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系列的又一部超級網劇《龍嶺迷窟》正在熱播。都說大IP難改編,書粉和劇粉難買賬,但這部《龍嶺迷窟》卻打破了這一魔咒。
《龍嶺迷窟》豆瓣開分就有8.2,這不僅是近年國產劇中少見的高分,也超過了去年同系列的《怒晴湘西》。保住了口碑,《龍嶺迷窟》的播放和討論度也非常亮眼。
更難得的是觀眾對於劇集的高口碑評價。
這一部《龍嶺迷窟》由管虎監製,費振翔導演,潘粵明、張雨綺等主演,故事主線承接胡八一和王胖子從精絕古城回到北京,開始了對於身上奇怪印記的探尋,由此揭開了搬山道人一脈過往的神秘和傳奇。
從最初被觀眾質疑“新導演會不會拍”、“怎麼加這麼多改編”,再到如今觀眾的“還原度高”、“服化道用心,劇本過關”,費振翔導演獨家對話金牌經紀人,和我們一起聊了聊怎麼樣才能拍出他心中想要的《龍嶺迷窟》和國產類型片的進階。
“只要有一個人看到,我就這麼拍”
一處頗有些陰森的黃土高原,眾人在白天挖出一具詭異棺木。到了夜晚,偷竊者大膽行事,而隨著一聲慘叫,只餘下一隻繡花鞋被老漢緊緊握在手中。
隨即鏡頭一轉,北京一處古玩市場內,熱得滿頭大汗的王胖子正在使勁吆喝,拉扯住一位西裝革履的紳士講價。旁邊有人拿把蒲扇擱在臉上擋太陽,只見那人盯著遠處那個遮遮掩掩、四處轉悠的老漢,若有所思。蒲扇摘下,此人正是潘粵明飾演的胡八一。
這是《龍嶺迷窟》的開篇,也是胡八一和王胖子這兩位《鬼吹燈》核心人物在這個系列的正式出場。開場有緊張懸疑的神秘感,隨即藉由主要人物完成前作和現今的背景交代,《龍嶺迷窟》在前30分鐘內就已經擁有了極高的完成度。
費振翔說話有著濃濃的北京腔,兒化音足,北京出生和長大的背景也幫助了他拍攝這次的《龍嶺迷窟》。
為了還原時代背景,導演和劇組一起精心準備了有年代感的道具和佈景,希望讓觀眾有代入感。費振翔在拍攝現場的較真兒細緻到了一隻西瓜:那個時代北京大多數人家家裡還沒有冰箱,想吃冰西瓜就得放水裡,叫“拔西瓜”。西瓜拔一會兒還得翻一面,要不切開以後一邊是冷的一邊是溫的。這些細節,全部被費振翔還原到了劇中。
小處尚且如此細緻,宏觀之處自然也不敢懈怠。
早在拍攝《黃皮子墳》的時候,費振翔就把劇組上下拉到了一般人不會去的死火山,荒郊野外,製片組都要去開路。《怒晴湘西》,他們在好漢坡。這次《龍嶺迷窟》,整個劇組又一起到了榆林。“製片組當工程組用,開路搭橋全組跟著吃沙子,可當第一個鏡頭拍完,所有人都開心,是真的美啊”。
儘可能實景拍攝,選景都必須去作品發生的背景地,這點費振翔是傳承於師傅管虎。可對他自己來說,他也希望拍出真正能拿到國際市場一拼的國產劇。
費振翔家裡的老人也看他拍的劇,他們有時候會問,這拍的什麼呀,怎麼這麼黑。這時候費振翔就笑笑,但他心裡明白,自己這條路是對的,作為創造者,他希望能有意識地去引領觀眾。
採訪中有聊到Netflix和韓國合作的喪屍片《王國》,其中有一個鏡頭是水中的喪屍嘴巴里吐出一條小蟲。這個鏡頭在手機銀幕上幾不可見,非要用高清分辨率的大投影才能清晰呈現。但是《王國》的製作人這麼拍了,費振翔也覺得,換了是他,他也拍。
《龍嶺迷窟》就是如此,費振翔沒有照著電視劇拍攝的常規方式去大特寫懟臉,也沒有圖省事去用過多的綠幕,“都說我們的劇有電影感,其實我們也沒刻意去區分電影和電視劇,我們是根本不會用那些速成的方式,就會一個鏡頭一個鏡頭慢慢拍。”
《龍嶺迷窟》最終定剪18集,而費振翔足足拍了4個多月,這時間已經足夠很多導演完成一部30至40集容量的電視劇。“像是《王國》那樣的精細,很多人也勸過我,何必那麼較勁呢。但我說,只要有一個人看到,我就去拍。”
“大IP系列化改編,
那就看你抗不抗罵”
從2015年《鬼吹燈》同名電影開播,再到2016年網劇上線播出,脫胎於《鬼吹燈》系列的影視化作品已多達11部。而在這其中,費振翔導演從2017年開始執導了其中的《黃皮子墳》、《怒晴湘西》和《龍嶺迷窟》,從現在的效果看,這三部已經順利完成IP系列化拍攝,並且賦予了導演的個性表達在其中。
早在2017年開始,IP的系列化製作就已經被頻頻提上日程。拍大IP不算,還要把它做得長久,做出最大影響力,這是學習好萊塢開發IP的經驗之道,比如漫威宇宙不僅僅只有一部《鋼鐵俠》,而於《鬼吹燈》來說,它要做的也是通過不同作品內容的佈局,到達整個世界觀的構成。
