

各個支系有自己獨特的頭帕造型。

平頭土僚女子頭帕

壯族男女頭帕戴法

尖頭土僚女子頭帕

布儂支系女子頭帕

不同支系的女子頭帕

(黑布男子頭帕)

禮儀

鼻飲

壯族的禮儀非常有趣,

最有意思的一種是鼻飲,

即以鼻飲水。

這是壯族先民的一種飲酒習俗。

據《魏書》記載:“

僚者,蓋南蠻之別種……

其口嚼食並鼻飲……

南宋時曾在廣西任地方官的范成大,

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曾介紹“鼻飲杯”:

“南邊人習鼻飲,

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

以鼻就管吸酒漿。

暑月以飲水,雲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

邕州人亦如此。

記之,以發覽者一胡盧也。”

說的,就是廣西壯族人的鼻飲習俗。

白花紅花傳統禮儀

壯族人民喜歡以花喻人,

在他們的信仰觀念中,

男人是白花,女人是紅花。

每個人都是花王聖母(又稱花婆米洛甲)

花園中的一株花,

壯族人對花的信仰伴隨著壯族人的一生。

因此,

在壯族禮儀中,

花佔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求花,護花等儀式;

在抬星祈福,修橋補命,

添糧祝壽,撿骨重葬等重要活動舉行過程中,

人們還往往將彩紙剪成各種“花”,

用花的圖案作舉行儀式的標誌。

廣西之行,太過匆匆,短短數月,

要探訪十幾個少數民族。

壯族的探訪之旅,先到此刻,

接下來,

我還將繼續為大家探訪京族、

瑤族、毛南族、苗族、

仫佬族、侗族、水族……

紙短情長,文短意深,

從30歲出發,到現在,

已經跋涉了一年多了;

31歲,我有了一個孩子,

儘管她現在尚未出生,

或許有一天,

她終將會為這段尚在母親

肚子裡的旅行感到無比自豪。

因為,

她的母親,

言傳身教的想告訴她一件事情:

天地之間,木有本,

水有源,人有族;

木有本則根深葉茂,

水有源則源遠流長;

民族的終將是世界的,

世界也終將是民族的。

雖千萬人,我亦往矣

路雖千里,我亦往矣。

下一站,繼續出發……

待續

To be continued

我是一個懶人,文章更新有些慢

關注我的朋友們多多理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