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北風往復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冬,是終了的意思,也寓意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



立冬之時,南方的葉子還未落盡,北方的初雪也未降臨,霜花代替細霧,冬季自此拉開序幕。


立冬有三候


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後天氣愈加寒冷,水面逐漸開始結冰,但冰層還不夠堅固。古人云:孟冬始冰,仲冬冰壯,季冬冰盛,即是講冬季的三個月冰層漸次凝結堅固的過程。



二候地始凍


此時,土地開始凝結寒氣,但還未龜裂。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大鳥不見了蹤影,在海邊卻可以看見外殼條紋顏色和野雞相似的大蛤,彷彿是雉變化而成。古人認為,海市蜃樓便是蜃吐氣而成。



立冬習俗篇


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在古代農耕社會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而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勞動了一年的人們也會選擇在立冬這一天盡情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



此日,人們更換新衣,相互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民國後,活動日趨簡化。近年,很多冬泳愛好者以冬泳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立冬食俗篇


民間自古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


在北方,立冬之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同時水餃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在冬天就不會凍耳朵。



而在南方,則多講究熱補。


立冬這天,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比如在臺灣人們喜愛吃“羊肉爐”、“薑母鴨”等溫補食材,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暖爐一鍋,翻騰著各種美食,除了美食散發出的誘人香氣,家人團聚的溫暖也足以撫慰冬日的凌寒。



立冬之日,邀三兩好友,圍爐夜話、舉杯換盞,不妨跟隨萬物的速度一起讓自己慢下來,就算“懶”一點也沒關係,冬天的步伐本就如此,緩慢卻也步履不停。



在這個冷暖自知的季節,願你三冬暖,願你心不寒,願你向前走,一路有人相伴。

想要解鎖更多節氣內容,點擊“瞭解更多”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