而於費振翔導演目前來說,在IP系列轉化上他做好了三件事。
首先,IP系列的製作一大需要攻克的難題就是對工業流程上的精準要求。這就需要對應的製片系統和工業化的流程來支持。
“一個大挑戰就是需要非常縝密的算法和創作體系的執行。導演負責創作,劇本什麼時候弄完,什麼時候帶著服化開始定造型,什麼時候去看景,什麼時候拍攝,拍攝多長時間,什麼時候做後期,導演要負責把這些全部前置,然後和整個製片組去對他們的時間表。“
其次是保證班底的穩定。從監製管虎,到導演費振翔,再到整個幕後劇組,幾乎都保證了原班人馬。甚至於演員,如高偉光,在《怒晴湘西》中飾演鷓鴣哨受到好評後,《龍嶺迷窟》中又再次出演該角色,這樣更能在整體的美學風格上達到統一。
當然,改編和劇本也是重中之重。在綜合了小說體量、影視開發週期、觀眾審美等多個要素後,團隊確定了會以系列劇的模式來展現所有小說內容。那麼每一部作品都有它需要完成的“任務”,比如於《龍嶺迷窟》而言,更多就是起承轉合,完成主角一部分命運的交代。
在改編《鬼吹燈》這樣的大IP上,費振翔自認是走過彎路的。
在導演《黃皮子墳》的時候,他看評論區總也少不了質疑聲,“原著就話多,拍出來更囉嗦”,“演員口音奇怪”,雖然也有說製作水準不錯的觀眾,但費振翔還是認真過目了所有評價,記在了心底。
到了《怒晴湘西》,製作水準和口碑直線飆升,費振翔也希望和觀眾多交流,他特地跑去了豆瓣,認真留下了自己的感悟。
他寫道,“吃一塹長一智,在絕對尊重原著的情況下稍加調整……夜戲一拍就是一個多月,人困馬乏,每天早上回賓館,服務員見到我們都說,你們這幫人拍的是鬼片必須在夜裡拍嗎……老話都有道理,任重道遠。”
到這次《龍嶺迷窟》,費振翔雖不敢說有絕對把握,卻也儘可能的在把握原著和自我表達之間找尋平衡點。“如果《龍嶺迷窟》按照原著拍的話,它其實就只有三個人下墓。他們在後面就沒故事了,這肯定不行,所以就會相對加一些原著以外的成分在裡邊。”
費振翔堅持導演還是要擁有自己的審美和個性表達。“覆盤和改進,不是完全根據大數據和彈幕去調,而是說,你的敘事夠不夠老練,你的拍攝和調度和戲核有沒有關係,人物有沒有失控,這些都是作為一個導演應該掌握的全局。”
在費振翔看來,這一IP也是另一種公路片的類型——主角們走到一個又一個地方,這裡面有奇觀,也有知識,要做的就是把精髓提取出來,以合適的方式去展現它,這樣,國產劇才可能有自己的類型。
“做導演,我沒有限制”
費振翔的年紀算起來在導演隊伍裡是不折不扣的新生代。他們這一批年輕導演不僅有實打實的拍片實踐,也能放眼世界,對標歐美最頂尖的作品製作,更具有自我的表達和遠見,這正是目前影視市場最需要的少壯力量。
其實最開始,費振翔是作為演員入行的。
電影《霸王別姬》很多人看過,但很少有人留意到,年少的費振翔在其中也飾演了一個角色。那會兒費振翔14歲,演的是幼年的小石頭,也是因為出身梨園世家,小小年紀的他演起來倒是像模像樣。
問他為什麼後來轉導演,費振翔先是幽默開玩笑“你看看我長什麼樣,能演什麼”,然後才承認,其實不過是另一次從業選擇,再加上那麼點機緣巧合。
大約從2014年前後開始,費振翔就跟著師父管虎學習導演的一切,燈光、機位、演員、佈景……所有都要從頭來過,慢慢跟上。演員更多是為自己負責,而導演卻是把控全局的那個人,可能會遇到的所有興奮和壓力,費振翔都知道。
如《鬼吹燈》這樣大體量系列網劇的製作和播出模式,在國內很少見。而在這之上,費振翔更加希望做出中國自己的類型片。在他看來,海外有《奪寶奇兵》,有《古墓麗影》,《怒晴湘西》、《龍嶺迷窟》的核心也同樣是探險精神,“好奇心害死貓”的心態驅使著主角,無法再回頭,只能繼續往前走,這就是值得看的冒險。
費振翔並不會把自己的導演風格侷限在探險和傳奇裡,“要是有人找我拍偶像劇,也行啊,我也想看看我能拍出什麼樣的偶像劇,關鍵是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美學風格”。
“我覺得成功不是說一部戲還不錯,這是團隊努力的結果,但跟成功沒關係。我真正享受的是跟大家一起工作時候的快樂。而且最重要的是,我覺得這些事需要我。”
採訪的時候他特別提到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爺子89歲了還在自導自演拍電影,創作類型也在不斷突破,這是費振翔想要的理想狀態。不斷求新,也一直擁有自己的興趣。